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5-08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龙江医派以黑龙江得名,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有其特殊性,该派众多医家秉承中医经典,师承与现代中医教育结合,形成了鲜明的临床方证学术特色.发生学方法是反映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的方法.龙江医家方证学术特色的形成不可避免要打上本地区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经济以及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烙印.笔者引入历史发生学方法,意图反映和揭示龙江中医方证学术特色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通过黑龙江历史文本的"深度耕犁",找到龙江中医方证学术特色形成的真相.
  • 摘要:笔者以为,《金匾要略》的一些条文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这个思路来理解,不仅理论上更易讲解明显,也更符合临床。rn 对于桔梗汤条文,笔者认为,患者首先出现“咳而胸满,振寒脉数”,这是肺痈早中期的表现,此时邪正剧烈相争,本来宜使用银翘散合清金化痰汤之类,有些病人并没有及时就医或其它原因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正气尚旺者依靠自己正气与邪气斗争,最终邪正俱损,肉腐成脓,而“时出浊唾腥臭”,这是肺痈中晚期的表现,此时宜《千金》苇茎汤之类清热解毒排脓,若又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拖延,最终出现“久久吐脓如米粥”的症状(注意:仲景强调“久久”,正说明本病拖延时间长),此时已是肺痈晚期,邪势已衰,但脓浊未尽,仲景提示此种病人,已不宜大苦大寒清热解毒,只宜桔梗汤排脓解毒,祛腐生新就可以了。故桔梗汤在本条其实只是针对“久久吐脓如米粥”这一特定症状而设,并非是肺痈早中期热毒炽盛的合适方剂。这样理解,不仅符合肺痈病的发展过程,可以合理解释条文的诸多症状,也更符合桔梗汤本身的主治功效。rn 对于赤小豆当归散条文,笔者认为,病者发病3-4天时眼睛红肿疼痛(“目赤如鸠眼”),此时或应该伴有发热,口苦、口渴、烦躁、脉数等症,为肝经湿热内蕴,腐败成脓,理应以龙胆泻汤之类治疗,可惜当时并没有得到及时或正确的治疗,到了7-8日,经过几天的正邪斗争后,患者此时表现为脉仍数但身热已退,由心烦较甚转为微烦,因前期发热高而食欲下降到此时食欲开始恢复,因正邪相搏较剧,此时正气尚恢复而默默但欲卧,这都说明病势发展到现在,正邪斗争后,热势已衰但脓毒未尽,不必再以大剂清热解毒,只要以赤小豆当归散,活血排脓兼以利湿解毒以善后即可。
  • 摘要: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除寒湿,治手足折伤,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破肿块坚硬、血瘕、金属损伤疮伤.本文介绍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善于运用附子治疗各种病症及相关原文.附子其性猛烈,能够回阳救逆,引补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除在表之寒;引温阳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而且仲景在使用附子时,常与甘草或生姜配伍使用,前者可以甘缓附子之急,后者可以制约附子毒性。附子的作用与疗效是非常可观的,主要用于少阴病中的治疗,对于一些危重证候,疑难杂症的治疗都有显著成效。张仲景将附子的作用都很好的发挥出来,在组方上也非常巧妙,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值得借鉴与研究。
  • 摘要:《伤寒论》的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刘渡舟先生称其为苓芍术甘汤,此条属于太阳病变证-阳虚兼水气证篇,此条文是伤寒论中备受争议的条文之一,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桂枝和芍药这两味中药上:即到底是留桂还是去桂,留芍还是去芍.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底方是桂枝汤的原因;2.去桂枝之意;3.保留芍药之意.rn 仲景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以桂枝汤为底方,是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因素;去桂是在表里同病表证较重的情况下先治里,去掉偏走表之桂枝;留芍是因芍药与茯苓白术共同发挥利水的作用。28条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由仲景深思熟虑,斟酌拿捏的情况下组方而成,方中每味药的取舍都值得慢慢体会,这也是辨证论治治疗疾病的借鉴之处。
  • 摘要:张仲景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且记载了乌头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两个治疗历节病的重要方剂.随着后人对痹症的研究增多,对其认识也逐渐深入,辨治思维更加开阔,治法及选方用药更为合理.温病大家叶天士推崇仲景学术思想,深得仲景师心法,在掌握仲景治疗历节病辛温散寒、寒热同调、化湿通痹、祛邪扶正、调和营卫大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三焦分化湿浊,和血养阴等治法,灵活变换方药,使得其对痹证的治疗更加合理、更加贴近病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参考依据,成为继承和变通应用经方的典范.
  • 摘要:《金匮要略》(后文简称为《金匮》)现代认为其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对其诊治体系,处方方法步骤的探讨一直较少.分析主症的形气虚实偏向并以之分类方证,是《金匮》诊治疾病的一个特点.对症分析与处理是《伤寒论》、《金匮》共同的诊治原则.在对症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存在治疗先后,用药轻重等治疗策略的制定问题.本文根据原著本身提出的气-无形之气滞和形-有形之实邪的"形气"观及主症分析、对症治疗,并结合治未病等诊治原则,以《金匮》胸痹病原文为对象,分析原著诊治策略的形成,尝试从另一角度探索《金匮》原本的诊治体系.rn 无形气滞与有形实邪作为致病的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不同阶段,“邪-气滞-形实”的病机演变中,气滞与形实互为因果,在疾病表现上有或偏气滞或形实的不同。分析主证以形气的偏胜并以此分类方证,是金匮诊治疾病的一个特点。如胸痹主症痰、短气、疼痛,具体发病后有的以疼痛为主症,有的则以短气,心中痞为主症。rn 无形邪气与有形实邪相搏结治有形实邪为主,这是金匮的一个基本治则。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日:“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有食者。食与热得。而热结在食。则宜承气汤下其食。而热亦去。若无所得。则无形之邪。岂攻法所能去哉。”在《金匮》中包含这样的诊疗策略为:“一去形实,二理气滞。三为其它相关治疗。rn 具体在胸痹上,胸痹形成的病机为痰、瘀血、阴寒内生等致的胸阳痹阻。故依据以上策略。一祛形实,重可用干姜、半夏,轻可用栝楼、茯苓,虚可用白术。二理气(包括温通阳气),轻可用薤白、酒,橘皮,重可用桂枝、厚朴、枳实。三和胃,止痛,和胃一般用甘草,生姜,人参;止痛可用桂枝,附子。并以瓜蒌薤白白酒汤脉证为治疗胸痹病正鹄。
  • 摘要:本文将从恶寒发热的量化、手足寒热的量化、寒热错杂的量化、少阴阳虚的量化等几个方面举例探讨寒热辨证的量化思想在《伤寒论》中的体现。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然燮理阴阳,总不离寒热之辨.《伤寒论》首创中医临床辨证体系,义理精深,仔细研读即能体察其所蕴含的寒热辨证量化思想.《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寒热辨证作为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而贯穿于全文之中.诚如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所言:《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有联系.通过研读《伤寒论》原文中对症状描述与用药配伍情况以及服药方法,可以领会其在辨证过程中对寒热的量化思想.
