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通仿真

交通仿真

交通仿真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116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8篇、会议论文61篇、专利文献121378篇;相关期刊32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计算机仿真、城市道桥与防洪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2015第二届智能交通国际会议、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智能交通与人工智能学术研讨会等;交通仿真的相关文献由249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昊、董长印、李克平等。

交通仿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8 占比:0.69%

会议论文>

论文:6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21378 占比:99.26%

总计:122287篇

交通仿真—发文趋势图

交通仿真

-研究学者

  • 王昊
  • 董长印
  • 李克平
  • 杨晓光
  • 付增辉
  • 冯保国
  • 吴建平
  • 荣建
  • 裴玉龙
  • 阮天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春禹; 刘永红; 罗霞; 朱颖
    • 摘要: 信号交叉口对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以及车辆的燃油消耗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提出一种在自动驾驶车辆和人工驾驶车辆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自动驾驶车辆的轨迹优化方法。基于交叉口信号灯的配时方案,构建车辆旅行时间估计模型,并以自动驾驶车辆燃油消耗最小以及通行效率最大为目标,构建自动驾驶车辆轨迹优化模型,对车辆进行动态轨迹规划和控制。车辆轨迹滚动优化模型采用高斯伪谱法进行离散化求解,并基于SUMO仿真平台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自动驾驶车辆可以通过优化自身控制变量影响人工驾驶车辆的运行状态,减少交通流的排队以及时走时停现象。本文提出的车辆轨迹优化方法对于降低车队整体燃油消耗、提升车队平均速度、缩短平均行程时间具有重要作用。
    • 陈志鹏
    • 摘要: 新建出入口匝道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快速路石门堂山隧道至春岗立交路段,项目周边用地受限,建筑物密集,建设难度大,根据地块出行主要往来主城区的特点,提出了局部菱形的简易立交方式,并通过辅助车道串连春岗枢纽立交组成复合式立交,使该片区车辆能快速上下华南快速路,进一步加强了华南快速路与龙洞周边区域市政道路路网的衔接,完善片区路网、解决龙洞片区快速出行问题。
    • 包家烁
    • 摘要: 为了探究城市快速路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变化规律和影响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以长沙市万家丽快速路交织区为研究对象,使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城市快速路交织区建模,并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模型的输入参数,得到交织流量比和交织区长度的变化对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织区长度与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呈正相关,交织流量比与通行能力呈负相关;当交织区长度较小时,增加交织区长度能够显著提高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基于该仿真结果,文章最后还提出了改善快速路交织区运行状况的策略与建议。
    • 宗芳; 王猛; 贺正冰
    • 摘要: 为研究含智能网联汽车(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CAV)和人工驾驶汽车(Regular Vehicle,RV)混行交通流下CAV跟驰行为的控制问题,考虑前后多车的速度、车头间距、速度差、加速差等参数,采用分子动力学定量表达不同周边车辆对主体车的影响,得到可用于描述CAV在混行交通流中的跟驰过程。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全速度差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考虑前后多车信息的CAV跟驰模型有利于提高交通流的稳定性。数值仿真与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与PATH实验室的CACC(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模型相比,本文建立的CAV跟驰模型平均速度最大误差减小了0.19 m·s^(-1),平均误差减小26.79%,拟合精度提高了0.91%。同时,在CAV和RV组成的混行交通流中,随着CAV比例的逐渐增加,车队的平均速度和交通流量逐渐增加。迟滞回环曲线表明,与全速度差(Full Velocity Difference,FVD)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CAV模型控制下的交通流稳定性更强。该模型可用于同质流或CAV与人工驾驶车辆等混行环境下的CAV跟驰控制,在目前开展混行实车实验困难的情况下,为混行交通流场景下的车辆控制及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模型支持。
    • 陈雅楠; 李美玲; 李广惠; 冉晋
    • 摘要: 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部分路段出现单向单车道保通压力大、紧急情况无法变道超车的情况,在原方案单向单车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急车道全部开放和部分开放两种对比方案,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并标定符合施工阶段和交通组织方案的道路仿真模型,以通行效率和行车安全指标做方案评价.部分开放应急车道仿真考虑了开放路段长度、位置、数目和间距变化对交通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饱和度情况下布设两个长度为1000 m、相距3 km的开放路段方案最优.三种方案适应性研究对比发现,中低饱和度情况下适合开放部分应急车道,高饱和度下应急车道全部开放优于不开放,部分开放效果较差.
    • 邵俊豪
    • 摘要: 针对城市主干路中侧分带的设置形式及宽度等问题,以武汉市高新大道项目为例,结合类似实际工程中侧分带出入口设置方式、运行情况,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不同形式、不同侧分带宽度下,出入口处交通安全、通行效率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城市主干路侧分带出入口设置的推荐形式和建议宽度,为今后类似城市主干路项目侧分带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 王超然; 赵顗; 杨世纪; 吴仇颀; 吴宇轩
    • 摘要: 为应对未来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环境下的交通控制需求,特对交叉口处车辆的通行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基于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环境下的车辆运行特点和主要参数分析,针对普通十字交叉口提出车辆通行智能控制方法。基于VB编程构建交通仿真平台,实现该类型交叉口在未来虚拟智能交通环境下的车辆通行场景再现。为检验通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对不同交通负荷下的交通运行状态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环境下,对于不同的交通运行场景,提出的车辆通行控制方法在未来智能交通环境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 贺正冰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以及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持续大量投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项突破性的新技术将给微观交通建模研究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个问题,首先从建模机理及人因角度回顾了具有代表性的微观交通模型,并从统一形式、分类、完整度、应用场景等多个角度详细评述了微观交通模型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耦合了“辅助系统-驾驶人-车辆-交通-驾驶场景”五元素的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建模框架,认为采用符合客观世界本身逻辑关系的先分解后集计方式建立模型将更有利于处理和应对如此复杂的高维系统建模问题。针对该框架中驾驶人模型,提出了考虑驾驶人有限能力的包括“感知-决策-操作”全过程的通用模型框架,详细分析了智能网联环境下建立通用驾驶人模型需要考虑的关键参数与可能的行为理论框架,列举了开展相关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期望通过本文的梳理与讨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微观交通建模研究进展以及智能网联环境下微观交通建模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路线。
    • 李千千; 王筱涵; 朱强; 何宇矗; 杨艳艳
    • 摘要: 对城市交叉口进行交通仿真模拟具有较大意义。基于SUMO[7]这一交通仿真软件,搭建三车道、两相邻交叉口的仿真环境,以智能驾驶模型为对象,测试智能驾驶模型的交通参数。实验证明,创建的交叉口仿真系统具有与真实道路交通流相似的交通参数及特征。
    • 张小龙; 赵界; 李冰; 杨鸿宇
    • 摘要: 为提高城市道路车辆掉头安全与通行效率,以传统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为研究对象,提出路段提前掉头设置条件与方法。同时以车辆通行安全和效率为目标,构建了车辆提前掉头开口位置与上下游交叉口距离的判别模型、掉头车流排队长度以及掉头开口大小等关键几何参数设置模型,提出了路段提前掉头车均延误计算方法,并和交叉口掉头方案相比较,得出设置路段提前掉头时掉头车道左转及掉头车流量的阈值条件。选取昆明市典型十字交叉口为例进行VISSIM仿真计算,验证了本文模型与方法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结论是:以车均延误为优化目标,当交叉口掉头车道左转和掉头车流量分别小于550 pcu/h和350 pcu/h时,路段提前掉头比交叉口掉头更具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