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浙江省毒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食品药品与人类健康论坛
浙江省毒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食品药品与人类健康论坛

浙江省毒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食品药品与人类健康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4-05-16

主办单位:浙江省毒理学会

会议文集:浙江省毒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食品药品与人类健康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开展QCC活动.方法:分派人员到临床,与临床科室互动,按照QCC活动程序进行QCC.结果:成功地与临床科室一起开展了QCC,完成了一项主题.结论:临床药师通过与临床互动,帮助临床开展QCC活动,通过头脑风暴解决临床常见的问题,不仅提高了临床药师的沟通能力,更有助于临床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
  • 摘要:目的:通过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1VAS)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员工自觉参与管理的意识,减少差错的发生,保障病人用药的安全.方法:充分利用品管圈的各种手法,进行差错分析,提出防范措施.结果:在PIVAS差错明显减少,由改善前的每周47.75件,下降至改善后的17.16件.结论:通过推行品管圈的活动,不断改进药事质量,提升药学服务水平.
  • 摘要:为了促进住院患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到院部药物工作中,从医院专项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病区输液袋数的控制、三级查房和副院长业务查房、医嘱审核、药物不良反应、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及患者用药宣教等多方面对临床医师进行用药干预,从而起到提高药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者住院费用等作用.本文就我院临床药师病区合理用药管理的工作模式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观察原花青素及其与抗炎活性成分(积雪草苷、姜黄素、茶多酚)的组合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rn 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为材料和ox-LDL刺激RAW264.7细胞24h形成泡沫细胞为模型,RT-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 mRNA水平,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和总胆固醇的含量.rn 结果:原花青素及其与积雪草苷、姜黄素、茶多酚组合物可明显降低泡沫细胞内的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显著抑制泡沫细胞的IL-1β和TNF-α mRNA表达,其中原花青素与姜黄素的组合物作用最强.rn 结论:原花青素组合物通过降低细胞内胆固醇酯的含量,减轻细胞泡沫化程度和减轻细胞的炎症反应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摘要:目的:评估ICU临床药师专项参与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药物剂量调整工作模式的流程与效果.rn 方法:对本院综合ICU行CRRT治疗患者药物剂量进行专项药学监护,通过提取相关数据,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对临床药师剂量调整过程及成效进行评估.rn 结果:临床药师在干预组共提出233条剂量调整建议,90.98%的药学建议可被临床医生采纳或考虑,剂量调整建议按差错类型分为A型至H型,抗菌药物为最常见的剂量差错药物种类.与对照组相比,临床药师专项剂量监护后,干预组每1000住院日剂量差错件数从230.35件降至58.10件(P<0.01),每例患者ICU住院药品费用从3935.94美元降至3310.47美元(P=0.041),药物不良反应件数从35件降至18件(P<0.001).rn 结论:临床药师参与CRRT患者专项剂量调整具有降低剂量差错、减少住院药品费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是ICU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团队的一个很好切入点.
  • 摘要:目的:为了临床合理用药,现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进行综述.方法:根据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马丁代尔药物大典,结合国内外不良反应文献报告,对我院全部25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可导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通常发生于接受大剂量、长疗程用药者,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贫血.上述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不高,在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不全以及营养不良时更易发生.结论:使用药物期间应对高危患者加强监护,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 摘要:本课题以肝癌细胞HepG2为研究对象,利用MTT,CCK-8实验检测杨梅黄酮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后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发现低浓度(<20μM)杨梅黄酮处理的细胞存活率升高,高浓度杨梅黄酮处理的细胞存活率降低。20μM-100μM杨梅黄酮促进细胞凋亡并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杨梅黄酮与自噬抑制剂氯喳(Chloroquine,CQ)联合作用于HepG2细胞时,细胞存活率低于杨梅黄酮单独作用,但高于氯喳单独作用,推测杨梅黄酮能够诱导自噬,其确切作用及相关机制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 摘要:金鸡菊查耳酮(Okanin),分子式C15H12O6,分子量288.25,属查耳酮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菊科金鸡菊属和鬼针草属植物.其苷形式为马里苷(Marein).在中国和韩国等地民间广泛用于疼痛及炎症的治疗.已有报道发现金鸡菊查耳酮能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的发生.然而关于其与炎症重要通路NF-kB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机制还未见报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是分别以海肾荧光素和萤火虫荧光素为底物来检测海肾荧光素酶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的一种报告系统.本课题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对多种化合物进行筛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是分别以海肾荧光素和萤火虫荧光素为底物来检测海肾荧光素酶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的一种报告系统。本课题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对多种化合物进行筛选。体外培养稳定转染NF-κB启动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胚肾细胞HEK293T细胞以及C6细胞(稳定表达IL-1β受体),给予金鸡菊查耳酮(10>20或40μM)预处理后,分别采用TNF-α或IL-1β刺激,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NF-κB信号通路激活情况,从而观察药物对NF-κB抑制作用;采用体外cell free system重建NF-κB信号通路,分别给予金鸡菊查耳酮(20,40,80,160,320或640μM)预处理后,再加入阳性刺激蛋白TRAF6,Western blotting检测IxBa的磷酸化。结果表明,p-IκBa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减少,表明金鸡菊查耳酮能通过抑制IKK活性从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 摘要:真核细胞的膜泡运输对于细胞的多种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且受到精密调控.膜泡运输的异常会导致发育障碍和多种疾病.物质以双层膜有被小泡为载体,在真核细胞内细胞器之间或细胞器与质膜间传递,通过膜泡与其靶向膜融合,从而实现细胞内的定向运输.在酵母中,SNARE蛋白Sec22主要参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之间的膜泡运输.然而在高等生物中,Sec22的体内功能尚不明了.本研究以果蝇为模式生物,首先用甲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法处理果蝇,筛选到了影响细胞内膜泡运输的X染色体的突变基因Sec22,该基因突变体果蝇死于胚胎期。墓因定位克隆发现该突变发生在Sec22基因第三个内含子最后一个碱基上,导致了内含子剪切障碍,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与Sec22在酵母中的功能类似,在Sec22突变克隆中,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分布也发生异常,同时也有异常,表明Sec22突变影响细胞内膜泡运输的多个环节。近期研究表明,酵母中Sec22可以通过调节自噬相关蛋白Atg9的运输从而促进细胞自噬小泡形成。然而,当细胞自噬被诱导时,Atg8-GFP、Atg8-GFP-RFP、FYVE-GFP等细胞自噬分子标记在Sec22突变的克隆中并没有明显变化,提示Sec22并不是果蝇细胞自噬所必需的。本研究首次研究了Sec22在多细胞真核生物中的体内作用,发现在进化过程中Sec22既保持了它在低等动物中的相关功能当同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后续研究膜泡运输的确切机制及相关疾病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绿茶多酚是绿茶中活性最高的一种多酚复合物,其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功效已被广泛的研究.茶多酚多酚羟基的结构决定了其极强的抗氧化能力和良好的水溶性,但在油脂体系中很难被吸收利用,其体内血药浓度不超过10μM,故而在很高的剂量仍然无法发挥高效的抗癌抗炎等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茶多酚的特殊结构使其自身易氧化,不稳定.因此,脂溶性茶多酚在水溶性茶多酚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其具有亲脂性,期望能够提高在体内的吸收利用率从而增强其抗肿瘤作用,本实验意在探讨化学诱导的肝癌模型下两种茶多酚的化学预防作用的差别,并初步研究其机制.rn 方法:研究中动物被随机分成8组,每组25只,包括正常组、模型组(DEN+PB组)、水溶性茶多酚组(DEN+PB+水溶性茶多酚,茶多酚包括0、40、400mg/kg三个剂量)、脂溶性茶多酚组(DEN+PB+脂溶性茶多酚,茶多酚包括0、40、400mg/kg三个剂量)。在建立DENlPB模型前动物分别用GTP和LTP均预处理2周,2周以后单次腹腔注射DEN 150mg/kg,并从注射当日起每日给予含0.05%PB的饮水。连续灌胃给予茶多酚28周,每周5次,两种茶多酚都设0、40、400mg/kg三个剂量。rn 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与模型组相比,水溶性及脂溶性茶多酚均能降肝细胞脂肪变性,同时,电镜观察发现脂溶性茶多酚能缓解肝细胞线粒体及高尔基体损伤;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两种茶多酚均能降低GST-P,PCNA,以及8-OHdG的表达;TUNEL结果显示脂溶性茶多酚能降低肝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检测结果表明两种茶多酚均降低肝细胞PARP的表达量.rn 结论:油溶剂本身可在模型基础上加重大鼠癌前病变,而高剂量脂溶性茶多酚可明显减少溶剂本身对癌前病变的影响,可能通过减少DNA损伤、减少癌前病变细胞增殖、降低纤维化、减少凋亡等机制实现。
