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4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387781篇;相关期刊563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疗养医学、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2013中国第十届时间生物医学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文献由356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一石、王莉、姜红等。

动态血压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4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87781 占比:99.59%

总计:389391篇

动态血压监测—发文趋势图

动态血压监测

-研究学者

  • 李一石
  • 王莉
  • 姜红
  • 王玮
  • 华琦
  • 余振球
  • 柯元南
  • 胡元会
  • 赵子彦
  • 郭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睿; 姜礼红; 孟佳; 王君颍
    • 摘要: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接近3亿人,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庞大,需要更好的医疗技术与手段管理血压,尽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动态血压监测作为高血压诊断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能够准确而全面地反映血压整体情况,在临床应用的30余年中,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准确发现“隐蔽性高血压”,包括单纯夜间高血压,并很好地避免“白大衣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监测不仅可以了解血压变化趋势,还包括血压负荷、负荷指数、血压分布模式、血压下降率、低谷/峰比以及一昼夜血压总体变异情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态血压监测还可应用于临床其他病因及疾病的判断与诊断中。本文就动态血压监测最新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总结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未来将动态血压监测更好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 李建波; 杨玉峰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采用阿替普酶(rt-PA)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血压动态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采用rt-PA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147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相关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溶栓后早期血压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良好组98例,预后不良组49例。预后不良组患者的S_(max)、Ssv、D_(max)、D_(min)、D_(mean)、Dsv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预后不良组患者和预后良好组患者的BMI、性别构成、吸烟率、脑梗死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GCS评分、饮酒率、糖尿病率、高脂血症率、房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NIHSS评分增高、GCS评分越低、伴有房颤、S_(max)高及Ssv、Dsv大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IS患者采用rt-PA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波动性越大对患者预后越不利。
    • 王燕英; 陈海荣; 李名兰; 潘碧云
    • 摘要: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碎裂QRS波(fQRS)产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模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海口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338例连续新诊断尚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且无左心室肥厚并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患者被分为杓型、非杓型和反杓型。比较各组心电图fQRS发生率。结果:90例(26.6%)患者在心电图上有fQRS。与无fQRS患者相比,fQRS患者年龄较大(P=0.005),日间、夜间、24 h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显著升高(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日间DBP、夜间SBP、年龄、非杓型、反杓型是高血压患者fQRS波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间DBP(P<0.001,95%CI:0.901~0.955);年龄(P<0.001,95%CI:0.814~0.941);、反杓型(P=0.018,95%CI:1.132~3.684)是高血压患者fQRS波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龄、日间舒张压高及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可能较易出现fQRS波,虽然此类患者无明显左心室肥大,但可提示心肌纤维负荷增加。
    • 曾荣; 郑恪扬; 闫家富; 王佐广; 程文立
    • 摘要: 背景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证实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可以比单一的血脂指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关于TG/HDL-C比值在高血压人群中评估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较少,不同TG/HDL-C比值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特点的研究也较少。目的分析不同空腹TG/HDL-C比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动态血压及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情况,并探讨TG/HDL-C比值与ba-P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病房的439例(18~8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资料,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测定患者血肌酐、总胆固醇、TG、LDL-C、HDL-C、血尿酸、空腹血糖,并计算TG/HDL-C比值;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收集24 h、日间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和平均心率。计算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夜间下降率并记录勺形血压波形,所有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采用ba-PWV进行评估。根据TG/HDL-C比值将患者等分为低分位组(n=219)及高分位组(n=220),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有无差异,并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ba-PWV的影响因素。结果高分位组男性比例、BMI、高脂血症史比例、吸烟史比例、血肌酐水平、总胆固醇水平、TG水平、血尿酸水平、空腹血糖水平高于低分位组,年龄、HDL-C水平低于低分位组(P<0.05)。高分位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心率、ba-PWV高于低分位组,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勺型血压比例低于低分位组(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12.35,95%CI(10.307,14.401))、空腹血糖(β=20.69,95%CI(1.532,39.854))、TG/HDL-C比值(β=20.99,95%CI(6.176,35.810))、24 h平均收缩压(β=7.57,95%CI(5.656,9.493))是ba-PWV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TG/HDL-C比值高分位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低分位组,且TG/HDL-C比值与ba-PWV独立相关,因此监测TG/HDL-C比值有助于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和血压升高,促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全面管理。
    • 马洪俊; 王玉平; 刘毅
