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学术年会
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学术年会

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4-12

主办单位: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章对溶菌酶进行了简介,阐述了溶菌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可防治畜禽疾病,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并就溶菌酶基因在转基因工程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论述了其市场需求和开发前景。
  • 摘要:藏猪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山南、昌都地区和拉萨市,四川省的阿坝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庆和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平均海拔达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能够很好的适应低氧、低温、强紫外线等恶劣环境.本实验采用35对引物,利用常规Sanger测序技术对6个不同地区藏猪及4个四川地方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拼接.同时,结合数据库中14个代表性猪种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藏猪与四川地方猪种亲缘关系较近.采用sliding windows的方法比较了藏猪与四川地方猪种线粒体基因组不同区段的核苷酸多样性,发现在线粒体DNA多达76.9%的区域中,藏猪的核苷酸多样性显著高于四川地方猪种,充分反映了家猪受到强烈的人工选择,而藏猪由于极少受到人工选择而保持了较高的线粒体DNA多样性.相反的,发现16s核糖体RNA在藏猪中呈现多样性低的现象,通过对藏猪线粒体该区段的RNA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发现藏猪特有的16s核糖体RNA更加稳定,表明藏猪的16s核糖体RNA可能受到了正向选择.线粒体上的蛋白编码基因参与大量能量代谢过程,进一步对线粒体基因组上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碱基替换进行分析,发现ATP6基因在藏猪中呈现较高的核苷酸非同义突变率,暗示了ATP6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适应性选择,可能在藏猪的高海拔适应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藏猪与平原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于线粒体DNA的不同痕迹.
  • 摘要: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2nt的内源性短链非编码RNA,广泛参与了功能基因的转录后调控.内脏和皮下脂肪是哺乳动物体内主要的两种脂肪组织,它们在解剖、生理、代谢和临床危害性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前人对脂肪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NA甲基化、mRNA和蛋白水平,然而对于两种脂肪组织miRNA表达谱的比较目前任属空白.在本研究中,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猪不同部位6种脂肪组织的miRNA转录组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对比,共鉴定出219个已知和124个哺乳动物间保守的miRNA,以及97个新的miRNA*.对比发现,miR-148a-3p、-143-3p、-27b-3p、-let-7a-1-5p、和-let-7f-5p这五个miRNA在6种脂肪组织中均呈现极高的表达丰度,该结果暗示了这类miRNA可能是与脂质生成高度相关的"管家miRNA".层次聚类结果表明,6种脂肪组织可能通过miRNA表达谱很好地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两类,同时miR-17-92簇和miR-181家族这类炎症和免疫反应相关miRNA在大网膜中的高度富集也暗示了大网膜沉积的潜在代谢风险.差异表达和靶基因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脂肪组织富集的miRNA主要参与调控脂肪酸代谢和能量平衡,而内脏脂肪富集的miRNA主要参与调节炎症反应相关通路.
  • 摘要:大量研究报道哺乳动物中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主要开始于动物的中年时期.但对于该特殊时期动物骨骼肌表观层面变化的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以猪为研究模型,采集了180天(青年)和7年(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猪的典型骨骼肌组织-背最长肌,采用MeDIP技术对该组织进行了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平均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差异甲基化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年龄组的差异甲基化区域显著的富集于基因内部,并且这些差异甲基化区域在中年个体中显现显著低甲基化状态,表明基因内部的甲基化水平降低可能是衰老过程中的典型现象.对这些差异甲基化区域对应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与蛋白的水解、分解代谢过程相关,说明这些基因在衰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一些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胰岛素、肿瘤发生相关通路,暗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动物机体出现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本研究以猪为模型鉴定了与年龄相关的全基因组甲基化程度的变化规律,为衰老相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表观学数据.
  • 摘要:试验比较了川藏黑猪和DLY猪背最长肌中硫胺素含量在90kg、110kg和130kg体重梯度间差异,结果表明,两个猪种肌肉组织中的硫胺素含量均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硫胺素是一种重要的含硫化合物,其受热时可产生多种含硫挥发性香味物质。有研究指出多种具有典型肉香的含硫化合物均来自硫胺素的降解,且这些由硫胺素降解形成的风味化合物在水中风味阈值都非常低,相当少的量就能有非常明显的效应。由此可以看出硫胺素是肉香化合物形成的重要前体化合物,其对肉的整体风味具有重要贡献。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地方猪及其杂交猪的肉品风味优于外种猪,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地方猪种肌肉组织中硫胺素含量更为丰富。本研究发现川藏黑猪配套系肌肉组织中的硫胺素含量在90kg,110kg和130kg体重梯度时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DLY猪,说明川藏黑猪配套系的肌肉风味要比DLY猪优美、风味浓郁,这可能是由于川藏黑猪含有中国地方猪种的遗传资源所致。而在同一猪种不同体重梯度间,无论是川藏黑猪还是DLY猪,硫胺素含量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且与体重的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不同猪种肌肉组织中硫胺素的沉积规律及川藏黑猪的肌肉风味优于DLY猪的内在基础。
  • 摘要: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REBF1)是脂质代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信号转导因子,其靶基因众多,涉及到胆固醇合成、LDL摄取、脂肪酸合成和去饱和、甘油三酯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本研究克隆获得了大恒优质肉鸡SREBF1基因的全编码区序列,并翻译获得其氨基酸序列(1115a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REBP-1蛋白不是跨膜蛋白,但存在跨膜区,具有bHLH转录因子家族典型的保守结构功能域,说明了SREBP-1蛋白属于核转录因子家族.
  • 摘要:CD4蛋白是属于免疫超家族能够识别MHCⅡ类分子的一种单链跨膜糖蛋白.本研究首次克隆了中国鹅CD4的cDNA全长并对其做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鹅CD4全长cDNA序列为1940个碱基,含有一个编码480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其氨基酸序列是由一个信号肽区,一个含有4个N-糖基化位点的胞外区,一个跨膜区及一个胞内区构成.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相对于其他动物,鹅CD4与禽类的具有更高的同源性.半定量PCR分析显示,鹩CD4的mRNA在胸腺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脾脏、小肠、脑和气管;在法氏囊、盲肠淋巴结、盲肠、皮肤、肺脏、肾脏和肝脏中有低水平的表达.在雏鹅的免疫器官中,CD4在胸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脾脏、盲肠淋巴结和小肠.然而在成年鹅的免疫器官中,其在胸腺、脾脏、盲肠中有高表达,在盲肠淋巴结和小肠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在建立的雏鹅感染NGVEV病毒模型中,CD4在脾脏、法氏囊和哈德氏腺中的表达量都有明显的上调,然而在小肠中,其表达量在感染后第5天明显下调,在感染后第19天表达量又上调接近正常水平.
  • 摘要: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家族2基因APOBEC2维持和调节哺乳动物骨骼肌形成与发生中占有重要作用.本试验中,APOBEC2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表明,APOBEC2基因大量在骨骼肌和心脏中表达,少量表达性腺、肌胃、皮下脂肪组织中;APOBEC2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表明,APOBEC2蛋白定位于骨骼肌和心肌组织的细胞核中.APOBEC2基因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具有年龄、组织和性别特异性.总之,APOBEC2在鸡的肌肉的形成和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 摘要:用全白羽大型番鸭为父本,用X型北京鸭为母本,其杂交后代骡鸭的白羽率为目标性状,对X型北京鸭母本进行世代选育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个世代选育,骡鸭的全身白羽率从最初的28.5%达到现在的100%,且羽色性状遗传稳定,达到选育的第一步目标-骡鸭羽色全白羽,下一步重点在骡鸭的生产性能提高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北京鸭生长早期(1~8周龄)肝脏脂质的从头合成能力.选择1日龄北京鸭母雏100只饲养至8周龄,每周末随机采集6只的血液和肝脏组织样品.利用RT-PCR合成目的基因的cDNA片段,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在肝脏的组织表达水平,并检测了肝脏的总脂质含量.结果表明,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PAT)主要在1~4周龄表达,而1周龄最大,表明肝脏脂质的从头合成主要发生在孵化后前期;肝脏总脂质含量在整个试验期保持相对恒定水平,但其与ACC(p<0.01)、GPAT(p<0.01)表达量均显著正相关,脂质的从头合成似乎影响了肝脏的脂质沉积.结论:肝脏脂质的从头合成主要发生在孵化后前期,但并未显著影响肝脏的脂质沉积.
  • 摘要:目的:旨在克隆鸭YAP1基因,预测其蛋白结构、功能及其组织表达特性.方法:以北京肉鸭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鸭YAP1基因CDS区,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其结构与功能,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组织表达谱.结果:结果表明:鸭YAP1基因CDS全长1248bp,编码415个氨基酸,氨基酸水平上与鸡相似性高达99.7%,与参与比较的哺乳动物相似性均高于90%;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鸭YAP1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5417.5Da,理论等电点为5.15,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属水溶性蛋白,无信号肽与跨膜结构,不属于分泌蛋白;预测鸭YAP1氨基酸含有磷酸化、糖基化位点各30个;含两个WW结构域,且不同物种间结构域较保守;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呈弯曲状螺旋结构;荧光定量结果显示,YAP1在胰脏中表达量最高,可能在胰脏中起关键作用.结论:由研究结果与分析推测,鸭等鸟类YAP1基因功能与哺乳动物具较高一致性.以上研究为进一步探讨YAP基因在鸟类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 摘要:VLDLR、ApoER2是LDLR家族影响动物脂肪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它们在机体外周组织脂质吸收、沉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探索其在鸭肌内脂肪性状发育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了VLDLR、ApoER2基因在北京鸭胸肌、腿肌、心肌中的表达丰度,分析其在早期生长阶段的发育性变化.结果显示VLDLR和ApoER2在鸭不同肌肉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VLDLR mRNA丰度在三种肌肉组织变化较大,且明显呈现上升后下降(胸肌)、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腿肌)以及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心肌)3种模式的变化.ApoER2基因mRNA表达量在胸肌第三周龄时达最高(p<0.01),在腿肌组织中前六周保持相对较低水平,在后两周迅速上升,且显著高于其余各周龄(p<0.01),而在心肌组织中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在前两周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各周龄(p<0.01).同周龄VLDLR和ApoER2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不同部位肌肉表现有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说明VLDLR和ApoER2基因在鸭肌内脂肪性状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存在着时空特异性.