  • 摘要:目的:由于天然茶多酚的理化特性,其生物利用度很低,脂溶性茶多酚(LTP)是在天然茶多酚基础上进行分子修饰,加入长碳链基团使其水溶性改性成脂溶性,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其生物活性.DEN/PB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和原发性肝癌与ROS有关,因此推测茶多酚这类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减少DEN/PB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在DEN/PB诱导大鼠原发性肝癌过程中两种茶多酚的抗氧化保护作用.rn 方法:研究中动物被随机分成8组,每组25只,包括正常组、模型组(DEN+PB组)、水溶性茶多酚组(DEN+PB+水溶性茶多酚,茶多酚包括0、40、400mg/kg三个剂量)、脂溶性茶多酚组(DEN+PB+脂溶性茶多酚,茶多酚包括0、40、400mg/kg三个剂量)。在建立DENlPB模型前动物分别用GTP和LTP均预处理2周,2周以后单次腹腔注射DEN 150mg/kg,并从注射当日起每日给予含0.05%PB的饮水。连续灌胃给予茶多酚28周,每周5次,两种茶多酚都设0、40、400mg/kg三个剂量。rn 结果:LTP可以降低肝重,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组织病理学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LTP在DEN/PB诱导大鼠原发性肝癌过程中对肝细胞结构具有保护作用;LTP 40,400mg/kg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都明显升高;LTP 40,400mg/kg组Nrf2表达降低,LTP 40mg/kg组P6表达增多。rn 结论:脂溶性茶多酚在DENiPB诱导大鼠原发性肝癌过程中发挥抗氧化作用,可以显著增加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胧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P6蛋白的表达。
  • 摘要:目的:无患子皂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日用品和医药用品的植物化学物,目前尚未有无患子皂素的遗传毒性报道,通过检测无患子皂素对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作用,以评价其致突变的可能性.rn 方法:MTT试验测无患子皂素对CHL细胞毒性,改良寇氏法求出IC50.用不含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配制母液,使用时用培养液按各个剂量组梯度稀释至所需浓度.在代谢活化加S9和非代谢活化不加S9测试系统下对无患子皂素进行CHL的染色体畸变试验.设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不同浓度的受试液组,每个剂量组作2个平行样.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油镜下按顺序观察分散良好的、染色体收缩适中的中期分裂相细胞,每组观察2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记录其裂隙、断裂、染色体交换、多倍体等染色体畸变类型,计算染色体畸变率(其中裂隙和多倍体不计入总畸变率),结果以百分率(%)表示.各剂量组染色体异常细胞率按X2检验进行统计处理.rn 结果:经MTT法测定,改良寇氏法计算得染毒24h,不加S9混合液条件下,无患子皂素的IC50为75μg/ml.无患子皂素终浓度在25、50、75μg/ml时,观察6h和24 h收集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在正常值范围(<5%),与空白对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诱变剂丝裂霉素C(0.2μg/ml),在非代谢活化时染色体畸变率6h为36%,24h为43%,间接诱变剂环磷酰胺(20μg/ml)在S9代谢活化6h染色体畸变率36%,三种条件下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rn 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无患子皂素未诱发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
  • 摘要: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已列为内分泌干扰物.糖皮质激素对动物的发育和机体功能调节很关键.然而,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围产期暴露是否影响糖皮质激素代谢目前尚不清楚.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参与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有两个11βHSD同工酶:11βHSD1和11βHSD2.11βHSD1激活糖皮质激素,而11βHSD2则相反,灭活糖皮质激素.本研究采用围产期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暴露对子鼠肾脏、肝脏和大脑中11βHSD1和11βHSD2的影响进行了评估.Long Evans孕鼠从妊娠12天到子鼠出生后21天分别给予0、10和750mg/kg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检测肾脏、肝脏和大脑的11βHSD1(Hsdllbl)和11βHSD2(Hsd11b2)的mRNA水平,测定11βHSD1和11βHSD2的蛋白水平以及酶活性,测定血清糖皮质激素皮质酮的水平。妊娠21天时,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暴露并没有增加子鼠的肾脏、肝脏和大脑中HSD11B1的表达,但出生后21天时,10mg/kg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对肾脏、肝脏和大脑中Hsd11b1的表达分别显著增加1.6、6.5和3.2倍。出生后21天时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也显著增加肾脏中Hsd11b2的表达水平。出生后21天时,10和750mg/kg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暴露显著提高血清皮质酮的水平。结论,子宫内以及哺乳期出生后21天时持续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暴露影响糖皮质激素的代谢,而影响动物机体的发育。
  • 摘要: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殖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机体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会产生应激作用.应激能够增加糖皮质激素(大鼠是皮质酮)的分泌.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对于男性的生育能力和其他健康至关重要.睾丸间质细胞含糖皮质激素激素受体,应激造成的过多糖皮质激素可能对睾丸间质细胞合成睾酮的相关基因表达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其时相变化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研究观测大鼠急性应激后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时相变化.SD大鼠进行限制性急性应激,应激后0.5、1、3和6小时分别测量血清睾酮、皮质酮和促黄体生成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睾丸中基因的表达情况.应激0.5小时后,皮质酮明显增加,但血清促黄体生成激素的水平始终不变.睾酮在应激3小时后显著降低。应激后1小时睾丸内Scarb1、Star和Cyp17a1基因的表达下调,3小时后,Cypllal,Hsd3b1和Hsd17b3等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睾丸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拮抗剂RU486明显拮抗应激引起的睾酮下降。因此,急性应激能够通过升高糖皮质激素水平而下调雄激素合成类固醇激素转运蛋白的表达而起作用,该作用是通过睾丸间质细胞上糖皮质激素受体中介的。
  • 摘要:目的:分析雌激素类化合物通过何种通路调控或扰乱CYP2C9的表达并阐明其机制。rn 方法:人肝癌化细胞HepG2共转染雌激素受体α(ERα),Flag-Med25表达质粒或CYP2C9启动子雌激素应答元件ERE报告基因荧光素酶质粒(2C9-ERE-Luc)后,进行雌激素(雌二醇E2)、双酚A处理。通过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哺乳动物双杂交实验、免疫共沉淀、荧光定量PCR检测等方法分析雌激素类化合物对CYP2C9表达的影响。另外利用基因突变技术构建2C9-ERE-mut和Flag-Med25mut质粒,进一步阐明Med25-ERα-2C9三者的结合位点。rn 结果:ERα,Flag-Med25共转入HepG2,雌二醇E2、双酚A处理后,2C9-ERE-Luc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上升。这表明雌二醇E2、双酚A能够调控CYP2C9的转录。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哺乳动物双杂交实验,发现E2、双酚A能激活雌激素受体ERα,活化后的ERα结合到CYP2C9启动子雌激素应答元件ERE位点,同时ERα又与桥梁蛋白Med25(LXXLL位点)结合,再通过RNA聚合酶B调控CYP2C9的表达。同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也证明了ERα.Med25共转入HepG2后,E2、双酚A能诱导上调CYP2C9 mRNA水平。通过基因突变技术使Med25(LXXLL位点)发生基因突变后,发现ERα与Med25不能结合,E2、双酚A也丧失了对CYP2C9的调控作用。这显示了桥梁蛋白Med25在这个调控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rn 结论:首次发现雌激素类化合物(E2、双酚A)能够通过ERα-Med25通路,调控、扰乱CYP2C9的表达。通过对CYP2C9调控机制的研究,为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提供重要依据。