  • 摘要:《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望诊位居四诊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传统中医学的古代经典著作中有许多对望诊的理论探索,以《黄帝内经》、《难经》为主,为望诊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仲景的《金匮要略》也继承了内、难中关于望诊的理论基础,并将其紧密的与临床相结合,让人们更直观的了解疾病性质.《金匮要略》作为第一部理法方药都具备的论治杂病的专书,为后世研究杂病奠定了基础.其中对许多疾病的论述都涉及到了面部的望诊,通过面部望诊,更能深入对疾病信息的掌握.《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人体精气的盛衰及其变化是通过眼光的精明和面部五色显现于外的,所以面部的气色不但反映五脏六腑虚实,也为辨证论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通过对《金匮》中面部望诊的总结,阐述了面部望诊的临床应用,对辨别病因、诊断病机、推测疾病都有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对金匮要略补肾法治疗痹病进行了探讨。痹病病名起源于马王堆出土文献和《内经》:《内经》认为痹病同肾虚密切相关;金匮要略认为肾虚是痹病的重要发病原因;金匮要略认为补肾是治疗痹病的重要治法:补肾中阴阳以治痹病、补气血阴阳兼补肾以治痹病、补肾中元阳以治痹病;金匮要略补肾法治疗痹病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宗金匮要略补肾法治痹病并创新发展,宗金匮要略补肾法治痹病并有独特的见解、宗宗金匮要略补肾法治痹病创温补肾阳和滋补肾脏法、宗金匮要略补肾法治痹病创温补元阳益肾壮督法。
  • 摘要:《伤寒论》中多处体现了急则治标的原则,如先止呕,后回阳之吴茱萸汤证;先止利,后温补之桃花汤证及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先急下,后养阴之少阴三急下证;先温灸,后温阳之附子汤证。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为“先留人,后治病”。所谓“留人”,是指尽可能的挽救患者生命,或缓解其当前最痛苦最急迫之症状,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如第306条以桃花汤涩肠固脱止利,存续患者真阴,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第309条用吴茱萸汤降逆止呕,为后续服药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医圣急则治标的思想对当今临床急性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如能切实领会医圣思想,必将对临床疗效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黄褐斑多见于生育期年龄的女性,此期年龄的女性多虚多瘀。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理论,笔者认为肾虚血瘀是该病的基本病机。治法上应该以补肾活血为主。根据不同的类型辅以不同的治法。而该疾病为慢性疾病,贵在坚持。常选肉苁蓉、杜仲、川牛膝、王不留行、莪术、桃仁(15-30g)等药。治疗期间应注意情志舒畅,避免疲劳日晒等。
  • 摘要:四川特有的地理环境、深厚文化底蕴及丰富药材资源,使巴蜀医家的用药有其特有的地域性,并分为分为理论阐释派与临床发挥派。一是,四川地处盆地,气候潮湿,湿邪最易影响脾胃的运化,且药效的发挥都赖以脾胃的运化功能,故川医尤为重视脾胃。二是,《金匮要略》以病分篇的编写体例,确定了病名诊断在杂病诊治中的重要性,且各篇篇名中均以“病脉证治”或“病脉证并治”命名,足见病证结合的重要,故川医临证时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参考西医现代科学技术检测结果,尤其是对疑难病人、急症病人的诊治。四是重视脉诊,《金匮》全书,涉及脉法者有140余条之多,可见研究脉法对学习《金匮》的重要性。五是,四川地处盆地,气候阴寒潮湿,易伤脾胃。用药太过重着粘滞,易助湿,且碍脾胃,不利于药物的吸收,故巴蜀医家用药轻灵。六是重养生,治未病,即如《金匮》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 摘要:有关鼻鼽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古往今来,有关鼻鼽的发病机制多种学说,诸如"气候论""寒邪论""火热论""虚损论"等,但笔者查阅相关鼻鼽发病机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发现结合六经辩证鼻鼽的相关资料,相对较少.故笔者结合仲景之"六经辩证",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方法探讨了鼻鼽的发病机制,给临床论治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 摘要:经方中通常包含多个主要成分,在成分间相互促进,共同努力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发挥出方剂独特的作用。基因芯片技术可通过与其他传统的化学和生物、临床技术相结合来筛选中药作用的靶标分子,然后从传统中药中确定有效成分,探索中药作用机制的靶点分子。所以,基因芯片技术可促进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和医学的有效结合,中药方剂中主要成分的协同作用及分子作用模式也已成为目前的热门研究领域。
  • 摘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而成,甘草甘平补中,健脾和胃,又能缓急以解下利之急迫,多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张仲景所用甘草泻心汤具有寒温并用、补泻并施、辛开苦降的用药特点,方证以胃虚见心下痞而又腹泻严重、心烦不得安为主,目前临床已拓展应用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从临床应用可以看出,甘草泻心汤用时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联合用药或分期用药,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甘草泻心汤的使用范围,而且能够提供其治疗不同疾病的疗效。
  • 摘要:"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其作为中医治病的方法论,体现了中医学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气候自然到周围环境,再及人体,由外而内,由大到小,由宏观至微观,循序渐进,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具体运用,成为中医诊疗疾病之圭臬.虽然"三因制宜"触及到了具体的人体本身,但对于临床用药的指导略显大而化之,笼统而不具体.事实上,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早就有了比三因制宜更深层次的论述,这就是"因脏腑之性而治".提出要注重脏腑的上下部位,注重脏腑本身的阴阳属性,注重脏腑的功能特性,注重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 摘要:阳明病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对此,系阳明提纲说古今咸无疑义,然对其病机所指,则皆曰实热,即使今日之各版教材也多持此说,认为阳明病即是热证、实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阳明为胃肠病变,其病机特征系邪气盛实证,也无疑是正确的.任何一经病变都有寒热之化,阳明也不例外,当分为热、寒两大类,而阳明之寒,只不过是实寒罢了,与太阴均为中焦寒证,但一实一虚,自是分明。首先,病因发病上突显出外邪直中、病程较短,其次,症状表现上突显出证情急重、多似承气,再者,病机上突显寒实,间指其“虚”,最后,治法上以散寒为主,不可攻伐。
  • 摘要:姚荷生教授通过系统研究整理《伤寒论》的第一个证候——麻黄汤证,就可以发现,惜墨如金的仲景至少花了二十九条条文讨论此证候(见正文的相关条文),在这些条文中,仲景讨论了:①太阳伤寒表证的现症(含起病原因,发病过程);②病因病机(含发病机理);③证的主症与诊断主要依据;④此证与类似证及疑似证的鉴别要点:⑤治则方药;⑥治疗禁忌;⑦药物的煎煮方法与服法;⑧护理宜忌;⑨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应对办法;⑩证的传变化、预后与转归(含太阳伤寒表证症状显现的高峰期与痊愈时间)。