  • 摘要:蜀丰肉羊是以川南黑山羊(自贡型)为主要育种素材,引入川中黑山羊(乐至型)的优秀基因,以生产山羊肥羔为主要目的培育而成的山羊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体型中等、肉质优良、繁殖率高、前期生长发育快,以专门化羔羊肉生产为特点.本文介绍了其选育方法,按照“以本选为主,完善品种结构,培育优秀系祖,提高种群品质,推动生产扩繁”的技术路线,运用现代动物遗传育种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与方法,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严格选择标准,加大选择强度,改善培育条件,健全育种体系,稳定遗传结构,扩大群体数量,并就选育进展阐述了蜀丰肉羊新品种外貌特征、蜀丰肉羊新品种各世代体尺指标、蜀丰肉羊新品种繁殖性能以及蜀丰肉羊新品种产肉性能等。
  • 摘要:通过对牛群生理指标测定、体型外貌评定及毛色、肤色、踢、角颜色和形状分析表明,蜀宣花牛肉用指数公母牛分别为5.3769和4.0725,低于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但也明显高于国内几个比较有名的地方牛品种,由此说明,蜀宣花牛的肉用指数界于专用型肉牛和肉役兼用型牛之间.毛色以黄白花和红白花为主,占90.16%;皮肤颜色以纯粉色和粉色有斑点的为主,占96.92%;蹄质颜色以纯蜡黄色为主,占86.28%;角型以照阳角为主,占93.94%.成年母牛的生理指标分别为:体温平均38.38℃、心跳74.56次/分钟、呼吸18.74次/分钟和瘤胃蠕动2.84次/2分钟.根据母牛的体型外貌线性评定分析表明,蜀宣花牛母牛的14个性状中,除后房宽度、尻角度和乳房底部3个性状平均分略低于75分,强壮度、后房高度、乳头位置和乳静脉4个性状的平均分高于80分外,其余7个性状的平均分都在75~80分之间,从乳用性能的角度看,牛群的平均体型尚处在较理想型和理想型之间,还有待进一步选育提高.
  • 摘要:本文应用简阳(州)大耳羊培育过程中的基础数据,分析研究了其在培育过程中的产肉性能变化情况和新品种肉质品质,结果显示,四世代成年公羊、周岁阉羊、成年母羊的宰前活重分别达到了73.12±0.98kg、45.55±0.93kg、50.62±0.53kg,分别比一世代提高了2.63kg、2.72kg、2.56kg,产肉性能指标在培育过程中稳定增长,世代进展明显,二、三、四各世代产肉性能均较上一世代有明显提高,选育前后产肉性能差异明显,其选育方案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肉质品质方面,简州(阳)大耳羊6月龄羔羊pH为6.59,肉熟肉率为59.87%~61.87%,滴水损失为2.01%~2.72%,干物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43.66%);粗蛋白含量为21.08%,粗脂肪含量为1.22%,胆固醇含量为47.62毫克/100克,脂肪酸中油酸含量为38.53%、亚油酸含量为4.42%、棕榈酸含量为18.71%,表明简州(阳)大耳羊羔羊肉肉质优良,胆固醇含量低,且富含人体所必须的各种氨基酸和脂肪酸,是高档肉类产品.
  • 摘要:本文利用简州大耳羊种羊场2006~2011年的种羊性能测定数据作为研究资料,对影响简州大耳羊早期生长发育的非遗传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出生年份对简州大耳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达到了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简州大耳羊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时,考虑固定效应的依据.
  • 摘要:目的:本试验研究目的是探明培育蛋鸡品系与地方及引进品种之间的蛋品质差异,为进一步培育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了培育蛋鸡品系HK1和HK2、地方品种绿壳蛋鸡、藏鸡和四川泸州龙马乌鸡以及引进品种罗曼鸡,各30枚,采用蛋品质测定仪测定常规蛋品质指标数据,分析群体间蛋品质差异性与相关性.结果:六个品种鸡蛋在蛋重、蛋壳颜色、蛋壳强度、蛋黄重、蛋黄比率、蛋黄评分、蛋白高度、蛋壳厚度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培育品种HK2具有蛋重、蛋黄比率高、蛋黄颜色高等多种优势.结论:试验为客观评估改良培育品种的蛋品质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下一步育种改良提供了依据.
  • 摘要: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不同体重梯度的川藏黑猪配套系和DLY猪血清中TNF-α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了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藏黑猪在90kg、110kg和130kg体重时血清中的TNF-α含量分别为228.17pg/ml、217.99pg/ml和217.32pg/ml,DLY猪血清中的TNF-α含量则分别为256.27pg/ml、251.06pg/ml和258.04pg/ml,相同猪种不同体重间差异均不显著,而相同体重不同猪种间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TNF-α含量与肌内脂肪含量成极显著的负相关,提示TNF-α可能是通过血液来实现对猪肌内脂肪的整体负调控.肿瘤坏死因子-α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之一,其可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促进脂肪分解,降低脂蛋白脂酶的生成和活性,减少脂肪细胞生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促进脂肪细胞凋亡,控制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肪组织体积的扩大;降低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提高机体的胰岛素抗性,抑制血液中葡萄糖的转运,从而减少动物体脂肪的沉积.肌内脂肪指沉积在肌纤维间和肌束间的脂肪,其含量与猪肉总体食用品质息息相关.本研究发现猪血清中TNF-α含量在不同体重梯度间无显著差异,而在不同猪种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在DLY猪中的水平高于川藏黑猪,与此相对应的是川藏黑猪配套系的肌内脂肪含量高于DLY猪,而相关性分析表明猪TNF-α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呈强烈的负相关。这与TNF-α可促进脂肪细胞凋亡、抑制脂肪合成、减少动物体脂肪的沉积的生物学功能是一致的。因此大胆推测川藏黑猪配套系和DLY猪的肌内脂肪沉积受到血液中TNF-a水平的影响,其明显的肌内脂肪沉积能力差异可能是受到TNF-α的调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TNF-α可能通过血液完成对猪肌内脂肪沉积的负调控,为深入研究猪脂肪沉积能力的形成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并有助于促进对人类肥胖的研究。
  • 摘要:本文陈述了达州市蜀宣花牛现状,介绍了达州市蜀宣花牛发展困难和问题,养殖户认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大、开发利用工作跟不上,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加强宣传,营造蜀宣花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良好气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积极创建达州市蜀宣花牛特色畜禽品牌,加强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加强种质特性研究,保种和开发利用相结合。
  • 摘要:本研究以朗德鹅和四川白鹅为研究材料,采用RT-PCR方法对鹅MTP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的发育阶段时的肝脏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填饲对肝脏与小肠组织中MTP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检测的8种组织中MTP在10周龄时只在肝脏、小肠和脑组织中有表达;鹅MTP基因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表达量随着周龄的增加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填饲引起肝组织MTP基因表达水平降低,而使小肠组织MTP基因表达水平升高.
  • 摘要:为了掌握不同年龄、季节的獭兔体重分布规律,了解季节对獭兔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四川省獭兔原种场獭兔生长发育数据为分析对象,根据分析需要,将全年数据分配进12×8阶矩阵(季节×年龄),采用matlab2010a软件中的曲面拟合功能分析,并进行不同年龄獭兔的季节间体重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体重分布曲面显示,91~180日龄与7~10月份之间体重分布明显凹陷,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异显著(P<0.05),差异达500 g左右,而极大体重分布区位于2~4月份的200日龄左右,56日龄前为双峰,后为单峰;不同季节出生獭兔体重分布显示,91~210日龄之间,夏季出生的体重最大,春季出生的体重最小;增重曲面分布显示,有2次生长峰,包括第1次内源生长与第2次补偿生长,峰均呈马鞍形,鞍底位于夏季,第1次在8月份左右,第2次在6月份左右.结果说明,夏季是影响獭兔生长的主要季节,对几乎各年龄段獭兔均表现为抑制生长,冬季主要抑制56日龄前的仔幼兔生长;獭兔生长存在比较明显的补偿生长现象,而且季节因素对第一次生长峰影响越大,补偿生长就越强;二元5次多项式用于生长曲面拟合,获得了很好的拟合效果,可用于生长预测和生长发育规律探索.
  • 摘要:测定并比较了遗传基础相同且含地方鸡种血缘的矮小型青胫麻羽鸡(dw-)与正常型青胫麻羽鸡(DW-)的蛋品质、体重和胫长.结果表明,34周龄矮小型鸡比相同遗传基础的正常型青胫麻羽鸡体重轻15%、胫长短24%,差异极显著(p<0.01).38周龄矮小型青胫麻羽鸡比正常型青胫麻羽鸡蛋重小(p<0.05),蛋黄比例大(p<0.01),蛋黄颜色浅(p<0.05),蛋黄重、蛋形指数、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和蛋比重与正常型青胫麻羽鸡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差异都是dw基因效应而引起.
  • 摘要:本实验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随机选择矮小型农凤鸡(凤头型)、矮小型农凤鸡(无凤头型)、普通型青脚麻羽鸡以及黄杂鸡各12只进行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检测.结果发现:(1)农凤鸡的屠宰性能及内脏发育状况与其他肉用型品种鸡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农凤鸡的肉色指标优于其他各品种,农凤鸡胸肌的肌纤维直径及滴水损失极显著低于其他各品种鸡(P<0.01),农凤鸡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3)胸肌肉质性状可以用3个主成分因子表示,腿肌肉质性状可以用4个主成分因子表示.