此外,以雌激素、Med25作为靶点,通过药物调控,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为环境雌激素双酚A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制备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已内酯纳米粒(CUR-PEG-PCL-NPs),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rn 方法:以聚乙二醇-聚已内酯(PEG-PCL)为载体材料,泊洛沙姆188(poloxamer 188)为乳化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PEG-PCL-NPs,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处方与制备工艺.通过粒度测定仪考察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其表观形态,高速离心法测定包封率及载药量,透析袋法考察其在含20%乙醇的PBS缓冲液(pH5.8)中的释药行为.以CUR-So1组、空白PEG-PCL-NPs组为对照组,采用MTT法考察CUR-PEG-PCL-NPs在体外对人体肝癌上皮细胞HepG2细胞存活的影响.rn 结果:CUR-PEG-PCL-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02.8±2.69)nmPDI为(0.118±0.03),Zeta电位为(-0.293±0.110)mV,包封率为(84.36±1.19)%,载药量为(4.70±0.27)%。体外释药呈现缓释和突释双相特性,在含20%乙醇的PBS缓冲液(pH 5.8)中释放行为符合Weibull方程,lnln(l/l-Q)-0.72751nt-1.4395(R=0.9940)。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CUR-Sol,CUR-PEG-PCL-NPs对人体肝癌上皮细胞HepGz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相同浓度的姜黄素作用下,CUR-PEG-PCL-NPs对HepG2细胞的肿瘤抑制明显要高于CUR-Sol,CUR-PEG-PCL-NPs具有更强的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且呈现缓释特性。rn 结论: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姜黄素纳米粒外观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缓释特征;较CUR-Sol具有更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摘要:目的:观察阿昔洛韦(ACV)对小鼠肾脏和神经的毒性作用.rn  方法:4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CV 150mg/kg组,ACV 600mg/kg组,ACV 600mg/kg组+谷胱甘肽(GSH)500mg/kg组,ACV尾静脉注射,GSH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7天,首次给药前和末次给药后测定自主活动、水迷宫法学习记忆和爬竿法平衡协调能力三种行为学指标;朱次给药后检测体重、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以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GAB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V 600mg/kg用药后小鼠体重降低,自主活动数减少,平衡协调能力以及学习记忆能力均显著下降,同时,血清CR, BLTN含量以及脑组织神经递质y-GABA,DA,5-HT水平有明显的升高,而ACV 150mg/kg用药后上述指标变化多数仅有趋势,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GSH合用多数指标未见明显改善。rn  结论:ACV较高剂量可引起小鼠肾损害和神经毒性,谷胧甘肽无明显对抗作用。
  • 摘要:在西方国家,模式生物一一斑马鱼在筛选药物和建立人类疾病方面已经非常流行。传统中药,由于它们治疗现代疾病的潜能,在世界各地也被广泛地关注。近来,斑马鱼开始踏足传统中药筛选领域。每个中药包含多种化合物,用像啮齿和哺乳之类的普通动物进行体内实验并不方便。这些动物模型一次只能筛选一种化合物.而斑马鱼有着透明、体积小、高繁殖率的优点,特别适合传统中药的高通量筛选。这里呈现一篇关于斑马鱼模型最近应用于多种疾病,旨在筛选传统中药的综述。
  • 摘要:目的:确定乙肝病毒(HBV)转基因小鼠病毒标志物的表达及其肝脏病理改变情况,为HBV转基因小鼠用于抗乙肝药物评价提供依据.rn 方法:取12只HBV转基因小鼠和12只正常小鼠,从血液转氨酶水平、病毒标志物表达和肝组织形态学改变三方面进行考察.HBV转基因小鼠源自正常小鼠受精卵经显微注射整合人类HBV全基因组后培育而成.抽提转基因小鼠肝组织和尾巴组织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检测HBV DNA水平;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表达情况.同时,通过检测血清转氨酶(GOT/GPT)水平和肝组织病理变化,了解转基因小鼠的肝功能状况.rn 结果:HBV转基因小鼠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水平在2.0×103-1.0×107copies/ml之间;血清HBsAg和HBeAg呈阳性,说明转基因鼠所整合的HBV基因组可复制表达,并装配和分泌病毒颗粒。转基因小鼠血清GOT和GPT水平略高于正常小鼠;肝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虽无显著病理变化,但局部细胞形态和排列出现轻微改变,肝细胞质略见疏松淡染,汇管区小叶间动静脉略有扩张,与转氨酶的升高相吻合.说明 HBV转基因小鼠虽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但也有微弱的免疫反应使其出现轻微的肝损伤。rn 结论:HBV转基因小鼠体内HBV的复制呈活跃状态,能够模拟乙肝患者体内HBV的复制,可以作为抗乙肝药物评价的疾病模型。
  • 摘要:目的:毒死蜱(Chlorpyrifos,简称CPF),是一种具有中等毒性的有机磷杀虫剂,长期暴露于低浓度毒死蜱环境中能引起胚胎神经发育毒性,本文通过磷脂和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光谱以及紫外吸收光谱探讨CPF与磷脂和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方式,探讨CPF进入细胞膜时对其上的磷脂及蛋白质结构是否造成扰乱作用.rn 方法:(1)CPF—磷脂反应体系0.325g标准磷脂溶于250ml无水乙醇中配制成磷脂标准溶液,在5个试管中分别加入2×10-4mol/L的CPF溶液,配制为CPF终浓度为0、2.5×10-7mol/L、5.0×10-7mol/L、1.0×10-6mol/L、2.0×10-6mol/L的梯度溶液,常温下反应1h,将上述不同浓度梯度CPF—磷脂混合液加入到1cm比色皿中,30℃下检测磷脂的紫外光谱(200-400nm波段,间隔0.5nm,狭缝宽度5.0nm);(2)CPF—BSA反应体系配制2.0×10-6mol/L BSA标准溶液,在7个试管中分别加入2 ×10-4mol/L的CPF,配制成CPF终浓度分别为0、1.0×10-5、2.0×10-5、4.0×10-5、8.0×10-5、1.6×10-4、3.2×10-4mol/L的梯度溶液,常温下反应1h,将上述不同浓度梯度CPF—BSA混合液加入到1cml比色皿中,30℃下检测BSA的紫外光谱(波长200nm-320nm,间隔0.5nm,狭缝宽度5.0nm)与荧光光谱(300nm-480nm波段,激发光波长为284nm).rn 结果:磷脂的紫外光谱图显示,随着CPF浓度的增加,磷脂在200nm到400nm范围内的吸收值无明显变化,最大吸收峰峰位无红移或蓝移现象,峰值图谱中各CPF浓度组接近重合状态。BSA的荧光光谱显示随着CPF浓度的升高,BSA的荧光发生有规律的猝灭,而荧光的最大吸收峰位置(350nm)未发生明显变化。BSA的紫外光谱图显示,BSA在220nm附近的吸收峰随着CPF浓度的不断升高而增强。且最大吸收峰位(λmax)发生明显红移。rn 结论:在目前检测的浓度下,CPF对磷脂结构未造成显著扰乱作用,但对BSA会造成结构改变,表现为显著的荧光猝灭作用和紫外吸收峰明显红移现象,因此,CPF的细胞毒性更可能主要通过对膜蛋白的影响而发挥作用。
  • 摘要:目的:毒死蜱(chlorpyrifos,CPF)和吡虫啉(Imidacloprid,IDP)是两种常用的低毒杀虫剂,CPF为有机磷杀虫剂,吡虫啉为烟碱类杀虫剂,在生产生活中两种农药同时使用有可能导致混合污染.本实验通过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荧光光谱变化,探究CPF与吡虫啉对蛋白质的混合毒性作用.rn 方法:实验分三组:CPF组、IDP组(农药浓度分别为0,1×10-6,2×10-6,4×10-6,8×10-6,16×10-6,32×10-6mol/L);CPF+IDP混合组(CPF与IDP按1:1配比,每种农药的终浓度与上相同),BSA浓度为2×10-6mol/L。在25℃下反应40min。荧光光谱检测:采用1cm比色皿,激发光波长290nm,扫描波长范围为300-480nm,扫描间隔5nm,检测温度25℃。rn 结果:荧光光谱显示,CPF,IDP以及混合农药均在346nm-350nm处有最大吸收峰,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在相同农药浓度下,CPF对BSA的荧光葬灭作用强于IDP,但两种农药混合后荧光猝灭并未进一步增加。rn 结论:从BSA的光谱学分析结果来看,CPF与IDP均具有一定的蛋白质毒性,CPF的毒性作用更大,但两种杀虫剂混合使用并未增加毒性作用。
  • 摘要:随着碳纳米技术的日趋成熟,碳纳米管已成为一种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型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血液是外源物质进入机体的基本介质,生物材料的血细胞相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研究多壁碳纳米管引起红细胞溶血的条件与相关作用机制.实验采用管径10-20nm,管长1-2μm的多壁碳纳米管(s-MWNTs)配制悬浮液,分别研究不同浓度碳纳米管对红细胞溶血、牛血清白蛋白光谱学、卵磷脂光谱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0-2mg/ml范围,碳纳米管是血液安全的,无明显溶血现象;当碳纳米管浓度高于3mg/ml时,出现轻微的溶血现象.进一步研究碳纳米管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的影响,发现碳纳米管造成了白蛋白荧光静态猝灭,表明碳纳米管改变了牛血清白蛋白的表面结构.对卵磷脂紫外光谱,碳纳米管对紫外吸收无明显影响,即未呈现明显结构改变。因此,碳纳米管对红细胞溶血的作用机理可能主要是通过对蛋白质的影响,而对膜脂作用影响较小。
  • 摘要:目的:研究刀豆蛋白A(ConA)对小鼠胚胎干(ES)细胞及衍生肝组织的毒性作用,为后续建立用于评价肝脏炎症恶性转化的模型提供理论基础.rn 方法:MTT法检测ConA对E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确定后续实验的加药时间和浓度;ES细胞衍生肝组织过程采用经典的悬滴培养法,即悬滴培养5天,贴壁培养18天;肝组织分化成熟后(D5+18)开始加入一定浓度的ConA,并检测不同浓度,不同加药时间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的含量,考察衍生肝组织肝细胞的损伤情况.rn 结果:随着加药浓度的加大和时间的延长,ConA对ES细胞的毒性作用存在显著的时效和量效关系;其IC50的值分别为:12h,240.1mg/ml;24h,48.42mg/ml;36h,28.94mg/ml;48 h,30.04mg/ml;72h,29.99mg/ml。选择了1mg/m3.125mg/ml,12.5mg/ml继续后续实验。ES细胞分化培养至D5+18,可见大片成熟的肝细胞(ALB+)及血管内皮细胞(PECAM-1+)镶嵌成血窦,形成ES细胞衍生肝组织;向分化成熟的肝组织中分别加入1mg/m,3.125mg/m1,12.5mg/ml的ConA lh,2h,6h,8h,12h,24h后,可见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并在8h达到峰值,提示此时肝细胞的损伤作用可能最大,后续考察其他指标时应尽量避开这个时间点。rn 结论:ConA对ES细胞及ES细胞衍生的肝组织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且呈现显著的时效与量效关系。下一步实验预计考察加入ConA后衍生肝组织是否分泌炎症介质IL-6,以判断该分化体系是否可以用于建立评价炎癌转化的模型。
