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压变异性

血压变异性

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160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4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39240篇;相关期刊461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5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文献由4135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振球、张立藩、张颖等。

血压变异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4 占比:3.83%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39240 占比:96.07%

总计:40844篇

血压变异性—发文趋势图

血压变异性

-研究学者

  • 余振球
  • 张立藩
  • 张颖
  • 马丽
  • 何佳
  • 王磊
  • 李伟
  • 李霞
  • 林雪
  • 刘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乔万晶; 姜钧文
    • 摘要: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期寿命。通过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综合评估,对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其中,血压变异性不仅可以全面评估血压情况,且与靶器官损害有着严密的相关性,成为近年来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研究热点。查阅中医相关古籍,发现血压变异性与阴阳学说、开阖枢理论及子午流注理论等具有相关性。本文旨在探讨中医传统理论对血压变异性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在维持患者血压正常节律和更好地防治高血压方面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 吕洁
    • 摘要: 目的探究氨氯地平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肾病患者10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1)。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及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血清肌酐(SCr)、24 h尿蛋白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肾病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变异性,改善患者肾功能。
    • 王维平; 姜璐; 何萍
    • 摘要: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存在诸多并发症,导致该群体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较高,其中心血管疾病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而与透析相关的疲劳感亦是其常见的症状之一。此类患者透析中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同时BPV易导致透析后疲劳感(postdialysis fatigue,PDF)的发生。BPV是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而PDF是指透析治疗后出现的疲劳感或筋疲力尽的感觉,休息或睡眠后可恢复[1],如何降低透析过程中BPV的程度并减少PDF的发生是肾科医生面临的临床难题。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MHD患者的非药物治疗,其中运动康复疗法相对简单易行。为此,本研究通过对MHD患者实施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观察该方法对透析中BPV及PDF的影响。
    • 李宏锦; 于海洋; 周学军; 李景莉; 刘占矿
    • 摘要: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与血压晨峰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50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血压晨峰值等资料,根据是否为进展性脑梗死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对比两组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分析血压晨峰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评分结果,进展组49例、非进展组101例。进展组患者高脂血症史、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心房颤动的比例高于非进展组(P<0.05或P<0.01),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明显长于非进展组(P<0.01),夜间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低于非进展组(P<0.01),纤维蛋白原、日间MAP、24 h MAP、血压晨峰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心房颤动以及纤维蛋白原、夜间MAP、日间MAP、24 h MAP、血压晨峰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83,95%CI 1.104~6.520;OR=2.401,95%CI 1.044~5.523;OR=4.043,95%CI 1.171~13.953;OR=4.938,95%CI 1.245~19.587;OR=5.296,95%CI 1.102~25.456;OR=4.096,95%CI 1.135~14.788;OR=3.877,95%CI 1.438~10.452)(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进展性脑梗死与血压晨峰呈显著正相关(r=0.207,P=0.011)。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心房颤动等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压晨峰与进展性脑梗死呈显著正相关,监测并控制血压晨峰对防治进展性脑梗死、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狄红防
    • 摘要: 目的:分析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高压氧疗对高血压脑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84例高血压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高压氧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血压变异性指标、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及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格斯拉哥预后量表评分和斯坎迪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高压氧疗可有效降低高血压脑病患者血压,稳定血压变异性水平,改善神经功能。
    • 高丹; 陈晓平
    • 摘要: 心房颤动(房颤)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高发病率及死亡率。而血压变异性作为独立于血压水平的危险因素,被证明与房颤具有相关性,但目前对血压变异性与房颤的发生风险及病理生理机制缺乏系统性认知。现就血压变异性的定义、分类、测量方法、评测指标、生理机制、血压变异性与房颤的相关性及血压变异性引起房颤的机制进行综述。
    • 翟夏音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与患者血压变异性、脑血管储备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153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11例)和预后不良组(42例)两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亚急性期血压变异性指标、脑血流速度变化率(CBFV),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I患者预后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GCS评分、冠心病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的CBVF下降率为63.06%,低于预后不良组的83.33%(P<0.05)。伴有心房颤动、脑梗死体积增大、入院时NIHSS评分增高、GCS评分降低、SBP-CV测定值增大、CBVF降低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增大、脑血管储备功能降低是AC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木英; 何伟明; 李少君; 李春燕
    • 摘要: 目的: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结果与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内科收治的124例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均行CDFI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分析测量不同IMT的24h动脉血压指数,经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不同CDFI检查结果与与BPV的相关性。结果:CDFI检查结果:内膜增厚组52例、内膜斑块组28例、内膜正常组44例,其中内膜增厚组与内膜斑块组24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V)、24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V)、白昼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V)、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V)、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V)均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且内膜斑块组各项动脉血压指数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根据BPV结果将患者分为高BPV组(68例)与低BPV组(56例),其中高BPV组在左侧颈总动脉IMT、左侧颈内动脉IMT、右侧颈总动脉IMT、右侧颈内动脉IMT及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BP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24hSBPV、24hDBPV、dSBPV、dDBPV、nSBPV、nDBPV均与IMT为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经CDFI检查可直观显示出颈动脉病变情况,其疾病发展与BPV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CDFI检查对于诊治及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罗云秀; 曹冠柏; 霍家贤(综述); 陈世秋(审校)
    • 摘要: 自发性脑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之一,病死率高,大多数幸存者遗留严重残疾[1]。高血压是自发性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与功能障碍和早期病死率有关,而且也可在脑出血后的前24 h内预测不良预后[2],但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仍然存在争议[3]。脑出血后最初24 h血压变异性(BPV)与血肿扩大、早期神经系统恶化、病死率相关[4]。
    • 王凌玲; 曹平良; 涂燕平; 叶雪存; 魏伟荣; 梅志亮; 熊力; 王晓磊
    • 摘要: 目的探讨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MUCH)患者交感神经活性、靶器官受损(TOD)的变化。方法共纳入接受高血压治疗且诊室血压达标0.05);日间、夜间及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CV)和舒张压CV显著升高(P>0.05);eGFR显著降低;尿ACR、IMT、LVMI显著增加(均P>0.05)。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SDNN、rMSSD、pNN50与eGFR正相关,与尿ACR、IMT、LVMI负相关;日间、夜间及24 h的收缩压和舒张压CV与eGFR负相关,与尿ACR、IMT、LVMI正相关(均P<0.05);且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CV增高和SDNN下降是eGFR、尿ACR、IMT、LVM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UCH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增强,TOD加重,且BPV的增高与HRV的下降是TOD的危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