  • 摘要: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是广泛流行、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疫苗免疫是控制该疾病的主要方法.由于IBV血清型多、同血清型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等原因导致免疫失败,该病仍不断发生.活载体疫苗不仅可以针对毒株变异,搭载不同变异株的抗原基因,实现交叉保护,还可通过口服途径免疫,特别适合目前大规模群体免疫,是近年疫苗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进行了IBV乳酸菌、减毒沙门氏菌活载体疫苗研究,以及用IBV H120反向遗传拯救株活作为活载体的IBV-NDV二联疫苗研究,为IBV新型活载体口服疫苗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构建出了能够分别通过胞内、分泌、增强分泌和锚定表达IBV多表位肽Epic的四种重组乳酸菌,同时成功构建重组减毒沙门氏菌X4550-pYAX1-S1、重组减毒沙门氏菌X4550-pVAX1-M、重组减毒沙门氏菌X4550-pVAX1-N疫苗,获得HN基因替换5a基因的,IBV H120反向遗传拯救株活作为活载体的R-H120-LasotaHN/5a。
  • 摘要: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危害家禽业的重要疾病.为了构建一个新的N基因片段的串联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使抗原位点能更加充分的暴露和去除了非抗原序列,本研究结合IBV N蛋白抗原表位研究进展及线性B细胞表位软件预测结果,综合考虑选出4个位于N蛋白的抗原性基因片段进行串联(命名NE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融合蛋白(NE-GST),大小52KDa。以NE-GST融合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ELISA方法检测IBV抗体,结果表明NE-ELIS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近年来,将多个抗原性片段串联,即多表位抗原,已经应用于抗体检测、疫苗研究等领域。本研究中4个基因片段之间以柔性氨基酸(GPGP或GAGA)连接,可以保证各表位之间独立,且多个抗原表位的联合有利于提高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由于选择的蛋白片段包含多个线性表位,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其活性不受影响。综上,本研究中基于多个抗原性片段串联的NE-ELISA方法可以用于鸡群IBV特异性血清抗体的检测。
  •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研究报道PEDV可以在培养液含胰蛋白酶的Vero细胞上生长,本研究旨在通过细胞培养分离一株四川地区的流行毒株.研究表明PEDV的复制与ORF3基因有关,并已证明ORF3基因可以作为高度适应细胞的弱毒株与野毒株的遗传标记,ORF3基因也可以作为猪流行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一个有效工具。因此PEDV流行毒株的分离为流行病学调查和后续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原材料。
  • 摘要: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养禽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反向遗传技术能在病毒DNA水平上对其进行人工操作,解决了RNA病毒基因组难以操作的难题,从而为RNA病毒的基因复制与表达调控机理研究,新疫苗的研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因此建立IBV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为进一步研究病毒的分子致病机理,重组疫苗等奠定基础显得尤为必要.检测结果表明:(1)将转染BHK-21细胞后的产物接种SPF鸡胚,经RT-PCR、测序鉴定获得了M41-R株;(2)M41-R株在SPF鸡胚连续传代中能复制,并引起鸡胚卷缩等病变。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病毒基因组的功能及新型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摘要:禽冠状病毒IBV(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的细胞适应性研究是探索IBV的感染传播机制及采用传代细胞生物反应器放大培养生产IBV疫苗的基础,是改进IBV疫苗生产工艺,提高IBV疫苗生产效率的关键.本文就目前IBV病毒的细胞适应性、细胞适应机制、敏感细胞受体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IBV潜在的物种间传播机制、细胞适应性改造或筛选及细胞适应性载体疫苗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疾病.目前PRRSV的检测方法主要是RT-PCR和ELISA,但是RT-PCR存在假阳性、灵敏度低的缺点、ELISA步骤较多检测所用时间较长.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检测PRRSV方法的建立,为猪场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结果:(1)通过引物浓度、反应条件优化得到了荧光定量PCR检测PRRSV反应的最适体系和条件:体系:SYBR Primix Ex TaqTM 10μL,上下引物终浓度0.5μM,模板8.5μL;反应条件95℃ 3min,40cycles;95℃ 6s,55℃ 7s,72℃ 13s;(2)建立了标准曲线Ct值=-3.323*1g拷贝数+30.898,R2=0.998线性关系良好,扩增效率E=100%。(3)灵敏度检测发现,荧光定量方法最低可以检测出102copies/μL,远大于普通RT-PCR的灵敏度。本研究建立了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PRRSV,与普通RT-PCR相比荧光定量不需进行电泳,因此减少了PCR产物污染造成假阳性的缺点;本方法可以在3h内完成,步骤较简单,比ELISA方法用时少且成本较低。
  • 摘要:在规模化养鸡场中,高养殖密度导致鸡舍内相对较高微生物气溶胶浓度,而微生物气溶胶中,葡萄球菌是空气可培养菌的主要种属之一.葡萄球菌可引起关节炎、皮肤坏死、骨膜炎和急性败血症状,是养鸡业中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前期研究表明,空气中主要细菌为葡萄球菌、微球菌和不动杆菌,而埃希菌属和肠杆菌属比例低,因此,本研究以雏鸡(1日龄)和育成鸡(45日龄)粪样以及养殖舍室内外空气中的葡萄球菌为研究目标,研究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探索同一养殖场中雏鸡(1日龄)、育成鸡(45日龄)粪样、粪样与空气、室内与室外空气中葡萄球菌耐药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空气样品中,室内葡萄球菌耐药率均略高于室外葡萄球菌耐药率,室外不同空间位置葡萄球菌耐药率却无明显规律性差异。雏鸡舍粪样分离葡萄球菌与室内分离葡萄球菌耐药率水平相似,表明葡萄球菌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而育成鸡舍粪样与空气葡萄球菌的耐药水平与雏鸡舍不同,表明葡萄球菌耐药性随时间的变化存在差异,具体变化规律还有待研究。粪样葡萄球菌耐药率与王桂琴等的研究结果相比,青霉素G、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等均偏高,仅多西环素偏低,与邱梅等研究结果相比,头孢唑林偏高,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偏低,可能是由于鸡场用药背景导致鸡场细菌耐药性的差异。
  • 摘要:随着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发展,基于real-time PCR平台的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耐药基因点突变的检测中,尤其是荧光探针熔解度的方法,因其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特异性强,可根据探针熔解度曲线的Tm值差异有效识别点突变等特点成为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基因点突变检测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常用的一些基于real-time PCR平台的耐药基因点突变检测方法.例如,FRET探针熔解度分析法和HRM探针熔解度分析法,以及TaqMan探针熔解度分析法等.然而,在这些方法中,TaqMan探针熔解度分析法因更具快速简便和对仪器要求低的特点而广受关注.
  • 摘要:为了解四川省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分析分离株espp2基因,本研究从2013年8月到12月分离该菌并扩增其espp2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分离到12株副猪嗜血杆菌,镜检发现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卫星试验表明分离株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产生卫星现象;生化试验显示分离株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蔗糖、果糖、木糖、甘露醇、山梨醇、尿素、D-核糖和精氨酸水解酶;PCR鉴定发现均扩增约821bp的目的片段.药敏试验显示分离株对氟苯尼考、先锋霉素V、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和环丙氟哌酸敏感.扩增SC-1和12株分离株的espp2基因并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副猪嗜血杆菌SH0165、ZJ0906和Nagasaki的espp2基因共计16条序列进行比对发现相似性大于98%,这16条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大于97%,表明副猪嗜血杆菌espp2基因变异度低,较保守.
  • 摘要:为构建可有效抵抗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入侵的可诱导黏膜免疫反应的核酸疫苗,本研究以RT-PCR扩增PEDV SC-L株的S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域(简称S1,长2367bp,编码S蛋白N末端1-789氨基酸位点),插入pMD19-T载体,构建载体pMD19-T-S1,再将S1基因片段插入双启动子真核表达载体pVAXD中,构建了pVAXD-S1表达载体.经免疫荧光法鉴定S1基因可在COS7细胞中正常表达后,将pVAXD-S1电转入鼠伤寒减毒沙门氏菌SL7207中,构建了携带S1基因的重组减毒沙门氏菌SL7207(pVAXD-S1),对该重组菌株的生长曲线、携带质粒的稳定性、口服小鼠的安全性及目的基因在体内转录等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SL7207(pVAXD-S1)在含卡那霉素(100μg/mL)的培养环境中稳定,以1×109CFU/只口服免疫小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携带的S1基因能在小鼠组织(回肠末端)内正常转录及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开展减毒沙门氏菌疫苗菌株SL7207(pVAXD-S1)的免疫评价及构建PEDV与其他抗原基因联合免疫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 摘要:通过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为该地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材料.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ox1基因全序列(1609bp)分析中国青藏高原地区47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的序列变异情况,并结合NCBI数据库中已公布的中国青藏高原和中东地区所有细粒棘球绦虫cox1基因全长序列,对比分析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特征.结果显示,47个样品均被确定为G1基因型,分为10个单倍型(C1-C10),其中优势单倍型C1与中东优势单倍型相同,且该单倍型呈世界分布.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与核苷酸多样性(π)较低,明显低于中东种群,两个地区Tajima's D和Fu's Fs检验值均为负值,遗传结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可能是由一个起源于中东的有效种群进入该地区后,经历了近期群体扩张或遗传瓶颈,在高原地区天然的地理隔离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种群.
  • 摘要:呼吸道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支原体、免疫抑制性疾病和其它不利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并发或混合感染的鸡群易发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为控制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减少呼吸道疾病对养鸡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加强饲养管理,制定免疫预防程序,健全卫生消毒制度和药物防治五方面提出了鸡群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对策.
  • 摘要:本试验采用IDEXX公司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对新审定的四川黑猪新品种进行了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并对仔猪免疫抗体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仔猪吸食初乳后体内猪瘟呈现上升趋势,1-7日龄维持在较高的抗体滴度,随着日龄增加抗体滴度下降,至35日龄达到抗体的临界值,因此四川黑猪的首免日龄为35日龄.对断奶后仔猪在35日龄首免2头份猪瘟脾淋苗,60日龄二免,结果表明仔猪免疫后抗体滴度逐步上升,60日龄略有下降,二免后抗体滴度上升明显,至120日龄仍有较高的抗体滴度.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状囊尾蚴病对兔生产性能与养殖效益的影响.试验分预试期和正试期,预试期试验组在16至35日龄兔喂食含有豆状带绦虫虫卵日粮;对照组喂食日粮与试验组相同,但不合豆状带绦虫虫卵,预试期结束时在试验组中选取呈阳性感染、公母各半、体重相近的试验兔32只,在对照组中选取呈阴性感染、公母各半、体重与试验组所选试验兔相近的试验兔32只开展正试试验.正试期两组试验兔均分为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病可造成幼兔日增重、饲料报酬率、屠宰性能显著降低(P<0.05),同时使得死亡风险增加,造成养殖利润减少47%左右.由此可见,豆状囊尾蚴病可严重影响兔的生产性能,导致养殖经济效益下降.