  •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关联酶(AR)通路介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管神经单元损伤病理机制,为其药理和临床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和实验依据.rn 方法:将SD雄性大鼠(250±20g)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MCAO)组与假手术对照组(sham),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缺血2h后拔栓实现再灌注,假手术组除不插线栓外,其余操作与MCAO组相同.于再灌注3h、6h、24 h取出大鼠脑组织切片.分别采用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TTC染色、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血管神经单元(NVU)的神经元形态学、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等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及皮层区AR通路蛋白及相关炎症因子(IL-6,TNF-a)以及核转录信号因子NF-kB,AP-1表达。rn 结果:(1)显微形态学结果表明,AR阳性细胞表达定位在脑组织缺血损伤和坏死区胞浆位置。与Sham组相比,MCAO组皮层区、海马CA1区AR阳性细胞表达数量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明显增多,在脑组织缺血损伤和坏死区呈密集分布,向周围逐渐减少,髓质表达相对增多。(2)免疫印迹、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等试验结果表明,AR特异性表达于NVU中血管内皮细胞,并且其与炎症因子IL-6,TNF-a以及核转录因子NF-kB,AP-1表达成正相关。rn 结论:AR通路介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管神经单元损伤,血管内皮细胞AR蛋白显著上调可能是NVLI损伤的关键病理特征之一。
  • 摘要:目的:新型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广泛应用于构建药物传递系统研究.但与此同时,纳米载体本身对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具有潜在毒性及其毒理作用分子机制均尚不清楚.rn 方法: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脂质纳米粒载体,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转基因小鼠,着重考察基于自噬-溶酶体通路稳态平衡的脂质纳米粒载体神经毒性及其毒理分子机制.rn 结果:1)野生型小鼠尾静脉注射脂质纳米粒载体3h,24h,7d后,可引起大脑皮层AtgS(Autophagy protein 5),P62(SQSTMI),LC3(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 lA/1B-light chain 3)等自噬相关蛋白和cathepsin B,Lamp2(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等溶酶体相关蛋白不同程度的上调;2)透射电镜显示小鼠皮层细胞内纳米粒聚集,并观察到包裹线粒体的自噬小体,表明脂质纳米粒可诱导小鼠脑内发生自噬现象;3)进一步通过Atg 5基因部分敲除的转基因小鼠AtgS+/-,考查炎症相关指标和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发现Atg 5部分敲除后,脂质纳米粒静脉注射使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5和caspase-1相比野生型小鼠更为上调,说明自噬-溶酶体稳态失衡会加剧纳米载体神经毒性;4)聚乙二醇(PEG)修饰脂质纳米粒,能够减轻脂质纳米粒诱导的脑内自噬溶酶体信号异常激活。rn 结论:脂质纳米粒静脉注射后在脑内诱导自噬病理生理现象发生,而Atg 5部分敲除介导自噬-溶酶体稳态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脑部炎症及血脑屏障损伤;PEG修饰则可有效改善降低脂质纳米的神经毒性。本研究为纳米载体在脑内的神经毒性作用提供实验参考,为减少载药纳米系统神经毒性作用提供了改造和修饰的依据。
  • 摘要:目的:探究氯胺酮自身给药对大鼠心脏和肾脏的损害作用,以及给予不同时长的戒断期和戒断期环境干预对损害的影响.rn 方法:1.给予大鼠颈静脉插管手术,氯胺酮静脉自身给药行为的获得训练以及自身给药行为维持14天;维持期结束后心脏灌流处死,测量体重、心脏重量和肾脏重量,通过HE染色对心脏和肾脏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心肌Fas和KIM-1的表达以及TUNEL染色观察心脏和肾脏的细胞凋亡情况.2.氯胺酮自身给药维持完成的大鼠分别给予戒断零周、两周、四周、八周,戒断完成后心脏灌流处死,进行心脏和肾脏重量测量、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以及TUNEL检测.3.氯胺酮自身给药维持完成后大鼠分别给予匮乏环境和丰富环境条件下戒断四周,戒断完成后心脏灌流处死,进行心脏和肾脏重量测量、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以及TUNEL染色.rn 结果:1.长期氯胺酮给药造成心脏和肾脏的膨大,引起心肌组织细胞纤维化、水肿、变性等,肾脏组织肾小球萎缩、肾小管变性退化;并且心肌Fas和KIM-1阳性蛋白表达增加,心脏和肾脏细胞凋亡指数上升。2.长期氯胺酮给药后戒断二周组较戒断零周组组织形态没有明显改变,心肌Fas阳性蛋白表达以及心脏、肾脏细胞凋亡表达均没有明显减少;戒断四周组较零周组组织形态有明显的改善,心肌Fas,KIM-1以及心脏、肾脏细胞凋亡表达均有显著的减少;戒断八周组较零周组心肌Fas,KIM-1以及心脏、肾脏细胞凋亡表达均有显著的减少,但仍然高于对照组。3.丰富环境戒断四周组较匮乏环境戒断四周组精神状态和组织形态学表现较好,心肌Fas,KIM-1以及心脏、肾脏细胞凋亡表达显著降低。rn 结论:长期的氯胺酮自身给药引起大鼠心脏和肾脏严重的损害;经过长时问的给药停止戒断大鼠心脏和肾脏损害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在戒断期内给予丰富环境的干预较匮乏环境能够促进心脏和肾脏损害情况的恢复。
  • 摘要:目的:观察三维细胞培养条件下可降解sIPN生物胶微载体对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对sIPN生物胶微载体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rn 方法:基于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将不同浓度的可降解sIPN生物胶微载体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进行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CCK-8法检测材料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值率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rn 结果:细胞光镜形态学观察显示,0.1%、0.25%、0.5%、1%等不同浓度微载体未发现对细胞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细胞贴壁生长,形态正常.电镜超微结构显示,内皮细胞多呈卵圆形,较为立体的粘附在微载体表面,胞间连接紧密,且可见图像重叠,提示有不同层细胞分布.CCK-8结果显示sIPN生物胶微载体和阴性对照组的细胞增殖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该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rn 结论:所制备的可降解sIPN生物胶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 摘要:本文介绍了“绿色法规”的目的是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或环境安全。介绍了“绿色法规”影响的行业领域,阐述了国内企业在应对“绿色法规”中遇到的毒理学挑战。
  • 摘要:本文介绍了消费品的风险评估特点,就化学混合物、化妆品、艺术材料、玩具的毒理风险评估进行了叙述。消费品中的毒理风险评估还是遵循着基本的风险评估原则和方法,但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同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包括科技研发的压力、监管部门和消费者。
  • 摘要:目的:探讨塑料中PAEs向食品模拟物中迁移规律,同时阐明PAEs对对雄性小鼠肝脏代谢酶CYP3A4和睾丸芳香化酶表达水平的影响.rn 方法:利用GC-FID建立了不同食品模拟物中5种PAEs类化合物检测方法,开展不同食品模拟物中PAEs类化合物迁移量检测.同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PAEs类化合物对小鼠肝脏代谢酶CYP3A4和睾丸间质细胞中芳香化酶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对其酶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研究表明不同食品模拟物中5种PAEs类化合物迁移量不同,其中以异辛烷中迁移量最大,而且迁移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PAEs类化合物显著诱导肝脏中药物代谢酶CYP3A4基因表达,但对睾丸中芳香化酶基因表达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rn 结论:PAEs类化合物在不同极性食品中迁移量不同,脂溶性越高迁移量越大,同时PAEs类化合物对肝脏CYP3A4和睾丸芳香化酶表达具有显著影响,可能将会明显影响体内类固醇激素的代谢过程,从而表现出生殖内分泌毒性。
  •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临床药师在肠内营养管理中的作用并评价效果.方法:分析临床药师在肠内营养管理中的措施,总结管理前后我院肠内营养使用变化情况.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肠内营养管理之后,我院肠内营养制剂使用趋于规范,同时也为临床药师参与其他治疗药物管理工作提供了思路.
  • 摘要:目的:通过在心内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患者三天确诊率,保障患者的健康.方法:利用品管圈的各种手法,进行原因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结果:患者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完成时间明显减少,由改善前的平均139小时/人,下降至改善后的平均48小时/人.结论:通过推行品管圈的活动,不断提高心内科质量管理,更好为患者服务.
