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价值

道德价值

道德价值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7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6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3151篇;相关期刊825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思想教育研究、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2014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暨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年会、2013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道德价值的相关文献由130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海明、吕耀怀、周美玲等。

道德价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6 占比:28.85%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3151 占比:70.68%

总计:4458篇

道德价值—发文趋势图

道德价值

-研究学者

  • 王海明
  • 吕耀怀
  • 周美玲
  • 李建华
  • 胡利明
  • 张怀承
  • 王正平
  • 宋晔
  • 余玉花
  • 吴育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正荣
    • 摘要: 言语行为类谚语在藏族谚语中占有一定比例,目前对此研究相对较少。借助美国学者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试图通过一个新的角度,对此类谚语进行解读,揭示藏民族的精神追求及对言语行为的评价标准,以期更好地发掘藏族谚语的道德价值及现实意义,用好用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 田秀平; 倪志刚
    • 摘要: 由鲁坚执导的《布德之路》,是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献礼之作。影片以翻身农奴布德为主人公,展现了布德身份的转化以及西藏社会形态的变迁过程。电影在线性史观的统领下,将主人公的个体行为与历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布德逐步成长为草原英雄的同时,西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共产党领导下真正成为人间乐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以布德为代表的西藏人民展现出了主观参与性、选择性和目的性,他们所经历的暴力与牺牲,都体现出影片鲜明的价值判断。
    • 林津如
    • 摘要: 生命的道德价值,从主体方面看是指生命的向善性;从客体方面看是指生命成为道德关怀的对象。对生命中的“身”与“心”谁具有道德价值的问题,存在“‘身’具道德价值”论和“‘心’具道德价值”论两派。其实两派的观点均有偏颇,因为“身”是人成为道德主体和客体的基础,因而“身”是生命道德价值的基础和承载者;而“心”可以克服“身”不合理的自然欲求而使生命向善,使人成为超越自我而通向他人的道德主体,因而“心”是使人实现生命道德价值的最重要方面。“身”与“心”在人的生命中是一种“共轭”互动的关系,因此,二者在生命的向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推进生命的向善性,任何一方的缺失,都难以实现生命的道德价值,所以,“身”“心”共同具有道德价值,都应该成为道德关怀的对象。
    • 童子豪; 彭艳玲
    • 摘要: 道德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规范准则,其所连接的必然是主客体双方。道德价值辨析,往往表现为主体对客体有用性的评判。一个行为或思想是否有一定的道德价值以及价值的正负、大小等往往取决于评价主体,同时评价主体由于自身在知识、地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使其在对道德现象、道德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评判时有所不同。但这种个体性原则往往会与他人、与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产生矛盾,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对道德现象的价值进行辨析,集体主义原则应是最高的辨析原则。
    • 徐聪聪
    • 摘要: 道德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道德是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社会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道德意识与实践活动。道德价值的形成、评价和实现,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相促进,探讨道德价值及如何实现道德价值对个人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 李宗徽; 王金生
    • 摘要: 习主席在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人民军队必须大力弘扬敢打必胜的精神品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革命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这一重要论述提出了"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概念,其释义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军队为了执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政治任务,伴随军事活动所形成的积极正面的精神状态、道德价值、政治品质,是特定世界观、思维方法、价值观念。
    • 李涛
    • 摘要: 儒家的修养是一种突出道德特征的人格修养。朱子在理学的视域下,对儒家的人格修养做了创造性的诠释。朱子强调修养的关键是修心,就是用道心来主宰引导人心。朱子强调心虽有人心、道心之分,但并非是两个心,只是心之所觉有不同,觉于欲即为人心,出于形气之私,觉于理即为道心,发于性命之正。修养所要达成的终极目的就是成就圣贤人格,它是通过人的气象表现出来的。而圣人气象展现的就是一种天理流行、浑然一体的人格特征。人在修养过程中自有一种体证天理的快乐,朱子将儒家的“孔颜之乐”提升为一种具有人生终极意义的天理境界,使人通过不断修养超越有形的生命屏障以达无限的道德价值之域,以此安顿人的心灵,实现人性彻底的复归。
    • 曹亚丽
    • 摘要: 艺术作为审美性的重要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道德作为普世性的行为尺度,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与道德、美与善从根源上是一体的。道德与艺术相互影响,不存在完全脱离道德的艺术,艺术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道德的进步与发展。艺术的审美价值和魅力在多数情况下对道德认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纵览历史上的一次次艺术革命,新艺术形式往往都是在一定道德认知进步基础上应运而生。
    • 王正平
    • 摘要: 同情是一个基于人性的重要伦理道德范畴。同情的产生有其独特的道德心理机制和生理基础。同情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其表现为:同情是道德建构的主体条件,同情是道德判断的情感基础,同情是正义的道德情感来源,同情是仁爱以及一切美德的驱动力。另外,同情在道德上还具有心灵抚慰的价值。进入新时代,重视同情的道德价值,有益于克服道德独断论,拓展我国伦理学理论研究的视域;有益于克服“道德冷漠”,构建全社会和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道德;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同情心和美德,使立德树人入细入微。
    • 张月红
    • 摘要: 单纯讲授无法拉近德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无法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德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从而使德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发挥乡土资源在德育中的作用,是开展体验式、生活式德育的客观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水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