  • 摘要:为了解我国奶牛的寄生虫情况,收集和整理奶牛的寄生虫相关报告,结果表明我国奶牛的寄生虫有81个虫种,隶属33科48属,其中原虫28种、吸虫26种、绦虫1种、线虫15种、寄生性节肢动物11种.在12个奶牛和5个奶牛养殖小区,采用临床调查、奶牛粪便中寄生虫虫卵或卵囊检测,结果:螨虫病和前后盘吸虫病,各奶牛场和小区均有感染,即比例为100%;片形吸虫病的虫卵阳性场有10个,比例为83.3%,比例范围为4.9%~10.53%,EPG值范围为78~123;线虫病的虫卵阳性场有11个,比例为91.7%,比例范围为5.3%~44.4%,EPG值范围为60~400;奶犊牛球虫病卵囊阳性场有12个,比例为100%,比例范围为12.3%~75.0%,OPG值为62~4186.
  • 摘要:研究制备有效用于恩拉霉素(Er)残留检测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采用戊二醛法合成Er-BSA完全抗原和包被抗原Er-BSA,分别采用常规组(A)、加强组(B)和快免组(C)3种不同免疫程序的试验组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应用紫外光谱鉴定合成抗原和琼脂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结果表明,通过戊二醛为偶联剂在PBS和二氧六环反应条件下进行,可获得抗原Er-BSA和Er-OVA.抗血清效价测定结果发现B组4免后获得的抗血清已经符合试验要求。抗血清特异性方面表明BSA与ErBSA,Er-OVA以及OVA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此研究结果为畜产品中恩拉霉素抗生素残的留检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 摘要:斯氏艾美耳球虫的分离与孵化,是进一步研究其生物特性、免疫原性的前提.本文就球虫的分离阐述了病料的选择、球虫收集,介绍了孢子化卵囊的培养,斯氏艾美耳球虫只有经过孢子化后才具有感染力、及进行短期保存和相关研究。笔者分别用2mm、5mm和10mm深度的培养液在直径为12cm的平皿中、30℃条件下培养斯氏艾美耳球虫,发现培养液深度越浅,孵化时间越短且孵化率越高。卵囊的孢子化需要充足氧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此,要获取足够量的孢子化卵囊,在选择平皿培养时,就需要选择直径较大的平皿提供足够的水平面;试验发现重铬酸钾溶液深度越浅,孵化效果越佳。孢子化的斯氏艾美耳球虫卵囊,一般可溶于2.5%重铬酸钾或1%氯胺T溶液于4℃环境保存;其毒力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弱,使用前,只需进行一次繁殖以恢复毒力即可,一般认为在此环境下最多可保存6个月。因此,用2.5%重铬酸钾或1%氯胺T溶液4℃保存斯氏艾美耳球虫,是当前最实用的方法,但保存时间不可太长,中途需接种繁殖以保持毒力。
  • 摘要:研究当归补血颗粒(DBT)对大恒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日龄大恒肉雌鸡16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Ⅰ为空白对照组、Ⅱ、Ⅲ、Ⅳ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2%、0.5%和1.0%的DBT试验期35 d.每周测定体重、料肉比等生长性能指标和免疫器官指数、新城疫抗体水平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表明:各剂量DBT对内鸡增重无明显影响(P>0.05)但可降低料肉比(P<0.05),不同日龄各组胸腺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21和28日龄三个DBT剂量组脾脏和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余日龄各组差异不显著;35日龄三个DBT剂量组新城疫抗体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0.2%当归补血颗粒组与空白组相比能显著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率(P<0.05).研究提示当归补血颗粒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调节作用,且免疫调节与剂量相关.
  • 摘要:由于市场供求需要,牛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山区牛羊分散饲养居多,盲目投入兴办养殖场的较为普遍,缺乏科学养殖观念,在临床诊断防治中发现牛羊寄生虫较为严重,为了摸清大竹县牛羊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提出了畜禽寄生虫病感染情况调查方案和驱虫防治试验,并具体在散户和大户实施,广泛用于指导生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增强了养殖户对牛羊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治技术本领,通过调查发现散养牛羊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分别达到了78%和60%;发病的牛羊养殖场寄生虫感染率比散户还高,分别为88%、86%.感染种类也比较多,牛羊分别为6种和8种,通过药物治疗驱虫后,感染率明显下降,提高了牛羊养殖经济效益.
  • 摘要: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以皮肤和黏膜发生痘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传播性快,发病率高的特点.文章介绍了其流行情况,阐述了其临床症状,经过对病死羊的剖检,分析了其变化机制,采取扑杀病羊,作无害化处理,消毒灭源,紧急免疫等措施进行防治。
  • 摘要:目的:探讨川牛膝多糖对鸡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rn 方法:出壳鸡饲喂基础日粮至7日龄后,分别饲喂400mg/kg和800mg/kg的川牛膝多糖,同时设对照组.在7,14,21和28日龄采取增重效果最好的组进行取材(脾脏、法氏囊、胸腺),制作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另取脾脏制作电镜切片并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rn 结果:光镜下,川牛膝多糖400mg/kg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法氏囊各组织结构更加成熟,其粘膜平整,皮髓质分界相对早而清楚,皮质增厚,淋巴滤泡直径增加;脾脏体积增大,红白髓分界明显,动脉鞘增厚,脾小体增大增多,生发中心明显;胸腺的皮髓质分化早而明显,皮质增厚,胸腺小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相对明显;各组织中淋巴细胞排列与对照组相比均更加致密,与同日龄相比,淋巴细胞发育较成熟.电镜下,川牛膝多糖组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形态均一,核仁增多,核染色质边移.rn 结论:川牛膝多糖可促进法氏囊、脾脏和胸腺的早期发育.
  • 摘要:本试验主要研究观察香连溶液的临床消毒效果.选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以及临床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MIC和MBC测定、环境消毒试验和饮水消毒试验.结果表明,香连溶液对三种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效果较好.环境消毒试验和饮水消毒试验菌落减少率在29.13%~70.94%.香连溶液具有很好的抑菌消毒效果,可以用于临床.
  • 摘要:肉鸡鹦鹉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类肉鸡呼吸道疾病.感染后的肉鸡可以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经空气传播感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鸟类、哺乳类动物以及人类.本试验以肉鸡的的肺脏和脾脏为材料,采用Buffulo Green Monkey(BGM)细胞培养法对其进行分离培养.其中脾脏的细胞培养阳性率为39.56%(36/91),肺脏的细胞培养阳性率为45.39%(69/152).通过种属DNA微点阵列成功鉴定了69份肺脏细胞培养阳性样品重点50份为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型DNA微点阵列结果表明鉴定为鹦鹉热衣原体的分离株的基因型为B型(30/45)和D型(15/45).本研究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从肉鸡组织器官中分离得到鹦鹉热衣原体,并用DNA微点阵列技术对其进行了基因分型,为肉鸡鹦鹉热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 摘要:为摸清寄生虫病对四川省凉山州养羊业的影响,通过调查4场2乡2358只羊并用廖党金寄生虫粪便检测法(1996)随机检测285只山、绵羊,并进行了驱虫试验.结果表明:检测出羊体内共有21种寄生虫虫卵,其中,片形吸虫卵5种、线虫卵10种、绦虫卵1种、球虫卵5种.每克粪便中,吸虫卵数最高达到1500个,线虫卵数最高达到5100个.山羊寄生虫感染率为77.8%,绵羊寄生虫感染率为92.9%.分别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片、丙硫苯咪唑片、阿维菌素片驱虫后,山羊吸虫卵转阴率分别达到85%、90%和90%,线虫卵转阴率分别达到95%、100%和100%.绵羊吸虫卵转阴率分别达到81.1%、88.3%和95%,线虫卵转阴率分别达到87.8%、91.7%和96.7%.
  • 摘要: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又称红眼病,主要由摩拉菌属的病原菌引起的危害山羊、牛等反当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并伴有大量流泪为特征。文章介绍了其病原、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并对其病理变化进行分析,与其类症进行鉴别,阐述了风热犯目病型、热毒炽盛型、肝胆火炽型、湿热熏灼型等病症的中医药疗法,以及西医治疗。并采取不从疫区引进种羊及其产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对病羊应立即隔离,早期治疗等措施进行预防。
  • 摘要:本研究拟通过乳酸乳球菌(L.lactis)作为载体构建表达猪表皮生长因子(pEGF),研究pEGF生物活性,探讨L.lactis与pEGF在早期断奶仔猪上的联合应用.结果,成功获得重组pEGF-乳酸乳球菌且pEGF表达量达1000ng/ml.通过鼠成纤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分泌型的pEGF具有生物学活性.40头仔猪随机分到对照、抗生素、空载体(LL-EV)和重组pEGF-L.lactis组(LL-pEGF).14天后LL-pEGF组仔猪体重和日均增重高于对照(P<0.05),LL-pEGF与LL-EV和抗生素组间差异不显著.LL-pEGF,LL-EV和抗生素组与对照相比全期日均采食量增加(P<0.05).料肉比各组差异不显著.LL-pEGF较对照和LL-EV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P<0.05).LL-pEGF较对照组提高了3个小肠肠段的蔗糖酶、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氨基肽酶A、十二指肠的氨基肽酶N和二肽酶IV的活性(P<0.05);LL-pEGF回肠、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目显著下降、回肠及盲肠食糜中乳酸乳球菌数量增加(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外源高效分泌表达pEGF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添加分泌pEGF的乳酸乳球菌有利于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肠道健康和生产性能.