  • 摘要:目的:肿瘤患者中存在着血清肌酐值正常,但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的现象,即"隐性肾损".本文考察"隐性肾损"对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抽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血清肌酐正常、以卡培他滨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资料,以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CrCL),分为"隐性肾损"组(CrCL<60ml/min)和对照组(CrCL>60ml/min),比较两组毒性和疗效指标.rn 结果:共143例患者纳入研究,34.9%患者发生“隐性肾损”。“隐性肾损”组较对照组1-2度骨髓抑制、腹泻、口腔炎和手足综合征发生较高,化疗反应率和疾病进展时间较小(P<0.05 ),生存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隐性肾损”影响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上应以肾小球滤过率对患者进行肾功能筛查及必要剂量调整。
  • 摘要:目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评估医疗过程潜在的风险,降低住院患者化疗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rn 方法:由一个多学科成员组成的项目团队,分析系统中每一环节可能产生的失效模式及其对安全造成的可能影响,并按每一个失效模式的严重度、检测难度以及发生度进行评估,做到在失效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对其加以预防,从而有效降低系统风险事件发生.rn 结果:依据住院患者的化疗过程流程图,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化疗过程中引起风险的潜在失效模式,潜在原因及失效影响并根据风险优先数,提出现行改善措施。在医嘱开具,医嘱审核,药品调剂,药品传送,护士给药过程中确定了导致10个失效模式的15个潜在的风险因素,其中医嘱开具错误率达1.473%,而剂量计算错误、医嘱录入错误和患者信息缺省是三个潜在的高风险因素。因而通过引入计算机医嘱录入系统和全医嘱审方系统,有效消除化疗过程中潜在风险。住院患者化疗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由2.603%下降至0.601%。rn 结论:化疗被认为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FMEA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以评估在医疗过程潜在的风险,分析其原因并建立措施,以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摘要:目的: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对华法林用药知识和监测的认识水平,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和指导,定期监测抗凝指标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在医嘱审核中对使用华法林的患者进行用药剂量及INR值跟踪,发现不达标者对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用药宣传指导和剂量调整.结果:基层医院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对华法林的使用注意事项、出血的处置水平、INR的用药监测及使用剂量调整还需有待提高.结论:加强对华法林的监测管理,减少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基层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 摘要:本课题旨在研究PP31J对重要炎症通路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稳定转染NF-κB启动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胚肾细胞HEK293T细胞以及C6细胞(稳定表达IL-1β受体),给予2,4或8μM的PP31J预处理后,再分别采用TNF-α和IL-1β刺激,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NF-κB信号通路激活情况,进而观察药物对NF-κB的抑制作用;体外培养C6细胞,CCK-8法测细胞存活率,检测PP31J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体外cell free system重建NF-κB信号通路,给予PP31J(剂量分别为4,8,16,32,64或128μM)预处理后,再加入阳性对照刺激蛋白TRAF6,Western blotting检测IxBa的磷酸化程度。结果表明,PP31J(2,4或8uM)对TNF-α或IL-1β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C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效应;且磷酸化IκBa的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减少,由于IκBa的磷酸化表征IKK的活性,表明PP31J能通过抑制IKK活性从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且具剂量依赖效应。上述结果提示PP31J能显著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其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对本实验室已有生殖毒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SD大鼠繁殖性能特征,分析仔鼠在断乳前的生长发育情况,并比较雌雄仔鼠生长发育的差异.方法:对已有历史数据即8个批次两代繁殖毒性试验对照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终点包括受孕情况、产仔情况、窝重、窝大小、断乳前仔鼠体重,采用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D大鼠妊娠周期为22-25天,交配行为集中分布在第一个动情周期.交配成功率为94.27(87.50%-100.00%),受孕率为92.19%(87.50%-100.00%),活产率为98.81%(95.24%-100.00%),出生存活率为94.67%(87.78%-99.14%),哺育成活率为95.85%(89.74-98.82%).出生0d,4d,7d,14d,21d仔鼠平均体重分别为6.54,0.64g,10.66,1.72g,16.74±2.428,32.93±5.28g,51.64g,6.59g,其中雌性仔鼠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40±0.58g,10.48±1.62g,16.47±2.32g,32.41±4.02g,50.72±6.498,雄性仔鼠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68±0.70g,10.86±1.848,17.05±2.55g,33.05±4.37g,52.59±7.05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选用的SD大鼠各项繁殖指数均较高,适合用于开展生殖毒性试验.研究发现哺乳期雌雄仔鼠体重已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别将雌雄仔鼠体重等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能更好地反映大鼠生殖毒性研究结果。
  • 摘要:目的:探讨宫内暴露P,P'-DDE对雄性子代生殖毒性的影响.方法:母鼠交配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玉米油)组和100mg/kg p,p'-DDE染毒组,于孕8-15天采用灌胃方式给予100mg/kgp,p'-DDE处理,对照组孕鼠给予等容积玉米油.孕鼠自由分娩,观察仔鼠个数和出生性别,测量雄性仔鼠肛殖距及检查乳头存留情况;计算睾丸的脏器系数;计算机辅助的DNA荧光染色精子分析系统(荧光CASA)测定雄性仔鼠的精子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p'-DDE组仔鼠肛殖距有所缩短,乳头存留明显增多,精子计数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雄比例和睾丸脏器系数变化不明显,睾丸重量有所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内暴露p,p'-DDE可诱导雄性仔鼠雌性化及精子数目下降,导致雄性子代生殖毒性.
  • 摘要: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环境污染物.该项目主要研究PFOS是否会影响胚胎和成年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母大鼠在子鼠出生后的1-8天灌胃给药0、5、10和20mg/kg PFOS.通过母乳染毒子鼠.子鼠在产后第9、21和56天分别处死.RIA法测量血清睾酮.体视学法计数睾丸间质细胞数目.qPCR法测量睾丸中类固醇合成相关的mRNA水平,放射性标记底物方法测定类固醇合成酶活性.20mg/kg剂量组的子鼠在产后七天死亡.其他实验组继续观察.产后第九天睾丸中只有胚胎睾丸间质细胞,PFOS(5和l0mg/kg)剂量组子鼠的血清睾酮显著下降(分别为0.25±0.09和0.21±0.04而对照组值是0.57±0.13ng/ml).在此围产期,PFOS下调了Star和Cyp11a1的mRNA水平.在产后21天,成年型睾丸间质细胞开始发育,但处于祖细胞阶段。此时,PFOS(5和l0mg/kg)降低血清睾酮水平(分别为0.37±0.04和0.22±0.03ng/ml而对组值是0.68±0.05ng/ml)。产后56天,成年睾丸间质细胞已经成熟,PFOS(5和10mg/kg)降低血清睾酮水平(1.44±0.1和1.42±0.15ng/ml而对照值是3.25±0.93ng/ml).l0mg/kg PFOS抑制了Cyp11al和SrdSal的表达。结论,围产期短暂PFOS染毒显著抑制胚胎睾丸间质细胞生成类固醇物质的功能,并导致成年型睾丸间质细胞发育延迟。
  • 摘要: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是一种塑化剂,广泛用于聚乙烯塑料,对环境已造成污染.已知DINP可能造成生殖功能异常,但是,DINP对大鼠胎儿时期睾丸Leydig细胞的发育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对SD大鼠从孕期第12-21天分别口服给予0、10、100、500、1000mg/kg的DINP,在仔鼠出生第一天处死观察雄鼠的体重、睾丸的体积、胎儿Leydig细胞的数目、细胞大小、胎儿Leydig细胞的聚集情况,检测胎儿睾丸中的睾酮水平和Leydig细胞相关的基因的表达.DINP灌胃后可以显著降低仔鼠体重,10-100mg/kg的DINP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仔鼠的体重,但500-1000mg/kg时体重降低幅度小于10-100mg/kg组。仔鼠性别比方面,除低剂量组雄雌比略提高外,雄雌比随剂量增加明显降低。10-1 000mg/kg的DINP可显著降低仔鼠肇丸的体积。DINP,各剂量组均可造成胎儿Leydig细胞的聚集,但仅有100mg/kg剂量下的差异显著。10-500mg/kg剂量的DINP明显增加Hsd17b3的表达;在10-500剂量下提高了Lhcgr的表达但在1000剂量下降低了其表达;在10-100剂量下提高了Star的表达但在500-1000剂量下降低了其表达;各剂量下均降低了Scarb1的表达。结论:DINP孕期给药造成仔鼠的低体重和睾丸发育不全,降低了出生雌雄比。
  • 摘要:许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通过抑制睾丸间质细胞雄激素合成而发挥作用.睾丸17α羟化酶是一种合成睾酮的关键酶,催化孕酮转化为雄烯二酮.雄烯二酮是睾酮的前体.人睾丸17α羟化酶的Km值是0.301±0.029μM,Vmax值是28.94±0.73nmol/mg蛋白.min.研究了24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金氟化合物、杀虫剂、植物毒素和药物.研究发现几种内分泌干扰物对人和大鼠睾丸17α羟化酶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药物酮康唑和棉酚、农药甲氧滴滴涕的代谢物HPTE对此酶具有高效抑制作用.其中药物酮康唑和棉酚、农药甲氧滴滴涕的代谢物HPTE对此酶具有高效抑制作用。IC50值对人17a羟化酶分别为:酮康唑2.8μM,(+)棉酚3.8μM,(-)棉酚5.0μM,HPTE 1.13μM。IC50值对大鼠17α羟化酶分别为:酮康唑0.40μM,(+)棉酚7.51μM,(-)棉酚33.51μM,HPTE6.87uM。对人17α羟化酶棉酚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立体异构性。以孕酮为底物,棉酚和HPTE对17α羟化酶的抑制作用是非竞争性的。这些化合物可能干扰到睾丸睾酮的合成,最终导致血睾酮水平的降低。
  • 摘要:目的:离体细胞实验证实,microRNA在砷的毒作用及致癌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在哺乳动物体内,砷对miRNA表达影响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体内外实验研究证实了砷对Nrf2的影响,但砷对Nrf2下游的关键因子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CL)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砷对体内microRNA表达的影响,并且探讨miRNA与GCL表达的可能关系.rn 方法: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0,0.1,1,10及100mg/L亚砷酸钠的饮用水,染毒60天后,收集肝脏.每个剂量组选取3个样本,共15个样本,运用深度测序技术分析miRNA的表达水平.运用无监督层次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趋势检验分析等对microRNA深度测序结果进行分析.选取具有显著性差异表达的6个microRNA,应用实时定量PCR对其表达水平进行测定,验证RNA测序结果与实时定量PCR结果的一致性.借助数据库TargetScan与microRNA.org,预测miRNA的靶基因.分析miRNA表达水平与GCL及其上游调控因子(Keap1、Bach1、Nrf2、GCLc、GCLm)等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探索miRNA对GCL等的可能调控功能.rn 结果:砷导致体内28个microRNA的表达发生显著性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砷接触与microRNA表达水平变异具有明显关系(P<0.01)。其中,microRNA深度测序与实时定量PCR结果一致表明,mir-151等的表达水平与砷浓度呈剂量-反应关系(P<0.01)。同时,砷可以导致抗氧化的关键调控因子Keap-1,Bach-1.Nrf2及GCL的表达发生改变。其中,低浓度砷引起CrCLc、 GCLm、Keap1的表达增加,高浓度砷则抑制其表达,呈现出剂量反应关系趋势。并且GCL表达的改变与microRNA表达的改变相关。rn 结论:砷可以引起哺乳动物体内microRNA表达的改变,并且该改变很可能参与GCL表达的调控。
  • 摘要: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是一种塑化剂,广泛用于聚乙烯塑料,造成环境污染.但是,DEP对大鼠胎儿时期睾丸的发育有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对SD大鼠从孕期第12-21天分别口服给予0、10、100、500、1000mg/kg的DEP,在仔鼠出生第一天处死观察雄鼠的体重、睾丸的体积、胎儿Leydig细胞的数目、细胞大小、胎儿Leydig细胞的聚集情况,检测胎儿睾丸中的睾酮水平和Leydig细胞相关的基因的表达.10-1000mg/kg的DEP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仔鼠的体重,10-1000mg/kg的DEP降低睾丸的体积.DEP不影响胎儿Leydig细胞的数目,但是500和1000mg/kg剂量的DEP显著造成胎儿Leydig细胞的聚集.10-100mg/kg剂量的DEP明显增加Cyp11a1的表达,1000mg/kg的DEP也增加了Scarb1、Star、Lhcgr的表达.结论:DEP孕期给药造成仔鼠的低体重和睾丸发育不全.