  • 摘要: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病变可引起津液不足、津液停聚和津液输布异常等局部或全身性疾患.《金匮要略》中津液病变以津液停聚和津液输布异常为主,集中在痰饮病篇、水气病篇、咳嗽上气及湿病篇,主要涉及痰饮病、水气病以及湿病.今笔者以病为纲,以证为目,以辨为法,在将痰饮病、水气病、湿病相结合的主线思想指导下,总结水病证治规律变化之微。研究发现,仲景治水之法,或因势利导,以祛邪为先,或从肺脾肾调治,以扶正为重,或从寒热虚实等兼证化裁,标本兼顾,其理法方药条分缕析,详实严谨,实为后世诊治水病之楷模。然水病变化复杂,涉及范围颇广,变证又有如此之多,其规律往往不能一言以概之。《金匮》一书虽未能尽载诸水病,但着实为水病证治规律提供了宏观脉络,医者可在仲景治水之法的基础上,对临床所见水病之诊治思维与方法作出延伸与发挥,举一隅而三反以应临床之万变。
  • 摘要:《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著作,其中蕴含的整体观、恒动观、常变观等思维原则,逻辑思维、常变思维、辨异思维、动态思维等思维方法,对病证、治法、方药的辨析方法等对于中医院校各专业方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本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目的,从2006年起,我校将《伤寒论思维与辨析》作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共32学时,2.0学分.以张国骏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伤寒论思维与辨析》作为主要教材,以张仲景著,钱超尘,郝万山教授整理,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作为辅助教材.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本课程的开设在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一,明显提高了学生中医思维与辨析能力,其二,激发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引导学生重视《伤寒论》的学习。
  • 摘要:本文探讨"提壶揭盖法"的学术渊源、梳理其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的体现,并探讨其现代生物学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提出,①提壶揭盖所指的部位,不限于“华盖”之肺,也包括“上焦”、“玄府”,甚至“中焦”等。②治则不限于“宣肺”,还包扩“发汗”、“吐法”、“运转枢机”、“调畅气机”、“宣通上焦”、“斡旋中焦”等,本质就是令三焦气机通畅。③治疗作用不限于“利小便”,还包括“通大便”、“调月经”、“行津液”、“调气血”等。④梳理仲景《伤寒》《金匮》中所蕴含的“提壶揭盖”之法,临床组方可选用药如麻黄、杏仁、桔梗、枳壳、葶苈子、贝母等。用方如桔梗汤、三拗汤、宣白承气汤、越婢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旨在启迪思路,不必拘泥。⑤实验研究表明,本法“宣肺利水”的现代生物学机制,与其调节“肺源性肾调控物质”有关,为进一步筛选活性药物的作用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总之,“提壶揭盖法”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以“开上通下”为宗旨,还包括了“上窍开则下窍自通”,“升清则浊自降”,“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等理论内涵,临床要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原则指导下灵活应用。
  • 摘要: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补肾利湿法对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证实TGF-β、IL-6参与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过程,补肾利湿法处方能够抑制IL-6的表达,促进TGF-β的表达,对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有确切疗效,为补肾利湿法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根据CHF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属中医“支饮”、“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以心阳气虚、痰瘀水饮为主。近年来,随着心衰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些学者已经意识到痰饮为患,并非只局限于心衰的某一阶段、某一个证候,而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的始终。早期之水饮,因其症状轻微,故称为微饮。微饮的产生也是由于阳气不足,而这正是心衰患者本虚的一面,故而痰饮在心衰早期随着心气心阳亏虚的出现就已经出现。此外水饮产生和血瘀内停亦有关。张景岳《景岳全书》曰:“津凝血败,皆化为痰”,唐宗海《血证论>日:“瘀血积久,亦能化为痰水”。可见,水饮作为慢性心衰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影响着心衰的病理转归,加剧其病情变化,因此,以水饮作为切入点进行治疗就显得势在必行。rn 选择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作为温阳消饮法的代表方,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化饮以治其本,葶苈大枣泻肺汤峻逐水饮以治其标,既体现了“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又发挥了标本兼治的临床效用。临床上无论是苓桂术甘汤还是葶苈大枣泻肺汤抑或是二方合用都被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并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少。
  • 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之一.本项目从ERS角度观察该方对高糖培养下MC gRP78、CHOP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肾保护机制.通络益肾方由抵当汤合肾气丸化裁组成,方中生地滋阴填精;水蛭、桃仁破血行瘀,三药合用益肾逐瘀通络,共为君药。山药补脾肺、固肾涩精;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酒大黄活血祛瘀通经,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四药合用共为臣药。黄芪、泽泻、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消肿;葛根生津止渴,活血通脉,川牛膝补益肝肾、活血通经利水,兼具佐使之用。全方合用,滋阴助阳,活血通络,与DN之肾亏阴阳两虚,血瘀络阻病机针对性符合,故疗效显著。本研究从ERS角度探讨该方对高糖下MC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观察多个时间点内质网相关蛋白GRP78、CHOP的表达及通络益肾方的干预效应,从“动态”角度对该方的细胞保护作用做出整体评价。结果显示,该方可抑制高糖刺激下MC的凋亡,延缓MC ERS的发生,维持MC生存。但因研究条件所限,未能继续在36h、60h、84h等时间点对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未能观察到后续的ERS相关蛋白的变化趋势及中药的干预效应,因而对该方的肾保护机制探讨的不够全面和深入。
