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83981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福建质量管理、技术与市场、教育教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四届中国智能运输大会、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等;交通流理论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熊烈强、王殿海、李杰等。

交通流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3981 占比:99.86%

总计:84096篇

交通流理论—发文趋势图

交通流理论

-研究学者

  • 熊烈强
  • 王殿海
  • 李杰
  • 贺国光
  • 曲大义
  • 李松
  • 杨少辉
  • 陈永恒
  • 关伟
  • 姚荣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贺正冰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以及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持续大量投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项突破性的新技术将给微观交通建模研究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个问题,首先从建模机理及人因角度回顾了具有代表性的微观交通模型,并从统一形式、分类、完整度、应用场景等多个角度详细评述了微观交通模型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耦合了“辅助系统-驾驶人-车辆-交通-驾驶场景”五元素的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建模框架,认为采用符合客观世界本身逻辑关系的先分解后集计方式建立模型将更有利于处理和应对如此复杂的高维系统建模问题。针对该框架中驾驶人模型,提出了考虑驾驶人有限能力的包括“感知-决策-操作”全过程的通用模型框架,详细分析了智能网联环境下建立通用驾驶人模型需要考虑的关键参数与可能的行为理论框架,列举了开展相关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期望通过本文的梳理与讨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微观交通建模研究进展以及智能网联环境下微观交通建模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路线。
    • 宗涵; 蒋朝哲; 徐芳; 范新库; 吴文凯
    • 摘要: 针对钢厂内部路网优化和内部交通组织的问题,融合交通流理论及流程网络理论提出了钢厂交通特征量的表征方法,划分了钢铁系统交通流对象及特征值,并建立了图、模、数一体的钢铁系统交通流表征模型。证明了表征模型的表征能力,对于钢厂既有系统,可发现并诊断优化道路系统问题,降低运营成本空间;对于拟建系统,可发现道路运输系统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优化道路运输系统方案。表征模型不仅能用于内部路网优化,也可应用于钢厂生产管理和信息系统实现。
    • 潘义勇; 管星宇
    • 摘要: 为了研究交通流异质性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改进优化速度函数.根据实际交通流数据对改进的优化速度函数进行参数标定,并对参数结果进行假设检验,结合改进的优化速度函数和全速度差跟驰模型建立随机优化速度跟驰模型,利用傅里叶变换理论推导跟驰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并搭建环形车道仿真平台对跟驰模型进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优化速度函数能更好地反映交通流异质性对交通流的影响;单一分位点车队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与分位点呈正相关;多分位点组合车队随着0.5分位点车辆数的增加,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减少.提出的多分位点车队相比于单一分位点车队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交通流复杂的运行状况.
    • 刘浩敏; 曲大义; 王少杰; 李海洋
    • 摘要: 城市快速路交织区是交通流频变路段,探讨其运行规律对于保证快速路交通安全与高效运行尤为关键。车辆换道作为快速路交织区车流运行中的微观车辆交互表现形式,是影响城市快速路交织区交通安全与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调查分析快速路交织区的交通特性和运行状况,结合对车辆换道行为的系统分析,深入挖掘快速路交织区换道行为对交通流的影响规律,为快速路交织区车流管控、道路参数优化和车辆换道辅助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刘敏; 马天奕; 熊文磊
    • 摘要: 在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中,为解决高速公路互通最小安全间距问题,以某高速公路为例,基于交通流理论和可插入间隙理论,分析了最不利驾驶条件下、内外分幅多车道高速公路饱和流状态下相邻互通立交间路段车辆的换道行为,建立了饱和交通流状态下多车道高速公路互通最小间距计算模型,确定了服务水平、设计速度和交通量不同情况下的互通最小间距,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该高速内外分幅条件下互通最小安全间距为1.5 km。