  • 摘要:目的:制备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Zoledronic acid Cationic Liposomes,ZOL-CL),通过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作用和在荷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证明ZOL-CL的靶向、抑瘤作用.rn 方法: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3β-[N-(N',N'-二甲氨基乙基)]氨甲酰基-胆固醇(DC-Chol)为载体材料,采用薄膜分散法(film dispersion method)制备ZOL-CL.在对DPPC与DC-Chol的质量比、氯仿体积、旋转蒸发时间、PBS体积、探头超声时间等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优化处方工艺.继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ZOL-CL的外观形态,粒度测定仪测定平均粒径、PDI和Zeta电位,高速离心法结合HPLC测定包封率、载药量,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药特性.通过SRB法考察ZOL-CL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评价其体外抗肿瘤作用.通过考察ZOL-CL对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效果,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测定内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蛋白的表达,评价其体内抗肿瘤作用.rn 结果:制备所得ZOL-CL外观呈圆形,平均粒径为(106.8±1.94)nm,PDI为(0.262±0.027),Zeta电位为(42.37±2.60)mV;包封率为(38.54±0.99)%,载药量为(3.42±0.27);在pH 10.0的NaOH溶液中的体外释药具有缓释靶向特性,药物释放曲线符合Weibull方程模型(lnln(1/1-Q)=0.4472lnt-1.3514, r=0.9863)。体外杭肿瘤实验中,ZOL组、ZOL-Lipo组、ZOL-CL组对A549细胞抑制作用的ICs。分别是(184.6±12.31)μg·mL-1,(66.92±3.75)μg·mL-1,(6.38±1.66μg·mL-1,且由PBS对照组、ZOL组、ZOL-Lipo组、ZOL-CL组对A549的细胞生长曲线图和细胞形态图可见,ZOL-CL组较ZOL-Lipo组、ZOL组可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作用。体内抗肿瘤实验中,生理盐水组的平均瘤重为(1.73±0.57)g,ZOL组的平均瘤重为(1.69±0.69)g,ZOL-Lipo组的平均瘤重为(1.09±0.37)g,ZOL-CL组的平均瘤重为(0.90±0.38)g.与对照组相比,ZOL组的肿瘤抑制率为2.10%,ZOL-Lipo组的肿瘤抑制率为36.66%,ZOL-CL组的肿瘤抑制率为48.18%0取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测定VEGF蛋白和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该两种蛋白在A549肺癌移植瘤的生理盐水对照组表达呈强阳性,在ZOL组中呈中等阳性表达,在ZOL-Lip。组中呈弱阳性表达,在ZOL-CL组中表达稍微弱。rn 结论: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的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ZOL-CL;与PBS对照组相比,ZOL、ZOL-Lipo、ZOL-CL均可抑制A549肿瘤细胞的增殖,且ZOL-CL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强;体内抗肿瘤实验提示,ZOL-CL经荷瘤小鼠尾静脉给药后,可通过下调肿瘤组织中VEGF蛋白和COX-2蛋白的表达,显著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具有靶向、抑瘤作用。
  • 摘要:丹参酮胶囊主要成份为丹参乙醇提取物,具有抗菌消炎功效,用于痤疮、扁桃腺炎、外耳道炎等感染性疾病.2例痤疮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8岁和24岁)口服丹参酮胶囊(河北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分别为为20131219和20131024)4粒,每天3次,在给药后0.5小时~2天均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症状.停药后上述症状缓解.
  • 摘要:目的:分析苦碟子注射液致药物性皮疹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提高用药安全.rn 方法:患者男,59岁,有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史.因多系统萎缩入院,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20ml苦碟子注射液(沈阳双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449,批号:140107),静脉滴注qd给药.第二日患者腹部出现红色点状皮疹,继续使用一天后,皮疹有所加重,予停药处理,并鼻饲予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 qn对症处理,2d后皮疹基本消退.rn 结果:苦碟子注射液的主要成份为抱茎苦荬菜,具有活血止痛、清热化疲功效。临床用于疲血闭阻的胸痹证,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脑梗塞患者。说明书中“不良反应”标注为偶见皮疹、疹痒、发热、寒战、头晕、头痛、恶心、腹痛、心悸、胸闷、血压下降等。本例患者在使用苦碟子注射液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皮疹,属于药物性皮疹。
  • 摘要:目的:利用示踪的罗丹明标记脂质纳米粒,考察脂质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经鼻腔给药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效率;并以小鼠胆碱能神经元数量和形态为指标评价脂质纳米经鼻给药的神经毒性性,旨在为新型纳米材料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新的实验依据.rn 方法:给小鼠进行鼻内滴注罗丹明标记的脂质纳米粒,通过活体成像系统(Xenogen in vivo imaging system)考察不同剂量的脂质纳米粒(90μg/d,180μg/d)经过不同时间(1d,3d,5d,7d)连续给药后,在脑实质内分布情况,检测脂质纳米粒经鼻入脑的效率;滴注给药后的脑组织进行切片,利用免疫荧光进一步观察脂质纳米粒在小鼠脑内的分布;利用胆碱能神经元荧光标记的小鼠ChAT(BAC)-eGFP,单次鼻内滴注罗丹明标记的脂质纳米粒,利用免疫荧光观察脂质纳米粒在不同脑区中的分布,并分析考察其对胆碱能神经元数量和形态的影响。rn 结果:活体成像未观察到脂质纳米粒特异性在嘴侧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stream RMS)的分布,不同剂量脂质纳米粒经鼻给药后均能在大脑观察到示踪荧光。免疫荧光结果表明,鼻内滴注的脂质纳米粒能有效进入神经元胞体,并在大脑皮层、海马、基底神经节中隔野、杏仁核等脑区分布。胆碱能神经元荧光标记的小鼠脂质纳米粒给药组和对照组相比,胆碱能神经元集中的核团内胞体数量、形态学特征均无较大差异。rn 结论:脂质纳米粒经鼻内滴注能够进入脑实质,并能广泛分布于不同脑区,且其对胆碱能神经元无明显神经毒性;为脂质纳米粒经鼻给药、作为脑靶向药物载体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利用胚胎干细胞测试(EST)模型,研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和2(mTORC1和mTORC2)在全氟辛烷磺酸(PFOS)致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毒性作用中的表达.rn 方法:利用经典的悬滴培养法建立EST模型,加入40M的PFOS,观察其对mESCs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blot法,考察PFOS作用后mESCs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中胚层标记蛋白brachyury、心肌特异性肌小节蛋白α-actinin、mTORC2重要组成份Rictor及其下游效应器p-Akt(Ser473)、mTORC2重要组成份Raptor及其下游效应器p-p70S6K(Thr389)的表达水平.rn 结果:PFOS能显著抑制mESCs定向分化心肌细胞。