  • 摘要: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现已举办2届,教学设计是其中重要的竞赛环节.天津中医药大学自2013年开始推行新的教学设计计划,取代以往的教案与讲稿.本部分用以阐述学生学习本单元后应实现的目标:包括所获取的知识点;所获取的技能或能力;所应形成的学习态度,可以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精神的培育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态度、对待新知识的态度、教师教授或潜移默化给学生的科学严谨态度等;所应建立的价值观与情感等内容。本内容价值情感等内容是以往教学不够强调,又恰是现代教育所突出的内容。在少阳病篇,从中医“和”法的概念,联想与中医文化具有相关的围棋,进而关联2014年刚刚过世的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通过对吴清源先生的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知识的相通,尤其对中医日语专业学生,意义更加明显。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然而教学设计仍然在此部分给教师留有更大的挑战与发挥的空间.目前,教育己不再允许填鸭式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可以通过个人的教学体会与学术方向,修订重点与难点。因笔者学术方向之一是“《伤寒论》的诊释学研究”,“后”的诊释,就被引入了教学难点,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 摘要:《伤寒论》为中医经典课程之一,是理论与临床的桥梁课,近年来关于《伤寒论》的教学改革问题是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除了传授学生"经典知识"之外,还应当注重锤炼思维,培养应用经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而笔者提出案例式教学法与Sandwich教学法相结合,模拟了医师在临床中的实际情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寓理论知识于实际案例中,既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又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相互的讨论中,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知识,使经典与临床充分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同时,在沟通讨论中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同时,由于教师课前需要认真撰写教案,精心安排课堂讨论,也能极大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做到教学相长。
  • 摘要: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5+3”培养模式,更重视学生技能地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中医大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理念,对教学活动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实际证明:必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实际中不断认识和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规律性,从而有效地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增强中医大学生培养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训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 摘要:《金匮要略》案例教学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完成一定学时(64学时)的理论教学基础上,继而开展《金匮要略》案例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继续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rn 近年来,各种现代教学和评价方法陆续被引用到中医药学教育实践中来,如讲授式、问题式、训练与实践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等,然而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陆续被引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笔者通过对龙江医派著名医家高仲山、邹德琛、华廷芳、吴惟康教授等人的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并研读大量有关形成性评价方法的文献,同时又考虑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及《金匮要略》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探索了一种综合性案例教学方法,即《金匮要略》复合式案例教学法.《金匮要略》复合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将书籍中的医案僵化的套用到教学实践中,而是整合临床带教(师徒面面相授)、PBL教学和名医专家讲座多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通过平时测评和期末考试(原文背诵和案例解析)的复合型考核形式完成《金匮要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替代以往单纯依靠期末一张纸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总结性评价,近而更加科学合理的完成《金匮要略》案例教学,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和对中医经典的实际运用能力.
  • 摘要:仲景方一千八百余年江河不废,有赖其精凿不磨、效验昭彰.笔者漫步医林五十余载,喜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介绍了当归芍药散治慢性前列腺炎,生姜泻心汤治疗尿毒症,小柴胡汤治风水症,真武汤治尿路结石的体会与疗效。
  •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患者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嵌顿致阻塞性黄疸。由于梗阻上方管内压力增大,血中胆红素迅速升高,胆管内大量细菌及毒素在体内扩散,导致肝细胞坏死,肝功能损害。如胆汁返流入胰管,可饼发急性胰腺炎、中毒性休克,甚则死亡。治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俾能增效减毒。当其胆总管结石梗阻胆红素及转氨酶急剧升高、肝功损害时,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解郁散结、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意在攻邪安正。药量宜重,服之宜急,冀能速达病所。其中茵陈一味,尤须量大而先煎、久煮,方能荡除湿热浊污而退黄取效。考仲景《伤寒论》中茵陈蒿汤诸药之用量,茵陈为6两、栀子14枚、大黄2两,(折合今之衡量分别为90克、21克、30克),茵陈用量为它药3倍以上,且方后有云,“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王辉武在《中药临床新用》-书引吴国庆之研究云:“运用茵陈治疗黄疸必须久煎、先煎……一者去其轻扬外散之气,以厚其味,便其专于苦降,不达表而直入里,以利湿热从小便而出,则黄疸去;再者,通过先煮可祛除茵陈的毒性;三者茵陈质轻而量重……若后下必茵陈尚未浸透而他药已煎煮过时。且茵陈的重要成分并不在挥发油内。”二诊时胁痛已瘥,黄疸渐退,但心下痞未减,此肝胆湿热未尽,邪热壅滞,邪热结于心下,故于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方中,将黄连、黄芩、大黄三昧沸水浸泡取汁,是遵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法,不煎煮而以沸水浸泡须臾,薄其味而厚其气,散无形之邪热,消心下之痞满。本病后期用药,因患者湿热瘀浊未净而正气已虚,其黄由阳转阴,故于补脾益气、温肾固精的同时,兼服《金匮>硝石矾石散,消瘀逐浊,寓攻于补,气血皆及。方中硝石、矾石二药,皆为矿石,不但碍胃,且易发生不良反应。故用量宜轻,药宜火煅,平旦时与大麦粥调服,以助药力,既护胃气,更利祛邪、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 摘要: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衰退,神经内分泌失调,所出现的生殖系统变化和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潮热汗出、心烦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等.中医将本病归结为经断前后诸症、汗症、脏躁、百合病等病范畴,认为其病机为肾气衰,天癸竭,冲任亏损,而至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后世医家根据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病机特点,应用经方进行辨证施治,疗效颇佳.本文对经方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的运用进行梳理,探讨了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半夏厚朴汤,栀子豉汤,四逆散,麦门冬汤的用药疗效。