  • 摘要:近年来我国猪丹毒病例急剧增多,已成为"老病新发"的棘手问题.本文从当前国内外猪丹毒病发病现况,检测技术方法,猪丹毒新毒株毒力因子、对抗生素耐药性变化情况,猪丹毒新型疫苗研发以及该病的综合防控等方面的研究展开了综述,以期为该病的科学研究,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 摘要:近年来,人工养麝场中林麝肠炎疾病导致幼麝死亡率居高不下,为研究林麝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找到适应林麝肠道环境,对林麝肠炎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乳酸菌菌种.本研究对林麝肠道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分型研究,并对林麝肠道乳酸菌的益生作用指标进行了测定.从健康林麝粪便中分离林麝正常肠道微生物菌群,并对分的菌株进行了常规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基因分型分析,对分离的乳酸菌进行了耐酸性、耐盐性、生长性、抑菌性、安全性和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测定,对筛选到的三种益生作用明显的乳酸菌进行了混合配伍并测定了其对小鼠的攻毒保护率.结果表明:以植物乳杆菌104CFU/ml+嗜酸乳杆菌103CFU/ml+明串球菌103CFU/ml的比例制备的混合配伍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小鼠的保护率为100%。林麝肠道可培养微生物以大肠杆菌和乳酸菌为主要优势菌群且各个菌种种内变异很小,表明林麝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以乳酸菌复合配伍的微生态制剂对动物肠道环境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为林麝肠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新方法研究做了探索。
  • 摘要:前人已证明内脏脂肪组织与一系列肥胖相关疾病有关,肌间脂肪与内脏脂肪组织具有类似的代谢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其分布于骨骼肌纤维束间.目前,大量microRNA(miRNA)已被证明在脂肪沉积和脂质生成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肌间脂肪组织的miRNA转录组特征尚不明确.在本研究中,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肌间脂肪组织的miRNA表达谱,并将其与皮下脂肪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量炎症和免疫相关的miRNA富集于肌间脂肪组织,靶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同样表明肌间脂肪组织与炎症和免疫反应高度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肌间脂肪组织是一种潜在的代谢风险因素.
  • 摘要:为研究CpG岛甲基化对GPR120在猪背部皮下和大网组织中mRNA表达量的影响,采用qRT-PCR检测了6月龄和7年金华猪不同脂肪组织中GPR120 mRNA表达量.同时分析了GPR120的DNA全序列的CpG岛分布,检测了CpG岛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并用BSP法对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两个时间点中皮下组织中的脂肪体积都极显著高于大网的脂肪体积(P<0.01),同时皮下组织中的GPR120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大网(P<0.01),与脂肪体积大小趋势一致.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GPR120的DNA序列GC含量丰富,共含有5个CpG岛,依次位于:5'非编码区、第1外显子、第2内含子和3'非编码区.甲基化分析结果显示,在两个时间点中位于第2内含子的CpG岛甲基化在皮下组织中显著高于大网(P<0.05),其余4个CpG岛甲基化水平在组织间差异均不显著.第2内含子的CpG岛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差异趋势一致.本实验结果揭示GPR120富含丰富的CpG岛,其中基因内的CpG岛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量正相关.本研究为揭示GPR120在组织间差异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是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血清蛋白.它能够特异性与细菌、病毒表面的糖基结合,在防御病原体入侵、病毒识别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作为激活补体激活因子可启动机体的天然免疫机制,并具有介导吞噬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因此,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免疫因子.近年的研究发现,猪体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的水平与其抗病性相关.这提示了猪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在猪抗病育种上的研究价值.本研究证实,MBL1基因G949T突变位点可在抗病力较强的猪种—藏猪中检测到,且等位基因G在试验群体中为优势等位基因。由于该突变位点位于MBL分子的胶原样区(collagen-like region,CLR)的半胱氨酸富集区,当G被T替代时,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有半胱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引起螺旋结构改变,进而影响MBL-A生物学活性。已有研究表明猪MBL-C的低水平与MBL2编码区SNPs无关,本研究结果说明MBL2启动子区碱基突变与血清MBL-C有关。以上结果提示MBL基因可作为猪抗病育种的候选基因。
  • 摘要:产蛋量是影响肉鸡繁殖性能最重要的经济性状,对育种效率、生产获利性起持久作用.由于产蛋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其遗传力较低,且遗传力估计受环境、群体大小、结构及估计方法的影响,我国优质肉鸡产蛋量性状的选育进展十分缓慢.本文对内鸡产蛋量性状选育进展及遗传选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优质肉鸡产蛋量遗传潜力较大,没有达到生物学瓶颈,针对性地开展提高母系产蛋量的育种规划,建立母系产蛋量遗传选择的纯种与杂种联合选择方法,完全可以培育出产蛋量达到或超过快大型白羽肉鸡的新型优质肉鸡新品种.
  • 摘要:NTPCR(三磷酸核苷酯酶)是硫胺素代谢循环中非常重要的酶.本研究运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检测NTPCR基因在大恒优质肉鸡个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获得1个多态性位点T(-101)C,该基因座上的基因型EE个体的腹脂重显著高于基因型EF个体.该结果表明:NTPCR基因可作为影响鸡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 摘要: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是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蛋白和胞质中潜在的转录因子,调控生长发育,但目前极少有研究报道其与肉牛生长性状的关联.贵州地方黄牛肉质优良,但生长发育慢、个体小,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其生长性能是其选种选育的研究重点.基因启动子变异通过改变RNA聚合酶和转录因子与调控序列的结合影响基因表达水平.本试验选择贵州地方优良品种务川黑牛和贵州荷斯坦奶牛构建DNA池筛选基因启动子区SNP位点,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序列核心启动子区、CpG岛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探究SNP位点与8个体尺性状间的关联性.本试验在牛STAT3基因5’调控区鉴定得到7个新SNP位点,A-322G突变位点位于内切酶Sau96Ⅰ的识别序列,A-322G与体重性状有极显著关联,但与其他性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可能因为样本数较少,需要增大样本数,提高生长相关性状测量的准确性后进行更深入研究。与AA/GG纯合型相比,AG杂合型个体的体重均值更为出色,AG杂合基因型可能作为肉牛标记辅助选择的靶点,这一结论对肉牛选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A-322G突变可能是重要的功能突变位点,STAT3基因有望成为肉牛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对STAT3基因SNP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STAT3启动子功能和阐明STAT3蛋白对肉牛生长所起作用奠定基础。
  • 摘要:CD8是一种淋巴细胞表面糖蛋白,主要参与并介导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首次克隆并报道了鹅CD8α的全长cDNA序列,鹅CD8α由1459 bp构成,其中包含711 bp的编码区.对CD8α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水禽的CD8α构成了单独分支.同时用半定量RT-PCR检测了CD8α在雏鹅组织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雏鹅的免疫相关组织和粘膜免疫系统的CD8α转录量相对较高;此外,在成年鹅组织中,相比其他免疫相关组织CD8α的转录量,胸腺与脾脏的转录量相对高.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引发的急性感染模型中,脾的CD8α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在该病毒引发的慢性感染模型中,胸腺、法氏囊和盲肠的CD8α表达量有所增加.研究还发现免疫刺激剂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可以显著性上调CD8α的转录量,而LPS对CD8α的转录没有任何影响.
  • 摘要:本实验通过测定凉山黑猪及其杂交后代的胴体性能及肉质品质,发现随着杂交程度的增加,猪只的毛色、体型和肉质皆发生变化,其中瘦肉率和眼肌面积等明显提高,肌肉脂肪含量却逐渐下降.含黑猪血缘50%以上的杂交比例能较好的保持凉山黑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在3%以上.因此,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杂交方式,含黑猪血缘75%以上的杂交组,猪的腿臀比例最高,适合腌制火腿;含黑猪血缘50%以上的杂交组,猪的肉质风味最好,适合加工冷鲜肉.在数据分析中还发现板油率、后腿率和肌肉氨基酸含量变化不规律,除品种外,还与饲养方式、营养控制和屠宰时间等有密切的关系,需要在下一步的试验中继续研究;而且凉山黑猪纯种间肌内脂肪含量离散度很大,商品化生产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本品种选育,固定优质性状.
  •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大恒优质肉鸡种质特性和肉用性能,对90日龄的大恒优质肉鸡S05、S06、S07、S08四个品系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及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恒优质肉鸡各品系公鸡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胸肌重、腿肌重极显著(P<0.01)高于母鸡;腹脂重各品系母鸡均高于公鸡,除S08公母鸡间差异显著(P<0.05)外其它三个品系公母鸡间差异不显著.各品系公母鸡屠宰率均达到90%以上,全净膛率在70%以上,产肉性能优异.各品系公母鸡活体重与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胸肌重、腿肌重呈极显著(P<0.01)相关;活体重与腹脂重没有明显相关性,屠宰性能基本稳定.
  • 摘要:通过用葡萄糖培养天府肉鹅(Anser cygnoides)原代肝细胞的试验,探讨葡萄糖对肝细胞脂质合成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0~25 mmol/L葡萄糖对肝细胞上清液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otransferase,ALT)浓度没有显著影响,35mmol/L葡萄糖影响显著,但AST、ALT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肝细胞功能正常;油红氧染色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处理后显著增加细胞内脂滴集聚和脂质沉积;25mmol/L、35mmol/L葡萄糖能显著增加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etyl-CoA carboxyl ase α,ACCα)、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酶活性;5mmol/L、25mmol/L和35mmol/L葡萄糖都能显著增加ACCα、FAS基因mRNA表达量,因此,葡萄糖能通过上调ACCα、FAS基因mRNA表达量及酶活性诱导肝细胞内脂质沉积.
  • 摘要:为研究载脂蛋白E受体2(ApoER2)在鹅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本研究克隆了鹅ApoER2基因cDNA部分序列,并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在鹅等级前和等级卵泡颗粒层和膜层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鹅ApoER2 cDNA部分序列长848bp,编码282个氨基酸,预测的鹅ApoER2部分氨基酸序列有四个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重复A类结构域、重复B类结构域、YWTD结构域和钙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表达结果显示,ApoER2在卵泡颗粒层和膜层的表达水平均在F1卵泡处显著性升至最高(P<0.05),在其他等级和等级前卵泡颗粒层均趋于平稳(P>0.05),且在等级卵泡中的表达均高于等级前卵泡.在卵泡膜层中的表达先降低后显著性升高(P<0.05).总体来看,ApoER2在鹅不同等级卵泡颗粒层的表达水平均远高于膜层.以上结果说明,鹅ApoER2蛋白应该具有转运脂质的功能.相比卵泡膜层,ApoER2主要在颗粒层实现其功能,重点表现在等级卵泡上,这可能与鹅卵黄脂质沉积特点有关.