    • 摘要: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测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112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于清晨给药,观察组于夜间给药,比较两组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晨峰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PER)、血压类型分布、hs-CRP、动脉硬化指数(AASI)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晨峰血压低于对照组,PE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杓型高血压患者占比增加,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占比减少,且观察组杓型高血压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非杓型高血压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s-CRP、AASI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夜间给药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恢复血压昼夜节律,纠正血压异常类型,同时降低hs-CRP及AASI指标,其效果优于早间服药。
    • 张玉凤; 王波; 侯淼; 沈洁; 孙凌; 严文华
    • 摘要: 目的通过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的高血压儿童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儿童高血压的特点,为临床诊治儿童高血压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04月—202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期间采用动态血压仪进行24 h ABPM的高血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病因分为白大衣组、原发性组、继发性组。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统计方法分析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水平,24 h血压负荷,24 h、白天、夜间SBP及DBP负荷,夜间SBP、DBP下降率的差异;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年龄、性别、BMI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116例高血压患儿中,每组性别上男性居多,但三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体重、BMI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组的身高、体重、BMI均高于白大衣组与继发性组。继发性组的夜间SBP、DBP下降率明显低于其他组,继发性组的昼夜节律明显消失。血压负荷、夜间DBP负荷,继发性组明显高于原发性组。夜间DBP,继发性组明显高于原发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组中BMI与血压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儿童中,超重、肥胖更多见于原发性高血压。夜间血压升高、DBP平均血压的升高、夜间DBP异常更多见于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昼夜节律明显消失。原发性高血压者BMI与血压呈正相关。
    • 左丽; 崔玉环; 贾海莉; 刘占矿; 李树铁
    • 摘要: 目的探讨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脑微出血(CMBs)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选取无症状L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磁敏感成像(SWI)显示CMBs的5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取无CMBs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收集BPV相关参数,并对节律进行分型。结果研究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中异常节律者44例(88.00%),对照组中异常节律者35例(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异常节律患者CMBs发生率依次为29.55%(13/44)、43.18%(19/44)、27.27%(12/44),对照组中依次为42.86%(15/35)、17.14%(6/35)、40.00%(1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24 h DBP-CV、24 h SBP-CV与CMBs数量分级呈正相关(r=0.561、0.435,P<0.01)。结论血压均值水平及BPV均与CMBs相关,血压均值水平越高、BPV越大,则CMBs的发生率越高;异常节律是CMBs的重要危险因素;变异系数与CMB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刘宝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血压波动性和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00例,根据血清25(OH)D水平分为缺乏组110例[25(OH)D<50.0 nmol/L]和非缺乏组90例[25(OH)D≥50.0 nmol/L]。两组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血管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分析25(OH)D水平与各项血压波动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缺乏组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nDSD均高于非缺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乏组RHI、25(OH)D均低于非缺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5(OH)D与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nDSD呈负相关(P<0.01),与RHI呈正相关(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合并25(OH)D缺乏可能增大血压昼夜波动幅度,同时加重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 叶萍; 陈红波; 黄翔燕; 张敏; 王晓丹; 韩卫星
    •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联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监测对子痫前期及其妊娠结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并且最终确诊为子痫前期孕妇的病例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母婴是否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对纳入的患者分为有不良妊娠结局的观察组32例,以及无不良妊娠结局的对照组46例。分别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尿蛋白定量分析。结果:观察组d SBP、d DBP、nSBP、24hDBP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最终出生体重(FBW)明显低于对照组(t=6.261,P<0.001);观察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2.986,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夜间SBP血压负荷值及DBP血压负荷值明显高于白天(P<0.001)。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异常昼夜节律发生率较高,以非杓型昼夜节律、夜间血压升高为其特点,且动态血压和蛋白尿监测可提示患者不良妊娠结局,临床可通过监测上述指标,提前干预治疗,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 毕伟轩; 张宇; 王仲言; 董琪; 崔宏艳; 王林; 李新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对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方法纳入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24 h动态血压数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佩戴动态血压计当日的气象资料,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季节血压值及血压波动情况,分别探讨气温和Hcy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结果男性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24 h脉压指数(24 hPPI)均高于女性,男性的脑卒中病史比例高于女性。季节分组结果显示,24 hSBP表现为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冬季24 hSSD、24 hPPI高于其他季节。低温组中,H型高血压组24 hSSD较高,24 hSSD与Hcy呈正相关。春、夏、秋3个季节日平均气温与24 hSBP呈线性负相关。日平均气温每升高1°C,24 hSBP降低0.641 mmHg。结论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存在季节性波动,其中H型高血压病患者对寒冷更敏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