  • 摘要:本文就这些文献对金匮肾气丸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并探索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真正服务于患者.本系统评价共纳入8个研究,共有472人。所纳入研究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各研究都对干预前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及并发症等因素,进行了基线一致性分析,使得金匮肾气丸组与西药组之间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但是金匮肾气丸组因为中药剂型的限制,分配隐藏和盲法比较难实施,使得总体研究质量偏低。本次Meta分析的结果提示,服药后检测指标中除FBG外,金匮肾气丸组和西药对照组,在改善胰岛素的释放、临床有效率、肾上腺皮质及髓质激素的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的损伤、改善胰岛素抵抗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金匮肾气丸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还不能完全下定论,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引起异质性的原因可能为:一是治疗过程中所受到各种干扰因素影响;二则是中医本身的特点与西医不一样,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而且每个研究的个体之间所用的中药,因病情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如中药药物的组成、剂量、剂型、煎药方法、煎药时间、服药方式、服药时间、服药次数、药后忌口和疗程长短等;三则是西药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不一样;最后的问题则可能是统计方法学上的问题,大多数实验并没有做到盲法和隐藏等,导致样本量和疗效率有着一定的误差。(2)倒漏斗图不对称,大部分的原因是阴性结果的试验可能未能发表。另外临床试验的样本量偏小与试验对照药物的多样性,可能与倒漏斗图形不对称有一定的关系。
  • 摘要:根据《伤寒杂病论》方治疗的病证证据,进行排序索引,同时获得了《伤寒杂病论》各方治疗的常见病证,根据常见病证使用的方剂,确立了优势病证的客观分型,为中医学病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各病证客观分型来源于临床证据,又指导临床辨证,为初入临床医生提供治疗决策的参考。
  • 摘要:对于月经稀发肝滞血虚证患者除主症外多精神状态不佳,问诊答曰或易怒,或太息,口苦,不思饮食,手足不温,腹胀满,舌质淡,脉细等。多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进行加减。寒凝经脉证经脉气血凝滞,血海不盈,不能满溢,故月经过少。经少而腹冷痛,痛势较剧烈,喜温喜按,面色青黑,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这部分病人多采用温经汤合通脉四逆汤加减。肾虚精亏证经少色淡,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尿频。舌淡,脉沉细无力,可常用肾气丸合天雄散加减。瘀血阻络证经少色紫,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舌紫暗,脉涩。临床上用桂枝茯苓丸合旋覆花汤治疗,重者可考虑下瘀血汤。脾虚湿盛证月经量少,色淡红,质薪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带多乳腻。舌胖,苔白腻,脉滑。等桂术甘汤合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心肝火旺证经少色紫,心悸阵作,烦热躁动不安,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寐多噩梦,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喜凉饮,小便短赤灼热,舌红绛,苔黄,脉象弦数等,采用清心平肝,养血调经之法,可用当归散合酸枣仁汤。
  • 摘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疑难病证的治疗常从扶运阳气入手,每能取得佳效.rn 一例患者素体脾肾阳虚,不慎受寒,寒入少阴。治疗失当(反复静脉滴注抗生素),再伤少阴阳气,寒邪深伏不解,故每至受寒、劳累、饮食不节即易发作。本次发作在腹泻之后,盖太阴阳气不足,再诱少阴阳虚,寒邪郁逷少阴,邪正交争,故高热、无汗、脉沉。患者虽无“但欲寐”,但发热时脊柱发凉、手脚心冷、腰疼,足见少阴阳气不足。本病虽非新感,但病机脉证仍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吻合,故疏以本方治之,虑病久正伤较重,故加甘草。方中附子合细辛温振肾阳:麻黄合细辛引寒邪从骨髓直向外解,甘草合附子甘温补益阳气,兼缓麻黄、细辛的辛热燥烈之性。辨证准确,虽寥寥四味,亦能药到病除。rn 抑郁症属于中医的郁证,笔者喜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因本方既能以柴胡、黄芩疏肝解郁,又能以党参、桂枝温扶心脾阳气,尚有半夏、茯苓、牡蛎化痰宁心安神,常加用仙灵脾、巴戟天、附子等温振肾阳之品,临床获良效。rn 湿疹一般多从湿热论治,但久治不效的慢性湿疹常存在阳气不足、不能温通、湿郁不化的病机。本例患者素体气血不足,又久服苦寒之剂,损伤阳气,致血虚寒凝、湿郁不化。故每至冬季发作,且见指头寒,脉沉细。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温通阳气,能使湿化,再配以滋阴养血之生地、玄参;清热通腑之石膏、大黄;祛风止痒之僵蚕、蝉衣。方证合拍,故仅5剂中药,即治愈七年之慢性湿疹。
  • 摘要:李赛美教授特别认为:甲状腺抗体阳性的患者,多由于上述的火盛风动。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使皮毛腠理开泄,故甲状腺抗体阳性患者出现汗出等症,易袭头面之上特别是颈部,则见颈部肿大等症。风性菩行而数变,游移不定,故甲状腺抗体阳性患者多见皮肤瘙痒时作。风性主动,受风之邪而出现双手震颤等表现。风为百病之长,四季都有,易与当季的寒、湿、暑、燥、热诸邪合并侵犯人体,故甲状腺抗体阳性患者较非阳性患者易于感冒。李教授认为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亢,初期多以阳明热证为见,常以白虎汤合消瘰丸为基础方加减。中期多虚实相见,气滞血瘀痰凝为主,常以四四五方(四逆散、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后期多虚,以脾虚痰凝、肾虚水泛为多见,常以附子理中丸或真武汤为主方加减。
  • 摘要:通过对仲景半夏泻心汤方剂及其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以寒热共伍,攻补兼施,苦辛并进,阴阳并调为其组方特点,研究表明该方具有胃动力作用,能双向调节胃肠运动,帮助消化、保护消化道黏膜,以及镇痛、利胆、提高机体免疫等多种药理学作用。临床结合仲景方药理论辨治,目前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一些内科杂症的治疗。如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惹综合征、糖尿病性胃轻瘫、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等属中焦虚弱,寒热互结者。其治疗的范围已远超出了仲景原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的病证。表明该方剂对调整消化系统特别是肠胃功能有特殊效果,今后有望开发成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新药。
