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7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2248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城市地理、情报理论与实践、地理教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七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与策略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第十一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认知地图的相关文献由504位作者贡献,包括于乃功、高鹏、陈玲玲等。

认知地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 占比:1.0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2248 占比:98.88%

总计:22499篇

认知地图—发文趋势图

认知地图

-研究学者

  • 于乃功
  • 高鹏
  • 陈玲玲
  • 宋朝伟
  • 马耀峰
  • 丛明
  • 刘冬
  • 张凌
  • 翟羽佳
  • 苑云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立晓; 刘晨; 孙小慧
    • 摘要: 为使应急疏散研究中引入的行人空间认知水平更符合实际情况,运用认知地图法和二元Logistic模型对行人的地铁站空间认知水平进行深度探究,不仅量化分析了样本总体对空间各要素的认知水平差异,也量化分析了样本个体的空间认知水平与个人属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总体对乘车必须通过要素的认知水平较高,对乘车非必须通过要素的认知水平较低;家庭年收入与到该站频率对样本个体的空间认知水平具有显著正影响。可见,研究结果不仅能为地铁站内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也能为地铁应急疏散行为决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 郭凌; 官红; 杨珩; 朱玉蓉; 黎桃红
    • 摘要: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古村落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柱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古村落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削弱化、景观城市化现象对当地特有文化景观原貌造成很大的冲击和破坏,而研究旅游地意象无论是对于当地更好地认清其资源优劣势,还是对于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甚至是助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意象理论,采用认知地图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索游客对桃坪羌寨古村落空间意象的感知,并根据研究结果从“文化”“设施”“资源”“发展”几方面提出实质性建议。
    • 水慢慢; 徐晶
    • 摘要: 环境认知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概念,然而多数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忽略参观者的心理感受,空间定向与认知地图不明确,没有抓住空间设计要素,室内和室外公共空间衔接不佳,导致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对空间的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将环境认知运用到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中,研究环境认知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空间认知要点及其应用,更深层次研究环境认知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并且得出环境认知在博物馆室内外公共空间中的研究意义。
    • 洪见兰; 崔文河; 张智博
    • 摘要: 族群杂居村落是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汇聚的基层人居单位。文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王家井村为例,通过对族群的空间行为调研,利用环境行为学空间认知研究方法,采访记录当地群众,解读回汉族群的空间认知地图,分析族群公共空间路径与差异性路径,得出王家井族群“共居河谷、比邻而居、空间包容、共生并存”的空间特征及族群对多民族和谐共生环境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认同。本文研究深度剖析该类型村落空间特点,阐释人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希冀为当前多民族地区乡村转型建设实践提供新思路。
    • 陈孟元; 张玉坤; 田德红; 丁陵梅
    • 摘要: 该文针对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SLAM)闭环检测算法易受复杂环境因素干扰,导致定位误差较大、闭环检测精度低等问题,受哺乳动物空间认知机理启发,提出一种基于兴趣倾向机制的仿生SLAM算法。采用反Hebbian网络(Lateral Anti-Hebbian Networkm,LAHN)对网格细胞进行建模,通过不规则复杂环境边界信息对网格细胞进行校正来提高算法定位精度。利用兴趣倾向机制对提取的显著性区域进行兴趣赋值,减小冗余显著性区域带来的影响,提高系统闭环准确率。将位置感知模型获取的位置信息与视觉感知模板相关联构建认知地图。在公开数据集及真实环境中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文算法在构建认知地图的准确率、实时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优势。
    • 朱曼; 洪丹妮
    • 摘要: 当前,学生不交或随意交信息技术作业现象严重,任课教师“因授课班级数量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每份课堂作业进行反馈”是产生该现象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基于单元统整的教学理念,明确作业目标,设计作业的层次与环节,并借助学习平台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结合多元评价和学生间的自主交流,实现师生交替作业发布—作业提交—作业批改—作业修订—作业展示的闭环管理,并为学生构建学习的认知地图,提高教学效益。
    • 唐波; 李丽玲; 林琳; 刘立欣
    • 摘要: 基于188份认知地图,利用卡方检验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广州花城广场游客的意象感知、认知序列和感知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认知地图类型方面,游客认知地图划分为序列型、空间型、单体型、混合型4类;以单体型为主,其他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空间型、混合型和序列型。(2)意象要素方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标志物,然后是节点、区域、边界和道路;由于道路和边界意象单薄,标志物和节点的围合构成了游客的意象框架。(3)认知序列方面,随着游客到访次数的增加,认知地图呈现“空间型+单体型”到“序列型”的演变序列,意象空间要素呈现“标志物+节点”到“道路+边界”的演变序列。(4)感知空间结构方面,市内游客多元复杂,平面综合结构明显;省内游客趋于聚集式;省外游客则比较单一,出现明显的垂直单体结构。
    • 乔治; 王丹; 刘雅炜; 张新平; 卫东青
    • 摘要: 目的 从地图集体认知记忆、地方小吃的声音与模型虚拟实现角度,以特色三维手绘游览图引导系列创新设计,增强西安回民坊文化旅游的人地互动关系,传播地域文化,增强地域认同。方法 以三维轴侧卡通化的手绘地图表达方式,串联集体记忆认知地图、认知度高的传统店铺和小吃;在增强现实应用设计上,串联还原真实声音(地方吆喝)、手绘地图的高认知度店铺、小吃形态的三维展现;以二维卡通绘画形式串联高评价特色小吃、文字化的地方吆喝,增加趣味性,增强地域认同。结果 以文化历史街区“西安回民坊”为研究对象,建立地域特色游览地认知、记忆提取,价值梳理、认知地图的平面与空间生成、手绘游览图增强现实应用、小吃文化价值的匹配与评价的设计方法。结论 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与游客的互动研究是城市转型过程中“地方性”再利用研究的突破点,应从单纯对文化的关注转向人地关系,历史文化遗产时空定位差异和引申价值是未来文化街区演化的动力,表现为普通活动场地(Site)转向文化活动场所(Place)的迫切需要。
    • 屈迟
    •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人类生存问题日益突出,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地理学不但能够解释世界和阐述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地理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小到个人的出行定位、导航,大到气候变化研究、城市空间布局都和地理学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地理无处不在”。地理是一种思维方式,每个人大脑中都有自己的认知地图,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和奔跑,使用棍棒、石头等工具在社会群体中共同工作,开始驯化火种来管理景观、标记地点和编纂自己心中的地图以来,地理就一直与我们在一起。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理学能将现实微型化,并创建小比例模型。
    • 戴巍; 赵庆福
    • 摘要: 充分了解认知地图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环境有一个体系认识,对环境做出决定,从而更好地进行设计。设计出的方案更加合理化符合人们需求。该方法可为认知地图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可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