  • 摘要:通过对蜀宣花牛不同世代和不同营养水平的饲养实验表明,蜀宣花牛一世代从6月龄开始,以粬酒糟为主要粗饲料,每天补饲1.0千克混合精料的持续育肥条件下,18月龄体重达433.5千克,15~18月龄阶段日增重925.6克,屠宰率57.0%,净肉率47.3%.2~4世代18月龄育肥体重分别为499.2千克、495.1千克和509.1千克;日增重2~4世代分别为1275.6克(90天)、1123.8克(140天)和1135.7克(170天);屠宰率2~4世代分别为57.6%、57.9%和58.1%;净肉率2~4世代分别为48.0%、48.1%和48.2%;眼肌面积2~4世代分别为94.6平方厘米、96.5平方厘米和96.7平方厘米.选择不同杂交肉牛品种和蜀宣花牛公牛共17头,即西本牛、南本牛、安本牛各4头和蜀宣花牛5头,经90天的育肥饲养实验表明,平均日增重选育组为1275.6g,西本、南本和安本组分别为1047.2g、1019.5g和969.4g.屠宰率选育组为57.6%,西本、南本和安本组分别为54.1%、53.8%和52.9%.净肉率选育组为48.0%,西本、南本和安本组分别为45.2%、44.9%和45.1%.肉骨比选育组为5.7∶1,西本、南本和安本组分别为5.4∶1、5.5∶1和6.8∶1.牛只采食量以干物质计,每千克增重消耗饲料干物质量选育组为8.1 kg,西本、南本和安本组分别为8.1kg、8.6kg和8.9kg.不同品种组合的饲养效益,以西本组为最好,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费用为5.78元;其次是选育组5.96元;南本组6.10元和安本组6.37元.
  • 摘要:四川省是中国三大牦牛主产区之一,牦牛(Bos grunniens)广泛分布于川西北高原地区.本文扩增了四川4个地方类群牦牛的线粒体D-Loop区637bp的片段,与西藏、青海、新疆等地的地方类群,以及野牦牛进行进化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牦牛的单倍型多样性较为丰富,昌台牦牛在4个类群中具有最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883±0.020)和核苷酸多样性(0.01742±0.01294).进化树分析显示四川牦牛与其他地区牦牛分为明显的2个支系,昌台牦牛和金川牦牛与九龙牦牛、达日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牦牛、西藏牦牛、玉树牦牛具有较近遗传距离.本研究为四川地方牦牛地方类群的利用与开发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 摘要:本研究对简州大耳羊核心群世代选育体重、体尺数据资料分析表明,通过世代选育,简州大耳羊各世代核心群均有所提高,但各世代间增量不同.选育进入第三世代后,简州大耳羊的体重、体尺指标趋于稳定.同时,抽样测定了简州大耳羊品种群2745只羊的生长性能,并对其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简州大耳羊个体大、生长发育快,在舍饲条件下,公羊二月龄(断奶)平均体重为14.25kg,母羊为12.43kg;公羊六月龄平均体重为29.37kg,母羊为23.14kg,公羊周岁平均体重为47.19kg,母羊为34.67kg,公羊成年平均体重为69.68kg,母羊为47.26kg.简州大耳羊初生到周岁公、母羊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20.91g和86.96g.简州大耳羊生长发育曲线表明,简州大耳羊断奶至八月龄的体重呈直线上升趋势,八月龄开始生长速度减缓,说明简州大耳羊具有早期生长快的基本特征.
  • 摘要:简阳大耳羊是我国在进行肉用山羊新品种培育工作中继培育出第一个肉用山羊新品种南江黄羊后又一个另具特点的肉用山羊新品种,它是经过引种杂交、级进杂交、横交固定及世代选育等培育过程,历经60余年于2012年培育成功的.本文对简阳大耳羊的种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简阳大耳羊具有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生长速度快、产肉性能优良、肉质好、繁殖性能高、体格大、遗传性能稳定、抗逆性强和适应能力强等优良特点.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杂交改良地方山羊品种的杂种优势率在15%以上.特别适合我国南方亚热带气候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下养殖.
  • 摘要:全基因组选择作为一种新兴育种技术,以高精度的育种值和极短的世代间隔已经在欧美国家的奶牛育种中广泛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是通过检测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利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信息对个体进行遗传估计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基因组选择的基本策略及其优越性,结合中国黄牛肉用选育的现状,分析了基因组选择在中国黄牛育种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对中国黄牛育种如何由传统育种转型为基因组选择育种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品种肉兔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in,MSTN)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表达水平差异及其与屠宰性状的关联性,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了齐卡巨型白兔和加利福尼亚兔背最长肌中MSTN和MyoG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表明:84日龄时,齐卡巨型白兔背最长肌中MSTN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加利福尼亚兔,而MyoG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加利福尼亚兔.相关分析表明,MSTN基因表达水平与宰前活体重和日增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全净膛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MyoG基因表达水平与宰前活体重以及全净膛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日增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结果表明:MSTN和MyoG表达水平与不同品种家兔在84日龄的体重差异可能有着直接关联.
  • 摘要:试验比较了6月龄杜洛克猪和藏猪肌纤维面积及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结果表明:杜洛克猪肌纤维面积及血清中IGF-1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藏猪.6月龄杜洛克猪肌纤维面积为6351.4μm2,极显著大于藏猪的2221.5μm2(p<0.01);杜洛克猪血清中IGF-1平均含量为10.892μg/L,极显著高于藏猪的8.548μg/L(P<0.01).肌纤维面积与血清中IGF-1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杜洛克猪和藏猪的肌纤维面积与血清中IGF-1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介导合成代谢,调控动物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的一个重要因子.IGF-1主要由肝脏合成后释放到血液中,再与IGFs结合蛋白结合运输至动物体内的多种组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增殖,从而促进哺乳动物以骨骼肌为主的生长.研究表明,IGF-1基因可作为影响猪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猪血浆中IGF-1的水平与体质量呈正增长趋势,还直接影响猪的生长速度、肉质性状、胴体品质、肌肉脂肪含量、繁殖性能等多种遗传效应.本研究发现肌纤维面积和血清中IGF-1含量在杜洛克猪、藏猪两种不同类型的猪种间差异极显著,且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IGF-1可能通过血液对猪肌肉的生长发育进行全身性的整体调控,中外不同猪种在肌肉生长发育能力方面的差异很可能和血液中IGF-1含量差异有关。
  • 摘要:为研究地方猪种与外种猪耐粗性状的差异,对藏猪、长白猪饲喂莴苣后主要生长性能的差异以及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酶活力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藏猪在添加菊苣后可以显著降低料重比,对生长性能影响不大,而长白猪在添加菊苣后日增重明显降低,料重比增加,生产性能受到严重影响,表明藏猪耐粗饲能力较强,对粗饲料的利用率比长白猪强;藏猪从3月龄开始与耐粗性状相关的酶就保持较高活性,而长白猪从6月龄开始与耐粗性状相关的酶才保持较高活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藏猪、长白猪耐粗性状差异的遗传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本研究测定贾洛绵羊断奶至成年体重、体尺,断奶公羔体重42.17kg、体高68.50cm、体长73.67cm、胸围84.00cm,母羔体重43.60kg、体高65.50cm、体长74.10cm、胸围85.60cm;六月龄公羔体重54.45kg、体高74.14cm、体长83.27cm、胸围96.45cm,母羔体重57.34kg、体高72.52cm、体长86.39cm、胸围103.07cm;周岁公羊体重71.78kg、体高78.15cm、体长91.43cm、胸围109.90cm,母羊体重65.40kg、体高75.68cm、体长88.25cm、胸围106.13cm;成年公羊体重91.20kg、体高79.62cm、体长96.05cm、胸围113.52cm,母羊体重82.00kg、体高76.00cm、体长89.07cm、胸围107.13cm.对比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认为贾洛绵羊体格大,具有早期快速增长的基本特征,为贾洛绵羊的早期利用、科学选种、挖掘贾洛绵羊生产潜力的新途径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摘要:本实验采用RT-PCR技术克隆家兔DGAT1部分基因片段,并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研究其在齐兴肉兔不同组织中表达谱.研究结果获得了DGAT1基因960 bp的编码序列,共编码320个氨基酸.通过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家兔DGAT1基因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在81.7%~89.2%之间;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家兔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牛的最远.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DGAT1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胃、盲肠、淋巴结、背最长肌、皮下脂肪等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皮下脂肪中表达量最高,肺脏组织中表达量最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DGAT1基因在家兔脂肪代谢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依据.
  • 摘要:凉山半细毛羊品种由于育成时间较短,遗传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性能特别是羊毛细度、匀度还有待改进和完善.试验表明:采用48支的公羊与48支、50支母羊选配方式是提高羊毛细度群体整齐度的最佳选配组合.羊毛细度48~50支个体占群体的比例达92.89%.一级羊比例占90.78%,体重、剪毛量分别为57.34±7.77kg、3.88±0.60kg.