  • 摘要:支气管哮喘为临床常见病症,其反复发作,常常导致患者阴阳体虚,导致各脏腑通调水道作用失调,水液阻滞经脉水道,复又感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水邪搏结引发哮病,周老提出三焦腠窍通道是水液代谢的主要通道,运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外感风寒,内有伏饮证,如此遣方,虽为温药,但温而不燥,散而不过,内外兼顾,配伍适当,全方配伍严谨,用药合理。运用射干麻黄汤加减阳,治疗寒饮内停之证,补益肺脾,是运化肃降之功得以恢复,外邪得以祛除,紧抓病机灵活运用,效果立竿见影。看病遣方需沉着冷静,对理、法、方、药要有整体的思考与运用,整体思考,辨证论治,才能收到显著的疗效。
  • 摘要:仲景使用妊娠禁忌药来治疗妊娠期诸病,均是以“有故无殒”作为其理论依据的。“有故无殒”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如何?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日: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张景岳在《类经》注释为:“重身,孕妇也。毒之,谓峻利药也。故如下文大积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故孕妇可以无损,而胎气亦无损也”。在看待这些禁忌药物的“毒性”时,不应该忘记其治疗作用,当机体有邪气侵犯时,药物作用于病邪则表现出的是治疗作用,而当药物作用于正常机体时,自然就会表现出其毒性。正因为部分医家对这些药物进行孤立研究,而远离了药与证之间的密切联系,才会出现对妊娠用药的争议。从《金匮要略》原文中不难看出,张仲景在治疗妇人妊娠病时使用了一些现世所谓的妊娠禁忌之品,但从药物组成、用法用量、配伍炮制方法又可以看出他在运用这些药物时的尺度与技巧,这正体现了张仲景对“有故无殒”这一用药原则的继承和发挥,即有是病用是药,有病则病当治之,治病不拘于有身孕,但同时又勿忘有身孕,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其殒,形成了其独特的用药特色,值得临床医生学习和思考,结合现代临床医学,妊娠病的治疗中对有毒中药仍须严格控制,注意谨慎投药以及药物的正确炮制,合理配伍,酌情用量,中病即止。
  • 摘要:小柴胡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之《伤寒论》第96条,为少阳病诸方之首,统领柴胡类方.此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达气机,宣通内外,运转枢机,故后世称其为"和剂之祖",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从理论和实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机制上涉及到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的调节,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对方证实质的新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因为以快感缺失为表现的奖赏通路失调存在于以抑郁症为代表的一系列临床情志疾病中,其表现多与小柴胡汤证主证相合,故笔者认为奖赏通路参与构成小柴胡汤方证的实质。
  • 摘要:从《内经》导源而来的五味药性理论经过千百年来无数医家的临床实践验证和继承发展,逐渐丰富完善成五味合化理论。“五味合化”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虽并未对此有专门论述,但客观上,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的应用了五味合化的配伍规律,纵观《伤寒杂病论》现存296方,大都体现了五味合化理论。同时,五味合化理论也集中体现了仲景重阳气、贵阴津、保胃气的学术思想。由于《伤寒杂病论》的流传和所载经方的确切疗效,宋金元时期随着中医临床实践和中医药理论的发展,研究仲景学说的著名医家辈出,成无己结合《内经》的理论,著述《注解伤寒论》从五味合化的角度分析《伤寒论》中经方,并首次明确提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如在注解芍药甘草汤的配伍时,谓“酸甘相合,用补阴血”。后世温病学家以此为指导,在临床实践中组方用药创制了众多简洁高效的方剂治疗疾病,五味合化配伍理论已被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其宝贵的价值。因此挖掘研究五味合化配伍理论,对当今的中医临床工作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 摘要:尿液是人体水液代谢产物之一,小便则是水液代谢排出的主要途径,它的生成和排泄与脾的运化,肺的宣发和肃降,肝的疏泄,三焦的通调,以及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作用密切相关,人体一身津液之盈亏,以及肺、脾、肾、膀胱等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均可以通过小便的变化反映出来,所以历代医家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对小便尤为重视,伸景所著《金匮要略》对小便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通过对小便的色、质、量等客观体征和患者排尿时主观症状等具体临床表现的观察与鉴别,揭示了辨证论治小便临床表现在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rn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辨证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小便是排出人体糟粕以及废液的重要通道,通利小便,使潴留在体内的水湿之邪从小便排出以达到治疗各种小便不利的目的,但利小便应需以《伤寒论》中存津液,保胃气为治法治则,不可妄利小便,以免导致伤津耗液。与此同时,《金匮要略》指出,“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意为气机畅通协调,水湿邪气方得以消散,临床上应根据邪气所在的病位不同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其目的都是给邪气以出路,故有“在下者,引而竭之,在表者,汗而发之”等治疗原则。综上所述,仲景治疗小便不利的治则主要是随证治之、给邪出路,具体治法不外化气行水、滋阴清热、调畅气机,补益脾肾、温阳利水等,但是临床临证同样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分清主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 摘要:麻黄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两个最基本的方剂,是治疗太阳病的两个基础方,亦是千古名方.后世医家在阐释中风之桂枝汤证、伤寒之麻黄汤证异同时,多围绕风寒伤营卫问题及体质差异问题加以阐述.而关于表证初期风寒伤卫伤营历来争议不断,分体质论麻桂二证差异也难被公认.鉴于此,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风与寒不可割裂而论,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均当按实证而论,风寒伤营卫问题就麻桂二证而论,桂枝汤“解肌”重脾胃,麻黄汤散表寒,宣阳气双管齐下而论,基于对外邪袭表,正邪交争状态的分析来探讨麻黄汤、桂枝汤证治的差异,以供同道商榷.
  • 摘要:小建中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而在《金匮要略》中适应症更加丰富,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尤其拓展涵盖了出血性病证,其理法方药对于后世诊治血证具有重要启迪意义.清代唐容川撰《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然其理论确立秉承仲景学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唐容川尤其推崇小建中汤在治疗虚损性出血病证中的立法,对其给予了极高评价.后世将出血性病证一般概括为以下四个证型,即:热盛动血、瘀血内阻、气不摄血、阴虚火旺.前两个属实证,分别采取凉血止血、活血止血之法;后两个属虚证,分别采取补脾摄血、滋阴止血法.小建中汤主要针对气不摄血型虚损性出血病证立法组方.