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PFOS组d5+5的细胞团中心肌细胞数量为16.2%,较溶剂对照组36.7%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由PFOS诱导分化来的心肌细胞中心肌特异性肌小节结构紊乱。在分化的d5时,PFOS作用后显著减少中胚层蛋白brachyury的表达,并且同时抑制了mTORC2和mTORC1以及它们的下游效应器蛋白p-Akt(Set473、p-p70S6K(Thr389)的表达。在分化的d 5+1,d 5+3和d 5+5时,PFOS作用后显著减少心肌特异性蛋白a-actinin的表达,同时增强了mTORC2及其下游效应器蛋白p-Akt(Ser473)的表达,但mTORC 1及其下游效应器蛋白p-p70S6K(Thr89)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rn 结论:PFOS抑制mESCs向中胚层细胞的分化,减少心肌细胞数量和抑制心肌特异性肌小节形成,该毒性作用可能与早期抑制mTORC2和mTORC1表达,后期特异性增强mTORC2表达活性有关。
  • 摘要:目的:利用胚胎干细胞测试(embryonic stem cell test,EST)模型,评价全氟烷基化合物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丁基磺酸(Perfluorobutane Sulfonate,PFBS)对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mESCs)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发育毒性作用的构效关系.rn 方法:利用经典的悬滴培养法建立EST模型,检测PFOS、PFOA和PFBS对mESCs定向心肌细胞分化率的影响,获得相对应的产生50%mESCs细胞分化抑制作用的浓度ID50 D3;采用MTT法检测PFOS、PFOA和PFBS对mESCs和3T3细胞产生50%细胞毒性作用的浓度IC50D3和IC50 3T3,并依据发育毒性判定标准评定受试物的发育毒性等级和构效关系.针对毒性最大的PFOS,利用RT-PCR和WB,考察不同浓度(20、30和40μM)的PFOS对mESCs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时特异性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PFBS,PFOA和PFOS的IC50 D3分别为4139,470和291uM,IC50 3T3分别为5980,484和435uM,IDso D3分别为808,223和40uM,心肌发育毒性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和二级。毒性强弱顺序为PFOS>PFOA>PFBS,具有一定构效关系,即碳链越长心肌发育毒性越大,末端磺酰化心肌发育毒性大于未磺酰化。WB结果显示,在分化的d5时,随着PFOS浓度增大,心肌特异性心转录因子GATA4,Nkx2.5及MEF2C的表达逐渐减少。RT-PCR结果显示,随着PFOS浓度增大,心肌特异性心转录因子MEF2C和中胚层蛋白brachyury的表达逐渐减少。rn 结论:基于EST模型全氟烷基化合物致心肌发育毒性作用的强弱顺序为PFOS>PFOA>PFBS,具有构效关系,即碳链越长心肌发育毒性越大,末端磺酰化心肌发育毒性大于未磺酰化。
  • 摘要:目的:甲基苯丙胺作为一种新型毒品,其滥用和依赖日益严重,本实验采用甲基苯丙胺的自身给药模型和认知功能药物干预的方法,探求青春期环境干预对成年期甲基苯丙胺依赖易感性和强迫觅药行为的影响.rn 方法:取刚断奶的SD(Sprague-Dawley)大鼠,放入不同的环境(丰富和匮乏)中饲养,取部分大鼠进行不同的药物干预,药物干预结束,进行水迷宫测试、甲基苯丙胺的自身给药实验,整个自身给药实验包括获得、维持、戒断、消退和复吸几个阶段.rn 结果:早期环境干预对成年期大鼠有重要的影响,丰富环境组饲养的大鼠对新事物的探索欲低于匮乏环境中的大鼠,而其空间记忆水平高于匮乏环境中饲养的大鼠。匮乏组中加利培酮提高了由匮乏环境饲养造成的空间记忆下降,但其作用不随青春期干预时间点的不同而改变;丰富组MK-8O1破坏了丰富环境饲养对实验大鼠的空间记忆的保护作用,但是这种损害性只有在青春期早期(PND41天药物干预)引入时才有明显表现。rn 结论:青春期不同时期开始对认知功能干预,对大鼠空间记忆、自身给药行为有影响。不同的药物干预在青春期不同阶段对大鼠空间记忆、自身给药行为也有影响。而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药物干预的时间点不同造成的。认知功能增强剂可以逆转匮乏环境对大鼠空间记忆、给药动机、重建率的影响;认知功能损害剂破坏了丰富环境对大鼠空间记忆、给药动机的保护作用,并且越早进行青春期认知功能药物干预,这种影响越明显。
  • 摘要:目的:乙醇是法医和毒理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检测项目.目前,生物样品中乙醇定量测定的参考方法为气相色谱法,但该法仪器昂贵,手续复杂不便推广,而酶法分析特异性强,可在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定,速度快,与气相色谱法相关性好,因此应用前景较广,但由于乙醇脱氢酶极不稳定,因此目前该试剂多制成干粉试剂,复溶后也须尽快使用,无法满足实际检测需求.本实验通过对现有酶法试剂的改良,探讨建立一种稳定的液体酶法测定血乙醇试剂盒.rn 方法:分光光度法考察乙醇脱氢酶在pH 6.0-9.0及0-50℃温度下的活性及稳定性;根据血乙醇反应前后吸光度的变化率,选择合适的反应促进剂及浓度;通过将试剂置于37℃水浴加速破坏,选择乙醇脱氢酶及氧化型辅酶I的保护剂;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文件,考察试剂精密度、准确度、线性。rn 结果:乙醇脱氢酶的最适pH值为8.5-9.0, 0-37℃基本稳定;20g/L的盐酸肼能使反应灵敏度增加100%;加入5g/L谷胱甘肤、10g/L半胱氨酸后加速破坏试剂反应灵敏度下降小于10%,对乙醇高、低值混合标本重复测定20次,结果显示标本CV值分别为1.7%和2.6,线性范围为0-2.0g/L,与长春汇力公司的干粉试剂比较Y=1.0016X-0.0058,R2=0.9994。rn 结论:改良液体试剂方法简便,结果精确、线性范围宽,试剂稳定,适于实验室标本检测。
  • 摘要:本文基于欧盟EU REACH法规与中国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中有关化学物质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的差异,探讨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是否必须。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中的工作模式及可发挥的作用.方法:对一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可能治病药物进行分析,查找文献依据,及对用药干预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药师参与,本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好转,可能的治病药物考虑为阿奇霉素,嘱患者今后尽量避免服用这类药物.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将普通的病例和患者的普遍用药问题做到细致,这也是临床药师逐步积累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方法.
  • 摘要:目的:分探讨临床药师开展癌痛患者强阿片类药物用药教育的模式.方法: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关于临床药师工作相关的文件和《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内容,结合我院临床药师开展癌痛患者强阿片类药物用药教育的实践经验,对用药教育的模式进行探讨.结果:患者用药教育的方式包括语言教育、书面教育、视频教育;用药教育内容包括疼痛控制的理念、疼痛的正确评估、强阿片类药物基本知识、不同剂型的用药教育、生活方式的教育.结论:规范、合理的用药教育模式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和依从性,消除患者的不安因素.持续改进和完善用药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提升临床药师的价值.