  • 摘要:文章以牛口蹄疫和羊痒病两个案例对我国动物疫病的防控进行介绍。对于牛口蹄疫的爆发,介绍了其病案诊断、传染来源调查,并采取严密隔离发病村全部水牛,尽快确诊疫病,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科普宣传等防控措施。对于羊痒病的爆发,介绍了其病案诊断、传染来源以及防控措施: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发现病羊的种畜场进行封锁,停止所有羊只出场,停止此批进口羊中公羊配种,并将公羊扑杀,密切注意当地痒病疫情并及时上报,坚决搞好封锁、隔离、消毒,杜绝疫源,力争做到不蔓延,不扩散,不再发生等。
  • 摘要:沙门氏菌的检测普遍采用传统培养方法,该方法繁琐且费时费力.本研究拟结合沙门氏菌特异性免疫磁珠与多重PCR,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灵敏的检测方法,为畜牧生产提供良好的检测手段.通过透射扫描电镜TEM观察磁珠,结果表明磁珠呈规则圆形,大小均一且分散性良好,粒径约800nm;沙门氏菌抗体与磁珠的最佳反应介质为0.01mol/ml PBS缓冲液(PH7.4)、最佳反应时间为3h。结果表明,免疫磁珠富集沙门氏菌的最佳用量为150u1,最佳反应时间为30min;多重PCR可同时对沙门氏菌属、种进行鉴定,灵敏度为4.6×102CFU/ml,特异性良好;免疫磁珠-多重PCR的灵敏度为4.6×10CFU/ml,特异性良好,检测时间为8h;采用该方法对259份样品进行沙门氏菌检测,共检出沙门氏菌38株,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22株,肠炎沙门氏菌7株,与传统分离培养方法相比,阳性率一致,但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免疫磁珠-多重PCR方法用于检测沙门氏菌,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和操作简便三个特点,为畜禽生产中沙门氏菌检测提供了良好手段。
  • 摘要:猪丹毒杆菌一直以来就是猪的重要致病菌,本研究从规模猪场发病猪群中分离鉴定了猪丹毒杆菌,进行了猪丹毒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表型、耐药基因分析,研究结果对猪场预防和治疗丹毒杆菌感染具有指导作用.所有猪丹毒杆菌均对磺胺甲基异恶唑和万古霉素耐药,但无相关耐药基因检出,可能原因是这两种抗生素对猪丹毒杆菌无抑菌效果或存在新耐药基因,需进一步分析。丹毒杆菌对四环素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相关tet(M)、aadE、aph3’等耐药基因检出率同样较高。对用药背景和耐药性产生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猪场分离的丹毒杆菌耐药性与猪场治疗时所用抗生素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发病猪场使用青霉素、头孢噻肟等敏感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猪丹毒引起的疾病。另外,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及氟苯尼考等氯霉素类抗生素可作为备选药物。
  • 摘要:甲流可造成大规模流行的人畜共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长期以来威胁人畜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影响了社会稳定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接种疫苗是防控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使用的流感疫苗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1N1亚型和H3N2亚型以及乙型流感病毒的三联灭活疫苗,且主要针对流感病毒的HA和NA.当前流感疫苗应对流感大爆发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制更为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迫在眉睫,VLPs疫苗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疫苗策略之一.IFA检测结果显示:rBac-M1-M2、rBac-M1-NA及rBac-M1-HA感染的Sf9昆虫细胞,在与特定抗体反应时,均检测到明显的黄绿色荧光,而无外源基因插人的rBac-NC感染的细胞中未检测到荧光;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rBac-M1-M2、rBac-M1-NA及rBac-M1-HA感染的Sf9昆虫细胞上清中未能检测到特异性印迹,细胞沉淀样品在与特定抗体反应时,均检测到特异性印迹,rBac-NC感染的细胞中亦未检测到特异性印迹。以上结果表明:双基因重组杆状病毒rBac-M1-M2、rBac-M1-NA及rBac-M1-HA中的外源基因在Sf9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构建了共表达甲型流感病毒双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rBac-M1-M2 , rBac-M1-NA及rBac-M1-HA,为研究流感病毒VLP的形成机制以及研发新型流感疫苗提供了一些思路。
  • 摘要:收集来自四川、重庆、湖北等14个规模化鸡场疑似感染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病料66份进行IBV分离鉴定,测定分离株S1基因序列并完成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共分离到19株IBV毒株.遗传进化分析发现,19个IBV分离毒株S1基因大小为1614~1626bp,S1基因序列相似性为77.8~99.8%,19个分离毒株S1基因型分别为A2-QX-LX4-1ike,SAIBK-like,TW2575/98-1ike等三种类型,而与现有疫苗毒株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提示我国应考虑使用新的与本地株亲缘关系较近的IBV毒株研发疫苗.建立基于1135条IBV毒株S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来自世界范围内1135条S1基因分为5个大群(ClusterⅠ-ClusterⅤ),其中ClusterⅠ以DE072为代表分布于美国.ClusterⅡ可分为2个亚群,其亚群1分布在澳大利亚,亚群2分布在中国及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Cluster Ⅲ分布在澳大利亚,Cluster Ⅳ分布在中国.Cluster Ⅴ可分为18个亚群,18个亚群包含从最早分离到最近分离的IBV毒株,还包括从野鸡、野鸭等野生动物中所分离毒株,很好的显示了IBV进化的历史.本研究丰富了IB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为IBV遗传进化及基因型特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是引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一种重要病原菌.为进一步致弱其毒力,制备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本研究以本实验室构建的APP血清7型S8菌株双基因缺失株S8△clpP/△apxⅡC为亲本株,通过同源重组和蔗糖负向筛选的方法,再将铁摄取调节基因fur缺失,构建了无抗生素标记的三基因缺失突变株S8△clpP/△apxⅡC/fur.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缺失株与野生株S8相比,体外生长速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溶血能力显著下降,与亲本株相比,铁摄取利用轻微降低.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仔猪经气管接种该缺失株毒力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并且1×109CFU/mL剂量对猪不产生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和肺部病变,表明该缺失株高度安全,可作为APP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的候选株.
  • 摘要:沙门氏菌基因岛1(SGI1)是沙门氏菌中一个42.4kb的可移动基因岛,其内部包含In104型复杂整合子,介导氨苄西林、氯霉素和氟苯尼考、链霉素和壮观霉素、四环素及磺胺类耐药.SGI1于2007年首次被证实同时存在于奇异变形杆菌中.本研究旨在调查我国蛋鸡源奇异变形杆菌中SGI1的分子流行情况,并阐明其遗传结构.从我国11个规模化蛋鸡养殖场分离到64抹奇异变形杆菌,采用PCR检测SGI1在染色体上的前后连接区域,有6株为SGI1阳性.采用PCR-linkage、测序及拼接后获得了6个SGI1的全长序列,大小介于33.2到42.5kb之间.与目前已报道的SGI1比较后发现,有三个是已报道的SGI1,分别为SGI1、SGI1-I和SGI1-O;另外3个SGI1为新发现的亚型,命名为SGI1-W、SGI1-X和SGI1-Y.三个耐药基因lnuF、dfrA25、qnrB2首次在SGI1中发现.无抗生素压力下40次传代后发现6个SGI1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暗示SGI1能在奇异变形杆菌中稳定存在.本研究探明了我国蛋鸡源奇异变形杆菌中SGI1的分子流行特征,为深入阐明SGI1的遗传进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为对四川省某猪场腹泻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进一步研究其分子生物学特性。rn 方法:本试验对四川省某猪场疑似感染PEDV的腹泻猪粪便样品进行采集;参照NCBI上登录的CV777株M基因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法初步鉴定样品阴阳性,同时克隆测定M基因序列。rn 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该株PEDV与NCBI上10个毒株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高于95%;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GDYE9遗传距离最近;用Vero细胞对病毒进行连续带毒传代,观察细胞病变,同时应用电镜技术对病毒形态进行观察;通过TCID50测定,中和试验以及核酸类型的鉴定,综合判定病毒分离成功;用分离的毒株进行乳猪回归试验,结果表明三只试验猪均出现腹泻症状.rn 结论:试验结果均表明PEDV DY株被成功分离.
  • 摘要:目的:比较采用应用普通RT-PCR和不对称PCR分别进行样品的直接荧光标记,应用于cDNA芯片杂交,分析其对芯片杂交效率的影响.rn 方法:以本实验室建立保存的重组质粒和病毒为模板,进行不对称RT-PCR引物浓度优化,应用普通RT-PCR与不对称RT-PCR进行直接荧光标记,将标记的产物与制备的cDNA芯片杂交,在相同条件下完成杂交后芯片的洗涤与扫描,记录扫描图片与数据.rn 结果:与普通RT-PCR标记方法相比,应用不对称RT-PCR技术标记单链靶基因,能特异有效提高芯片的杂交效率.rn 结论:应用不对称RT-PCR技术对样品进行荧光标记后,与cDNA芯片杂交能提高芯片的杂交效率,有利于cDNA芯片的检测应用.
  • 摘要:为建立一种简单快捷的鉴别日本脑炎病毒(JEV)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的方法,本研究根据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JEV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针对基因Ⅰ型和Ⅲ型JEV的RT-PCR引物P1/P3和P2/P3,以JEV SA14-14-2和CZ1株的核酸提取液为模板,通过对反应体系及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可快速鉴别JEV基因Ⅰ型和Ⅲ型的复合RT-PCR方法,并利用建立的方法对27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以设计合成的引物进行复合RT-PCR扩增,基因Ⅰ型JEV得到与预期相符的381bp的特异性条带,基因Ⅲ型JEV得到与预期相符的550bp的特异性条带,而对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及猪伪狂犬病毒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JEV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2.0pg和20pg;利用建立的复合RT-PCR方法对27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其中5份为基因Ⅰ型,2份为Ⅲ型,与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复合RT-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简便等特点,可用于检测及鉴别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JEV.
  • 摘要:为考察蠔猪刺、乌樟水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与常用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果.选择大肠杆菌ATCC25922标准菌株及临床采样分离纯化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为检测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蠔猪刺和乌樟水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其与常用抗生素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蠔猪刺和乌樟与常用抗菌药物合用表现出协同或相加效应.
  • 摘要:采用廖党鑫畜禽粪便虫卵检测法(1996)对240只凉山半细毛羊进行了虫卵检测.发现片形吸虫虫卵、线虫虫卵、绦虫虫卵、球虫虫卵20余种.并对虫卵大小进行测定、拍照,对虫卵形状特征进行描述,为寄生虫病诊断提供直观、易判参考.检测结果表明:凉山半细毛羊寄生虫感染严重,通过检测,查明了凉山半细毛羊体内常见寄生虫种类,为制定驱虫方案,正确选择驱虫药物提供了可行依据。同时通过羊粪虫卵检查,利用EPG值计算公式,就可确定羊寄生虫危害程度,从而决定是否进行驱虫,对驱虫工作做到既定量又定性。
  • 摘要:对锦鲤疱疹病毒的研究在这18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疾病诊断与基因型分析、免疫防控等方面.本文介绍了锦鲤疱疹病毒病的流行现状,并对其分类、形态结构、生活史、潜伏感染、体外培养等进行研究,从临床症状、致病因素、易感宿主等方面阐述了锦鲤疱疹病毒病流行病学,提出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采取筛选抗病品系、减毒疫苗免疫等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 摘要:为初步探讨三种兔对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耐受力差异及该球虫的毒力,本文分离得到成都地区的斯氏艾美耳球虫,用2种不同剂量的该球虫对新西兰白兔、比利时兔、福建黄兔进行致病性实验.结果发现:感染1×105个孢子化卵囊时,三种兔的死亡率分别为90%、80%和80%;平均增重差异不显著;肝脏病变计分差异不显著;平均死亡时间为感染后的18.67 d、20.88d和21d.当感染5×104个孢子化卵囊时,三种兔的死亡率分别为80%、80%和70%;平均增重、肝脏病变计分和肝指数差异不显著;平均死亡时间为感染后的18.63 d、20d和21d.结果表明:三个品种兔在感染相同剂量该球虫后,死亡率和死亡时间有差异,福建黄兔死亡时间偏后,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三者在增重和病变计分上并无显著差异;斯氏艾美耳球虫成都分离株的致病力强,5×104个孢子化卵囊可造成幼兔至少70%的死亡.