  • 摘要:因为各大医家认知角度不同,所以肝癌证治尚无统一标准。据韦金育研究统计:辨证分型有分三、四、五型的,也有不按固定证型论治而先拟出基本方,再随证加减的。其中分三型的有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湿热瘀毒型,分别疏肝和胃解毒、滋肝肾利水解毒、清利湿热解毒;分四型的有气滞血瘀型、肝胆湿热型、脾虚湿困型、肝肾阴虚型,分别理气活血、清利湿热、健脾化湿、滋阴养血:分五型的有肝郁气滞型、肝瘀血结型、湿热蕴结型、湿阻脾困型、阴虚血热型,分别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化湿醒脾、养阴凉血。此外,拟出基本方再随证施治的有:或因湿热瘀毒拟出清热解毒基本方;或因癥瘕积聚拟出疏肝活血基本方;或因脏腑虚损拟出健脾益肾基本方,再根据不同病情做出不同调整。
  • 摘要:真武汤载于《伤寒论》中,原文两次提到真武汤应用,其一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82条,其二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第316条.本文从经方出处、组成及临床药理研究等方面对真武汤的应用进行探析.纵观真武汤一方,温阳与利水相配,温补肾脾之阳以治本,利水祛湿以治标,标本兼顾,邪去正固;补阳与养阴同用,温阳而不伤阴,益阴而不留邪,阳生阴长,刚柔并济,阴平而阳秘,则诸症可愈。临床应用时应随证加减,灵活运用,只要其病机符合阳虚水停者都可选用真武汤来治疗。正如古训所言:“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不背于古人之法。”只要临床救治中能把握温阳利水这一方向,用药准确,则必然药到病除。
  • 摘要:介绍一例患者以鼻腔反复出血不愈多年为主诉就诊,属中医鼻衄病范畴,详查患者症状,不难明晰该患者病机为先有阴血不足,虚热内生,又有肝经实热,上扰鼻道,热盛追血外行发为鼻衄。而“逆经”本是妇科疾病之一,常见于中青年女性,是每逢经期或经期前后,有规律地、周期性发生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的一种病症,根本病机为肝经郁热,伏于血海,又有阴血不充,冲气上逆,迫血妄行而发为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虽然本案患者乃8岁女童,尚未到行经血之年龄,但其病机确实与女性“逆经”的根本病机相似,故王庆国教授在治疗时紧紧抓住两者之间病机相似的特点,用治疗女性“逆经”的清肝引经汤来治疗8岁幼童的反复鼻衄,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rn 从本案的治疗中,体会到:当面对临床中纷繁复杂的病情时,仔细分析病症,以谨守病机为前提,运用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从前人的临证经验中去汲取辨证论治的思路,往往能左右逢源,柳暗花明。
  • 摘要: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为主方,须进行辨证加减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气虚者,加人参、黄芪、党参;肾阳虚,下腹疼痛明显者,加益智仁、附子、肉桂;肝郁明显者,加香附、木香、乌药;五更泻者,加四神丸;便鲜血者,加仙鹤草:大便滑脱者,加肉豆蔻、乌梅、五味子、诃子;湿热明显者,加蒲公英、白头翁、凤尾草;脐中或下腹疼痛的患者,在温补肾阳基础上加入葫芦巴。
  • 摘要:小柴胡汤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主治少阳证.该方不仅具有扶正祛邪、和解少阳之功,还能疏肝利胆、通达表里阴阳、协调脏腑功能,临床不仅广泛应用于普通的外感及内伤杂病,在恶性肿瘤这一特殊领域同样可以发挥它的治疗作用.小柴胡汤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较为广泛,主要有抑制肿瘤生长,肿瘤免疫的调节,抗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
  • 摘要: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胃部隐痛或胀痛不适、嘈杂、痞满等为主要症状,并有时会伴有呕恶、嗳气、泛酸等其他不适,但其中部分患者仅有上腹部胀痛或者痞满不适的症状,现代医学证实大部分患者之所以被诊断出慢性胃炎,其发病在很大程度上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有着紧密的关联。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嘈杂”、“暖气”、“呃逆”等病证,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正虚邪实,其中邪实指的是寒、热、气相互错杂为病;慢性胃炎的病因多为寒邪袭胃、饮食不节,或者是七情内伤,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的气机失调,临床上常可见寒热错杂,气血同病,病情长久不愈,并且不积极治疗的时候,常可可见瘀血、痰湿等,但其总的病机则是以寒热互结、胃失和降为主。半夏泻心汤始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药由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甘草、大枣七位药物组成。后世医家经常将此方用来对各种脾胃方面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所引起的胃炎,临床上则可见明显的减轻患者的症状。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脾胃,但容易涉及到肝胆,故用以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方剂,方中以半夏为君,佐以干姜用其辛温的药性以散脾寒,降逆和胃并且可以达到消痞的功效,此方中的其余中药,党参、甘草、大枣药性甘温,既可补虚,又可复其中焦的升降之功能,黄连有清热燥湿的功效,芍药和甘草则可以缓急止痛。
  • 摘要:现代医家提出的肾阳虚为郁证的基础病机,温阳法为治疗郁证的重要治法的观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受到关注,温阳中药或复方或针灸温阳抗郁的研究不仅有较为丰富的实验支撑,临床运用也取得较好疗效。且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中药复方的疗效基本与西药治疗没有显著差异,还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势。而针药结合的方式更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因此,温阳法在郁证治疗中的运用亟待进一步全面、深入的研究挖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深入:其一,本文所研究的中药复方在温阳补肾的同时,常佐疏肝之品,笔者认为是考虑肾阳不足为本,气机壅滞为标,乃因阳气不足,升发失常而致气机瘀滞。因此,温阳为主,疏肝为辅的配伍方案是否为治疗郁证的常用结构,今后还可进行多样本临床观察或多角度的实验研究。其二,温阳法治疗郁证的临床研究的方式、种类很多,但是大多样本量偏少,为更好的保证对比的差异性,今后可进行大样本的深入研究。其三,目前研究较多的温阳药有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附子和肉桂等,后续还可迸一步开展其他温阳补肾中药在治疗郁证的临床或药理研究。其四,具有针灸温阳和西药结合运用的方案已被证实疗效显著,但温补肾阳的单味中药或复方与针灸结合治疗郁证昀研究还较少,今后可进一步开展理论探讨和临床、实验研究。