  • 摘要:目的:皂荚是一味传统中药,富含三萜皂苷类成分,具有抗菌、杀虫、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生物学活性.皂荚皂苷除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外,还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在硬水和软水中都能形成持久的泡沫.皂荚皂苷在医药和日用化工方面应用前景广阔.本研究利用纤维素酶酶解联合壳聚糖絮凝法改进工艺制备皂荚提取液,并进行毒性研究.rn 方法:将皂荚打成粉末用水浸泡,加入纤维素酶酶解,得粗滤液煮沸后冷却,加入壳聚糖絮凝得澄清皂荚提取液,提取液的总皂苷含量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显色法检测。再将提取液利用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变试验、30天喂养试验进行毒理学检测。rn 结果:利用改进工艺制备皂芙提取液原液的总皂苷含量一般在250-350mg/ml范围;皂荚提取液对小鼠的经口急毒LD50>5000mg/kg BW;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0d喂养试验对动物体重、肝肾脏组织形态均无明显毒性作用。rn 结论:在实验条件下,改进工艺所制备的皂荚提取液含总皂苷量较高,毒性较低。
  • 摘要:目的:探讨松果菊苷对乙肝病毒(HBV)复制和抗原表达的影响.rn 方法:(1)以HBV基因转染的HepG2.2.15细胞为模型,研究松果菊苷对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将HepG2.2.15细胞接种于96孔板,每孔加入含不同浓度(100μg/ml、50μg/ml、25μg/ml、10μg/ml和1μg/ml)松果菊苷的DMEM培养基培养不同时间后,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检测HBV DNA水平.(2)以HBV转基因小鼠为模型,研究松果菊苷对转基因小鼠HBV复制和抗原表达的影响:将40只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拉米夫定(50mg/kg)组、大剂量松果菊苷(50mg/kg)组、中剂量松果菊苷(25mg/kg)组和小剂量松果菊苷(12.5mg/kg)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对照组小鼠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30天.第31天小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清分别检测HBV DNA,HBsAg,HBeAg,GOT和GPT水平;解剖取其肝脏,提取肝组织DNA并测定其HBV DNA水平,同时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rn 结果:松果菊苷在10-100pg/ml时能显著抑制HepG2.2.15细胞HBsAg表达,在25-100pg/ml时能显著抑制HBeAg表达,且对HBsAg和HBeAg表达的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另外,50mg/kg剂量的松果菊苷对HBV转基因小鼠血清HBVDNA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转基因鼠GOT和GPT水平无显著性影响,且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而阳性药物拉米夫定在相同浓度下产生了相似的作用。rn 结论:松果菊苷对HBV复制和抗原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低浓度毒死蜱能干扰胚胎早期神经发育,侧脑室在发育过程中的顶底极性主要体现在增殖层及分化层的分层结构.在神经发生早期,侧脑室壁仅由VZ、PP两层细胞构成,到神经发育高峰期,侧脑室壁扩展为由VZ、SVZ、IZ、CP四层细胞构成.其中VZ和SVZ层为顶端增殖层,主要包括顶端前体细胞(APs)和中间前体细胞(BPs);PP、IZ、CP层为基底端分化层,主要细胞为神经元.本研究通过分析低浓度毒死蜱作用后侧脑室各分层细胞的增殖分化状况,探讨毒死蜱对侧脑室发育影响的顶底极性差异.rn 方法:在胚胎(Embryos)7.5-11.5天,给孕鼠皮下注射5mg/kg/d毒死蜱,分别制备E12,14,16天定时胚胎。经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制备4um厚的胚胎脑水平位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对E14天胚胎切片并进行Pax6,Tbr2,Tuj1免疫组化染色。取侧脑室壁最大横截面的切片,观察分析侧脑室壁背侧部位组织结构,对HE染色切片,观察细胞形态、测量不同分层的厚度;对免疫组化切片,分层计数阳性细胞数目。rn 结果:胚胎期暴露毒死蜱对侧脑室背侧各层细胞基本形态无明显影响,但是毒死蜱的早期暴露改变了细胞的分层结构,表现为E12天VZ层厚度减少了5.4%,PP层厚度增加了5.3%;E14天VZ、SVZ层厚度分别减少了1.3%和6.0%,IZ、CP层厚度分别增加了9.4%和12.1%;E16天VZ、SVZ层厚度分别减少了17.3%和11.1%,IZ、CP层厚度分别增加了20.9%和36.6%,E14组化分析显示,毒死蜱使APs表面标志Pax6+细胞减少了17.9%,但对神经元表面标志Tuj1+细胞无明显影响。即低浓度毒死蜱早期暴露表现出对增殖层的抑制和对分化层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随着胚胎的发育愈加显著。rn 结论:本项研究显示胚胎早期毒死蜱暴露扰乱了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分化进程,并由此导致侧脑室壁发育过程中神经发育毒性的顶底极性差异。
  • 摘要:目的:观察PLGA纳米颗粒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裂过程中分配规律,考察载紫杉醇PLGA纳米粒(PTX-PLGA-NP)对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rn 方法:通过末端基团活化缩合成酰胺,用小分子荧光标记PLGA,通过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PLGA纳米粒.激光共聚焦观察纳米粒胞内分布、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外排及向子代细胞分配的规律.测定PTX-PLGA-NP粒径分布、载药量及包封率,绘制体外释放曲线.HPLC-MS测定胞内PTX浓度,MTT法、流式细胞仪测定PTX-PLGA-NP对MSCs增殖的影响;诱导细胞成骨分化,考察PTX-PLGA-NP对MSCs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rn 结果:PTX-PLGA-NP平均粒径为149nm,分布均匀,载药量5%左右,包封率95.2,缓释效果大于10d。PLGA纳米粒内吞后主要分布于溶酶体,随细胞分裂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中。3d内纳米颗粒约排出总量的30%,外排过程集中在细胞间期。PTX对MSCs存在一定程度的抗增殖活性,可逆地改变细胞周期,但在较大的浓度范围内不造成细胞死亡。PTX胞内浓度约为30pg/cell的情况下撤药后,培养3-5天可逐渐恢复G2/M期细胞比例,恢复增殖能力。MSCs仍保持成骨分化能力,细胞ALP分泌水平和钙化结节生成不受影响。rn 结论:缓释纳米粒可被MSCs在细胞间期部分外排,随细胞分裂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PTX-PLGA-NP胞内浓度低于30pg/cell时,对MSCs的增殖和分化不产生影响。
  • 摘要:目的:探索let-7b miRNA和miR-27a是否在炎症细胞因子IL-6作用下,参与调控核转录因子NF-κB及抗凋亡蛋白p-FOXO1,进而促进细胞炎性恶变的馈路关系.rn 方法:将let-7b拟似物及抑制剂转入人肝癌HepG2细胞,并与IL-6(20ng/ml)共孵育24h和48h,观察细胞增殖克隆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Lin28B表达水平,并检测分子通路p-STAT3,p-Akt(ser473),FOXO1,p-FOXO1,NF-κB(P50,P65)表达情况.结果:软琼脂糖增殖克隆实验结果显示let-7b拟似物可抑制克隆形成,let-7b抑制剂则促进克隆形成,IL-6具有促克隆形成作用。蛋白免疫印迹系统阐明了IL-6可激活p-STAT3,p-Akt(ser473),并促使NF-κB上调。一方面,在IL-6/NF-KB联合作用下Lin28B上调,抑制let-7b,let-7b下调则进一步促进IL-6/NF-κB表达;另一方面,FOXO1受miR-27a调控,其中miR-27a受IL-6/NF-κB调控,NF-κB的入核促进p-FOXO1出核。以上结果提示存在信号馈路IL-6/STAT3/NF-κB/Lin28B/let-7及IL-6/NF-κB/miR-27a/FOXO1,这两条信号馈路可能协同参与调控肝细胞炎性恶变。rn 结论:MicroRNA let-7b及miR-27a参与调控白IL-6介导的HepG2细胞NF-κB/FOXO1通路。
  • 摘要:目的:在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引起学习与记忆能力损伤的模型上,进一步探索损伤后海马组织microRNA的差异表达及靶基因预测.rn 材料和方法:大鼠腹腔给予LPS(2mg/kg)制备学习与记忆能力损伤模型.取对照以及给药4天后样本进行microRNA微阵列分析.采用Real-time RT-PCR进一步对差异表达microRNA进行验证.同时检索microRNA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分析,寻找潜在的靶基因.rn 结果:LPS致炎后第4天与正常组相比,筛选出3个差异表达倍率在1.5倍以上、P值小于0.05的miRNAs。其中rno-miR-21上调2.36倍,rno-miR-146a上调5.28倍,而rno-miR-375下调0.019。实时定量荧光RT-PCR对于目标RNA具有较强的定量能力,可以准确检测其表达情况,排除由微阵列芯片法引入的假阳性结果。通过Real-time RT-PCR对筛选出的3个差异表达的miRNAs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rno-miR-21呈上调(2.29倍),rno-miR-146a呈上调(2.31倍)、rno-miR-375呈下调(0.16倍),与微阵列分析变化趋势一致,且仍保持偏差倍率超过2倍以上(P<0.05 )。提示所筛选出的3个miRNAs在LPS致炎模型中均可能参与并调控海马组织相关病理情况。文献调研发现,肿瘤坏死因子TNF可能与miR-21有密切联系。rn 结论:LPS导致大鼠海马miR-21,miR-375,miR-146a差异表达,提示miRNAs可能参与调控相关病理事件。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子量PEGn偶联修饰葛根黄酮,拟筛选出稳定性和溶解性强,生物利用度高的聚乙二醇化葛根黄酮,为其药理和临床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和实验依据.rn 方法:首先采用丁二酸酐法将不同分子量PEGn(200,2000,20000)制备PEGn羧酸衍生物;DMF法制备PEGn活性酯;引入脯氨酸作为修饰剂制备PEGn化学修饰剂;DCC法制备PEGn-葛根素缀合物前药.然后分别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熔点测定、紫外分光光度等方法对PEGn负载葛根素前药进行结构表征,化合物性质及含量测定.rn 结果:(1)紫外、熔点测定结果表明,随着PEGn分子量增加,PEGn-葛根素前药熔点越高,得率增加。PEG200-葛根素平均熔点53℃,产率52%,PEG2000-葛根素平均熔点65℃,产率55%,PEG20000-葛根素平均熔点78℃,产率61%。(2)红外实验结果表明,葛根素结合PEG后峰形由尖锐变宽,在1500cm-1至1600cm-1之间出现了苯环骨架特有的吸收峰。(3)水溶性实验结果表明,PEGn-葛根素较葛根素水溶性好,随着PEGn分子量增加,PEGn-葛根素水溶性下降,PEG200-葛根素溶解性较好,相对葛根素溶解度的20倍。rn 结论:本课题采用PEG偶联修饰技术合成了PEG修饰葛根素前药,有效地解决了葛根素水溶性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