  • 摘要:真胃溃疡即皱胃溃疡(True stomach ulcer disease)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该病包括粘膜浅表的糜烂和侵及粘膜下深层组织的溃疡,因粘膜局部缺损、坏死或自体消化而形成.文章介绍了其病因、诊断机制,初期用方剂Ⅰ(黄芪100g、党参50g、炒牵牛子120g,厚朴50g、陈皮50g、木香50g、槟榔40g、醋香附50g、醋五灵脂50g、大黄炭80g、醋三梭50g、醋峨术50g,炒炭槐米50g),后期用方剂Ⅱ(四君子汤加味,即党参80g、炒白术50g,茯苓50g、炙甘草20g、醋五灵脂50g、醋香附50g、木香50g、槟榔40g、山植50g、麦芽50g、建曲60g)。用上述2个方剂共治疗8个病例,均痊愈,其中,1病例服4剂,7病例服5剂。结果表明治疗奶牛真胃溃疡,这2种方剂的治愈率达100%,治愈时间8-10天,其效果较好。
  • 摘要:为验证抗菌肽制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效果,选取了24头患隐性乳房炎荷斯坦牛进行效果试验,分为不添加抗菌肽制剂的对照组4头、低剂量组(30g/头·天)11头、高剂量组(50g/头·天)9头.试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奶牛体细胞数在使用10天后就与对照组比较达到了显著性差异,而低剂量组在使用30天后与对照组比较达到显著性差异,直至试验结束一直维持显著性差异;在产奶量方面,添加了抗菌肽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奶牛,其产奶量高于对照组.
  • 摘要:根据GenBank登录的猪细小病毒株NADL-2(NC001718)的NS1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猪细小病毒疫苗株NS1基因,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入pTA2栽体构建重组质粒pTA2-NS1,并进行测序鉴定.测序结果显示,构建的pTA2-NS1质粒含有一个ORF,全长1989 bp,共编码662个氨基酸,与GenBank登录的猪细小病毒参考株NADL-2、Kresse株的NS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99.85%、99.65%,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70%、99.70%.上述结果说明试验成功构建了含有猪细小病毒NS1基因的重组质粒pTA2-NS1.应用DNAStar软件及在线ProtScale、SignalP4.0、TMHMM、Scansite、PSORTⅡ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NS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NS1分子量为75.7KD,等电点PI为6.82,是弱酸性蛋白;NS1蛋白不合信号肽序列,没有跨膜区,为可溶性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T199、Y309、T338、T512、S631、T635为其潜在磷酸化位点.以上研究分析为进一步开展NS1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摘要:为深入研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基因工程弱毒活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分别以本实验室构建的血清7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基因缺失株apxIIC-/kan+、apxIIC-/IN+和APP血清5型APP的基因缺失株SW1△IC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溶血活性试验证实,突变株完全失去了溶血活性.细胞毒性试验证实,缺失株SW1 △IC的细胞毒性完全丧失,缺失株apxIIC-/kan+、apxIIC-/IN+有轻微的细胞毒性.遗传稳定性试验证实,3株缺失株在体内传5代均不会发生回复突变.毒力试验结果显示,基因缺失株apxIIC-/kan+、apxIIC-/IN+和SW1△IC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亲本株的5倍、7倍和15倍.试验结果表明,3株缺失株的毒力明显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以突变株为基因工程弱毒活疫苗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 摘要: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较快,畜禽疾病多发,畜牧业的发展已受到严重的挑战.目前,在畜禽防疫工作中,畜禽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造成免疫接种后,抗体水平仍偏低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对现有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规范免疫操作行为,加强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力度,落实其责任,以求确保疫苗注射后,畜禽体内所产生的抗体真实有效,以降低畜禽疾病对养殖带来的经济损失.
  • 摘要:规模养殖场防疫档案是规范畜禽养殖行为、提高养殖场动物防疫水平、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文章介绍了规模养殖场防疫档案存在的填写不规范、养殖户不够重视、养殖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档案管理欠缺等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加强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规模场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在培训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规模场主思想认识水平,使其充分认识到防疫档案规范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加强引导,通过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评价、开展动物血清抗体监测等方式,在传达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时,对规模场主进行充分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认识到防疫档案信息对抗体监测、动物群体免疫屏障建立的重要作用,使其内生出规范防疫档案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 摘要:提取32味中草药水煎液,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标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筛选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体外抑菌活性的中草药11味,并对三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进行了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结果显示:有24味中草药水煎液具有体外抑菌活性,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力大于大肠杆菌,以黄连和黄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三株MRSA对筛选的11味中草药中的10味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MIC增加2~4倍,仅香薷对MRSA的MIC减少2~4倍.
  • 摘要:通过用季铵盐类、碘类、戊二醛类这三种不同成分的市售消毒药对种鸭蛋的消毒效果的比较,为生产上合理使用消毒药提供理论指导.采用比较消毒药的杀菌率、种蛋的受精率、种蛋的孵化率和对主要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种消毒药对鸭蛋孵化率没有显著的差异.但顶点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没有拜安、疫灭佳的效果好.3种消毒药中顶点不适合用孵化场种蛋消毒使用,拜安、疫灭佳均有较好的杀菌效果,综合分析拜安是孵化场种蛋消毒的最优选择.
  • 摘要:仔兔断奶后容易发生应激反应,无经验者会误以为仔兔生病,胡乱打针用药,失去挽救时机,最终死亡,造成经济损失.仔兔断奶应激反应的主要外观症状有①腹胀如臌,采食量下降或废绝,死前拉少许粪便或少许黄色尿液;②易腹泻,腹泻率达30%~70%;③球虫发生率高;④生长缓慢,皮毛粗乱.文章介绍其病因可能为断奶应激、免疫缺失、胃肠道微生物菌落失衡、消化酶活性降低等,提出仔兔断奶应激综合征的防治对策,提早开饲是决定仔兔断奶的成活的关键,减轻环境应激,避免造成仔兔采食量减少,甚至应激,减轻仔兔对母奶依赖的心理性应激等。
  • 摘要:为了解氯氰菊酯,蛆蚊净及苍蝇诱杀剂这三种夏季养殖场较常用灭蝇药物的实际灭蝇效果差异,做了这三种药物的使用比较试验.在试验期内,使用效果最好、见效最快的是氯氰菊酯、蛆蚊净及苍蝇诱杀剂三种灭蝇药物合使用的试验组,其余同时使用两种药物的试验组,在试验期内均能杀灭试验舍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苍蝇.结合灭蝇效果与试验成本综合比较分析,同时使用蛆蚊净和苍蝇诱杀剂对苍蝇进行灭杀,在取得良好灭蝇效果的同时也较好的控制了灭蝇成本,适合养殖场长期使用.
  • 摘要:羊口疮病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羊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哺乳羔羊和异地引种羊只极易感染,以患羊口腔黏膜、唇部、面部、舌头等部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疣状结痂等主要特征。文章介绍了其发病情况,阐述了其临床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等,诊断为羊口疮病,采用隔离病羊、对症治疗,适量补饲富含维生素类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没有临床表现的山羊饮用0.1%高锰酸钾溶液,加适量食盐。对圈舍、周围环境用2%氢氧化钠溶液和3%来苏尔彻底消毒。空圈时,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同时积极预防。
  • 摘要:本试验采用2×3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二种母源维生素组合(组合A和B)与三种肉鸡饲粮维生素组合(组合Ⅰ、Ⅱ、Ⅲ)对后代肉鸡生产性能、血液抗氧化指标、屠宰性能及胴体组成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肉鸡,公母各半,试验期70d.结果是(1)生产性能:种鸡饲粮添加维生素组合A的肉鸡在50~70d及0~70d的AFI比组合B分别提高4.24%和2.40%,而F/G则高了0.16和0.04;肉鸡饲粮添加维生素组合Ⅲ的肉鸡50~70d及~70d的BWG比组合Ⅰ提高了6.28%和3.16%,50~70d的AFI比组合Ⅰ提高了5.11%;种鸡和肉鸡饲粮维生素组合对肉鸡50~70d及0~70d的BWG有交互影响,而对AFI和FCR的交互影响只在50~70d阶段.0~70d的BWG和AFI最佳组为A+Ⅲ组(即:母源添加组合A而肉鸡添加组合Ⅲ),而FCR最佳组为B+Ⅲ组.(2)屠宰性能和胴体组成:种鸡和肉鸡饲粮维生素组合均不影响公鸡屠宰性能和胴体组成;母源A组母鸡屠宰率比B组显著提高了1.37%;肉鸡饲粮维生素组合Ⅱ全净膛率显著比组合Ⅰ和Ⅲ分别提高了3.75%和3.51%,而腹脂率比组合Ⅰ降低25.29%;母鸡最佳全净膛和最低腹脂率组为A+Ⅱ组,最高翅膀率为B+Ⅲ.(3)血清抗氧化指标:母源维生素组合对肉鸡70d血清GSH-Px和SOD活性及MDA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肉鸡饲粮维生素组合Ⅲ的公鸡血清GSH-Px活性比组合Ⅰ提高了31.11%,MDA水平则降低了40.06%;公鸡血清GSH-Px活性最高组为A+Ⅲ组,而最低MDA组为B+Ⅲ组.母鸡血清GSH-Px活性受母体和肉鸡饲粮维生素水平的交互影响,活性最高组为A+Ⅲ组.结论:种鸡饲粮添加维生素组合A而后代肉鸡添加组合Ⅲ的青脚麻内鸡有较优的生产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 摘要:膨化大豆具有高蛋白、高能量、易消化及促生长等特点,因此成为高档乳猪料的优质蛋白质原料.全脂大豆经膨化机挤压膨化过程中高温、高压、高剪切力的瞬时作用,使其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及大豆油细胞破裂,从而提高大豆的营养价值.本文介绍了加工工艺参数对膨化大豆物性指标的影响,阐述了淀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抗营养物质等挤压膨化参数对膨化大豆营养成分的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