    • 邵长桥; 郭杰; 刘小明
    • 摘要: 为了提高交通流模型整体估计精度,对交通流模型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密度-速度、密度-流量以及速度-流量模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交通流观测数据分布特征对模型估计精度的影响,提出了联合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并给出了联合模型参数估计优化目标函数的表达形式及约束条件.以Castillo-Benítez和Van Aerde模型为例,基于北京市二环快速路实测数据对联合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可行性及参数估计效果进行了验证;构建了加权判定系数,并结合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和平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评价联合模型估计效果.结果表明,对Castillo-Benítez模型而言,由单一模型计算的速度、流量估计MAPE分别是19.8%和18.7%,基于联合模型计算的速度、流量MAPE分别下降为10.0%和10.0%,模型总体判决系数由0.913变化为0.910;对Van Aerde模型而言,由单一模型计算的密度、流量估计MAPE分别为16.4%和16.3%,基于联合模型计算的密度、流量MAPE分别为14.2%和14.2%,模型总体判决系数由0.732变为0.749.
    • 侯新超
    • 摘要: 为确定城市隧道路段及隧道进出口速度和流量关系,研究南京市富贵山隧道进出口的交通流,以隧道进出口交通流实测数据为依据,考虑隧道交通流实际,以20?s为统计间隔,对调查的2?d数据进行处理,将20?s流量换算为标准车小时交通量,速度采用区间平均车速,绘制速度-流量散点图及建立边界回归方程,并对隧道路段及进出口处速度-流量特性进行分析.得到城市隧道路段速度-密度与城市干线典型路段及高速公路路段有明显差异.驾驶员在隧道进口处的自由度较隧道出口处低,隧道路段驾驶员的驾驶自由度较其他路段低,该特性分析可以为城市隧道管理及隧道上游及下游信号控制提供依据.
    • 李明捷; 陆摇摇; 汪家保
    • 摘要: 为科学评估机场高峰对机场运行的影响,科学配置机场运行保障资源,引入交通流理论,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提出机场运行高峰时段的确定方法.通过研究机场高峰流量与年旅客吞吐量之间的关系,对高峰日航班起降架次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以国内某大型运输机场的高峰日和次高峰日航班运行数据为例,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该机场高峰时段,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为科学确定机场运行高峰时段提供理论依据.
    • 刘威; 董洁霜; 王嘉文; 刘学刚
    • 摘要: 为定量分析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安全程度,以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以及机动车之间的冲突为研究对象,建立交叉口冲突数计算模型。首先,依据概率论、交通流理论推导出绿灯初期和绿灯后期两个时间段的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以及直行与对向左转车辆之间的冲突数计算模型;其次,基于交叉口录像视频采集慢行交通流量、绿灯初期在直行车队前通过的左转车辆数和形成队列的左转车辆数冲突影响因素数据,并运用最小二乘法标定冲突影响系数;最后,以上海市杨浦区4个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慢行交通与机动车冲突模型中,直行与对向左转车辆冲突数和慢行交通流量对慢行交通及机动车的冲突数有显著影响,决定系数R2为0.89,1h内平均冲突数相对误差为12%;在直行与对向左转车辆冲突模型中,绿灯初期在直行车队前通过的左转车辆数和形成队列的左转车辆数与车辆冲突数相关性较强,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0、0.88,1h内平均冲突数相对误差为16%。
    • 梁波; 李硕; 钟升明; 蒲俊勇
    • 摘要: 速度是停车视距中最重要的计算参数,而现有停车视距模型的修正计算中较少考虑山岭隧道交通环境对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为研究山岭隧道接近段速度流量特性,选取重庆具有代表性的4条山岭隧道开展交通观测现场实验.利用山岭隧道接近段车速和车流量数据,分析车流量和速度的时空特性分布规律与统计学关系,建立山岭隧道接近段车速和流量关系模型的函数表达式,推导基于流量与速度特性的山岭隧道接近段停车视距公式,并与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取值进行比较,揭示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岭隧道接近段车速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规律;车流量与车辆行驶速度显著相关,经拟合得到拟合判定系数R2=0.9的速度流量模型;相同速度下,修正后停车视距计算值约为规范计算值的1.07~1.21倍;修正值与规范值的差值随车速增大而增大,修正后的停车视距长度至少可满足70%驾驶员的需求.在相应规范的基础上,考虑交通量对停车视距中速度的影响,提高山岭隧道接近段行车安全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