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5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3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311189篇;相关期刊362种,包括护士进修杂志、全科护理、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首届两岸四地中医药循证高峰论坛、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补肾活血法分会暨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分会学术会、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等;血管活性药物的相关文献由1581位作者贡献,包括胡礼泉、刘萍、叶丹青等。

血管活性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3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1189 占比:99.76%

总计:311935篇

血管活性药物—发文趋势图

血管活性药物

-研究学者

  • 胡礼泉
  • 刘萍
  • 叶丹青
  • 管向东
  • 罗红敏
  • 邱海波
  • 周敏
  • 喻文
  • 堵怀东
  • 安丽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立青; 马嘉琳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心电监护下微量泵输入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观察。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接受治疗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0),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电监护下微量泵输入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两组均给予相关护理干预,监测两组心功能指标变化,判定其临床疗效,并采用清远市人民医院ICU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评估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及射血分数(EF)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O、CI、EF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O、CI、EF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3%、护理总满意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和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监护下微量泵输入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联合相应护理干预重症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及对满意度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 聂时南
    • 摘要: 脓毒症心肌病(SCM)是一种继发于脓毒症的急性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其发病率高,并能显著增加脓毒症患者病死率。SCM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缺乏统一标准,其死亡率较高,临床上对其认识不足。本文结合近年来研究,探讨SCM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及临床管理,为临床更好理解SCM病程,优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郭妍; 石海燕; 马骁; 王璐; 马雅维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模拟预混法在老年危重患者更换多种血管活性药物管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06至2020-10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内科收治的98例老年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更换输液管路,治疗组采用“体外模拟预混法”更换输液管路。记录两组患者更换管路前、更换管路后1、3、5、10 min的血压及心率,并对血压、心率的波动值及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更换管路后3、5、10 min收缩压波动值[(15.55±5.59)mmHg、(6.59±1.74)mmHg、(5.02±1.51)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47.02±6.36)mmHg、(25.51±5.60)mmHg、(10.69±4.1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换管路后3、5、10 min舒张压及心率波动值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min内血压心率恢复的发生率治疗组(95.3%)高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体外模拟预混法”为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老年危重患者更换输液管路,可有效减小血压、心率的波动,缩短管路更换后血压、心率恢复的时间,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汪徽; 钱晓英
    •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重症患者输注血管活性药物致静脉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重症医学科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120例患者,将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取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常规护理;将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方式变化和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中心静脉置管率为53.3%,高于对照组的35.0%;研究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23.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集束化护理有利于为危重症患者选择合适的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方式,同时改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
    • 于红
    • 摘要: 目的:探析三种血管活性药物(奥曲肽、生长抑素和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成本-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康平县人民医院诊疗的243例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81例),A组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B组采用奥曲肽治疗,C组采用生长抑素治疗,对比三组的止血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成本,并分析成本-效果比。结果:B组、C组的止血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C组的治疗成本显著高于A组、B组,且B组的治疗成本高于A组(P<0.05);B组、C组成本-效果比高于A组。结论:三种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于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均可取得一定疗效,垂体后叶素治疗最为经济,但综合成本-效果,奥曲肽、生长抑素治疗方案更佳,具体应用还需遵照患者实际状况而定。
    • 黄元庆; 周明亮; 周皓岚
    • 摘要: 目的探讨参附汤合生脉散治疗脓毒症休克阴竭阳脱证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10例脓毒症休克阴竭阳脱证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附汤合生脉散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3 h、12 h、24 h、48 h、72 h血乳酸水平、PaO_(2)/FiO_(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尿量、APACHEII评分、SOFA评分,统计2组血管活性药总量、受损器官数目、维持血压稳定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对比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 h、12 h、24 h、48 h、72 h血乳酸、HR水平、APACHEII评分、SOFA评分、血管活性药总量、受损器官数目、维持血压稳定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aO_(2)/FiO_(2)、MAP、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7.27%,48/55)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91%,39/55)(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参附汤合生脉散治疗,能够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总量,缩短血压维持稳定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增加尿量,快速纠正休克症状,降低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
    • 王朝晖; 范存建; 李冬梅; 卢顺林; 王伟; 巫小敏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配合血管活性药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南宁市中医医院肺病科收治的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但仍昏迷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自主循环恢复后即刻予以针灸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心率)、中医症状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1 h后中心静脉压及治疗1 h、6 h后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6、12、24、72 h后平均动脉、中心静脉压及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 h后,研究组中心静脉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GCS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40/45),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3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早期针灸配合血管活性药物可有效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张军; 谢宗贤; 夏向红; 夏雷风; 黄国兰; 裴杰; 瞿建红
    • 摘要: 目的研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未控制出血的创伤性休克的作用效应。方法通过构建未控制出血的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应用充分补液(C组)及血管活性药物限制性补液(D组),以假手术兔(A组)和不控制处理组(B组)为对照组,评价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和存活等指标,根据目标导向液体复苏原则,研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复苏液体量、内环境以及救治效果的影响。结果C组MAP在T90时略低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心率在T30和T90时略低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兔子的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HCO3-、碱剩余(BE)、乳酸、血糖、K+和Hct在不同时间点的数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在T90和T150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APTT上,D组相较于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组和D组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结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目标导向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对严重多发伤兔救治与充分补液对MAP、心率、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和存活等指标的影响相当,限制性补液联合血管活性药物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急救措施应用于实践。
    • 罗艳芳; 曹存礼; 朱晓琳
    • 摘要: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DEX)辅助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足月剖宫产产妇的效果。方法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足月产妇106例。年龄24~31岁,体质量60~70 kg,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3例。D组给予罗哌卡因的即刻静脉泵注负荷剂量DEX,N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T_(1))、麻醉后10 min(T_(2))、术毕前10 min(T_(3))、术后即刻(T_(4))、术后30 min(T_(5))产妇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流动力学指标;统计产妇寒战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_(2)、T_(3)、T_(4)时D组产妇的HR、MAP水平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产妇的寒战发生率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产妇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短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产妇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均低于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产妇剖宫产术应用DEX辅助腰硬联合麻醉,可维持术中产妇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且利于降低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
    • 魏鹏飞; 谢振军; 赵国红; 孙华伟; 张建华; 白辉凯
    • 摘要: 目的报道感染性休克治疗过程中并发手足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病例,初步探讨其原因、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2016年11月-2020年9月收治的4例感染性休克治疗过程中并发手足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感染指标、抗生素应用、抗凝时机、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其特点及可能诱发的原因,并从手外科角度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在控制感染性休克的同时均大剂量应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在发现手足血液循环较差后均给予抗凝药物应用,其中1例坏死累及前足,行走不稳,需要假肢辅助,余病例坏死均发生在指(趾)体。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4例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定的《手功能评定标准》及临床上广泛应用的Kuyvenhoven足功能-5分评分量表综合评定残肢功能:优1例,良2例,可1例。残肢外形良好,残留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结论感染性休克治疗过程中并发手足缺血性坏死可能与升压药物的应用有关,低浓度、中小剂量升压药物升压效果不好时,不要急于增加剂量,如升压效果满意后应及时减停;手足肢端一旦出现花癍、瘀紫、冰凉,便会很快发生坏死,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的同时,临床上在尚未确定出现广泛性出血时应早期应用肝素改善高凝状态,一旦发生坏死迹象,很难逆转;坏死组织清除及残端修整是治疗感染性休克并发手足缺血性坏死最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