  • 摘要:阴阳易证见“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一派阳气虚损、阴津亏耗之象。康健之人,与伤寒或伤寒痊未平复之人交接,何至于一虚至此,于理不通。其病机若何,笔者试论之。《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日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人体之元(原)气、元阳出于肾(命门),经三焦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肾主一身之气、一身之阳。《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人体阴精阴气之源。故肾主一身之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动证并治》:“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厥,法石也。骚石,故从厂。引伸之凡有撅发皆日厥。”此为气凝,气失于运行流畅。故“阴阳气不相顺接”不仅是气逆,乃气机厥乱,故“厥”非仅“逆”之一义。《中藏经》记脾厥证见吐泻霍乱,《伤寒论·辨厥阴病脉动证并治》:“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现识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藏厥之证见因病脏及厥之不同而异。《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康健之人与伤寒(或痊未平复)之体交接,外邪经前阴入于肾而致肾厥,肾主一身之阴阳,肾脏阴阳厥乱而见类于阳气虚损、阴津亏耗之象诸证,而实非耗损致虚。rn 仲景治以烧裈散,考其四气五味,难有补阳益阴之效。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裈裆者,男妇阴阳之卫,阴阳之息相吹,气相聚,精相向者也。”烧裨散当以是理调和肾厥。烧裨散理法,难以厘清。《难经·六十六难》:“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日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故可刺肾经之原穴然谷、肾脏脏气所聚之肾俞调和肾厥。
  • 摘要:阳明病篇中179条也以阳热的多少而把阳明病分类成太阳、正阳、少阳三种类型,而“正阳阳明”是阳热最盛的一种,换句话说,正阳阳明是与“胃家”这种体质有关才形成的,那么“胃家”代表的就是胃热盛的病理体质。如此分析179、180条,那就是平素胃热盛体质的病人,容易形成正阳阳明.是最典型的阳明病,因此把它作为阳明病的代表而列入180条提纲条文之中。而胃热不盛的人,可能形成的就是太阳阳明或少阳阳明之证了。再来看“实”字。“实”最初本义为“富裕”,后引申为“充满,充足,充盛”。与“虚”相对。如此看来,“胃家实”就是“胃家不虚”,即素体胃热盛的人胃肠内饮食充塞而病,恰与尤在泾的观点相合:“胃家实者,热邪入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这种理解应该更能接近仲景的本意。">《伤寒论》中阳明提纲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后世争议较多的一条条文,争议的焦点多是在"实"字上.笔者认为,要先搞清楚"胃家"的含义,方能正确理解阳明提纲证."《伤寒》《金匮》中有多处出现过“家”:疮家、失精家、呕家、衄家、喘家、痉家、风家、亡血家、中寒家、淋家、支饮家、饮家、黄家、冒家、汗家等等。很明显,从这些“家”中可以看出,凡称之为“家”者,必是久患此病,且反复发作,并形成某种病理体质,体现了体质辨证思维。若以此思路来看,“胃家”又是体现了哪种病理体质呢?179条在180条条文之前作了铺垫:“问日: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日: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众所周知,阴阳两气,以气的盛衰与多少而一分为三,《伤寒论>阳明病篇中179条也以阳热的多少而把阳明病分类成太阳、正阳、少阳三种类型,而“正阳阳明”是阳热最盛的一种,换句话说,正阳阳明是与“胃家”这种体质有关才形成的,那么“胃家”代表的就是胃热盛的病理体质。如此分析179、180条,那就是平素胃热盛体质的病人,容易形成正阳阳明.是最典型的阳明病,因此把它作为阳明病的代表而列入180条提纲条文之中。而胃热不盛的人,可能形成的就是太阳阳明或少阳阳明之证了。再来看“实”字。“实”最初本义为“富裕”,后引申为“充满,充足,充盛”。与“虚”相对。如此看来,“胃家实”就是“胃家不虚”,即素体胃热盛的人胃肠内饮食充塞而病,恰与尤在泾的观点相合:“胃家实者,热邪入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这种理解应该更能接近仲景的本意。
  • 摘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用理气药的种类较少,只有枳实、厚朴、橘皮、旋复花、薤白、柴胡和苏子等,而苏子应用仅一方次,是在《金匮要略》后三篇中治蟹中毒而设,是作为解毒药应用的.橘皮在《伤寒论》中没有应用,在《金匮要略》中有九处用到,有四处是在后三篇,有一处是在附方"外台茯苓饮"中,有一处是在"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后注中,作为主药应用者即橘枳姜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三方,皆以理气和胃降逆为用.旋复花两方次,即《伤寒论》旋复代赭汤和《金匮要略》旋复花汤.柴胡十五方次,除去附方和重复方,实际应用九方次.旋复花和柴胡均有疏肝理气作用,旋复花长于和胃降气,治疗噫气不除;柴胡长于疏解肝气郁滞,治疗胸胁满痛.薤白应用6方次,一是在《伤寒论》四逆散方后注中加味应用,有二方出现在《金匮》后三篇,其余三方:瓜萎薤白白酒汤、瓜萎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均以通阳散结为主.
  • 摘要:张仲景首创了急救自缢病人的人工呼吸技术,到晋代有进一步改进,如葛洪在《肘后方》中将此技术改为:“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有顷,其中砻砻转,或是通气也。北周姚僧垣《集验方》又将其加以改进:“将患者仰卧,以物塞两耳,以两个竹筒内死人鼻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旁无令气得出,半日所死之,即噫噫,勿复吹也”,在汉唐以后,则广为应用。此法虽发明于二千多年以前,但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呼吸方法,对于现在也有许多借鉴之处。现代的心肺复苏术是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目的是给心跳骤停病人机体组织临时性供氧。其步骤为:(1)识别心跳是否存在,心前区捶击术。(2)开放气道(Airway),应立即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异物和正确的头部位置。(3)人工呼吸(Breath),口对口/鼻呼吸,面罩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4)人工循环(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术。
  • 摘要:《伤寒论》所论之“躁”内涵丰富,涉及五脏六腑、三阴三阳,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证情复杂,变化多端,尤其是病情危重而见“躁”者。故临床运用一定“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抓住疾病的本质所在,灵活施治,方不至误。
  • 摘要:龙江医派是近现代崛起于我国北疆的中医学术流派,奠基于1937年由高仲山等人创立的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介绍了其中李西园治疗下利病、少阳症,张恩阁治疗经闭、寒疝证,赵福成治疗胎胀、胃肠燥热等经验。《伤寒杂病论》乃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汇汉代以前医之大成之作。其所论外感及内伤杂病的证治准则验于千年而不爽。
  • 摘要:《外台秘要方》是唐代王焘集《千金》、 《小品》等方书,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精心辑录而成.全书总计百余万字,六千余方,其直接引用书目达九十余种,如此卷帙浩繁,错综复杂,检阅甚为不便.从引用的情况来看,王氏的辑录是有选择性,并不是随便堆砌的,有的医书、医家只有一个引用.从现代的情况来看,当时比较有价值的书籍,王氏引用的就比较多,如《小品方》就有358条.因此,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将古文献中的有价值的内容发掘出来就显得迫要.尽管前贤作过一些努力,如《范行准辑佚中医古文献丛书》、《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对其间方书的辑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前者系手抄,检阅极为不便;而后者疏漏舛误颇多,有待查遗补校.本小组依据自身中医网络数据库建设的优势,基于服务器/客户端(C/S)搭建了一套图文并茂使于核对检阅,并可按方药出处迅速检索出王氏辑录方书中全部条文等的数据库平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