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56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2篇、会议论文134篇、专利文献15396篇;相关期刊1471种,包括商场现代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等; 相关会议116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等;隐性知识的相关文献由451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国、施琴芬、张庆普等。

隐性知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2 占比:18.06%

会议论文>

论文:134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15396 占比:81.24%

总计:18952篇

隐性知识—发文趋势图

隐性知识

-研究学者

  • 刘志国
  • 施琴芬
  • 张庆普
  • 王前
  • 张同建
  • 申俊龙
  • 钟红英
  • 陈丽君
  • 张德茗
  • 李作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麦力开·色力木
    • 摘要: 知识作为重要的创新要素,其能够通过迁移流向物流企业,从而帮助物流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进而提升物流企业创新效益.而在渐进型创新与颠覆型创新的作用下,物流企业对知识的利用更有针对性,这使得知识能够更好地整合进企业内部,从而提高创新效益.因此,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究知识转移类型对物流企业创新效益的作用,以及渐进型创新与颠覆型创新的中介效应,从而指导物流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活动.结果表明:知识转移显著促进渐进型创新与颠覆型创新,即显性知识转移、隐性知识转移均能显著促进渐进型创新、颠覆型创新;知识转移显著提升物流企业创新效益,即显性知识转移、隐性知识转移均能显著提升物流企业创新效益;渐进型创新与颠覆型创新能显著提升物流企业创新效益,且渐进型创新、颠覆型创新在知识转移和物流企业创新效益的关系起中介效应.
    • 陈贤毅
    • 摘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髓,传承和发展中医知识对提高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中医药教学中存在着知识传播者对知识的传播意愿低、知识接收者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弱、师徒制传承外部环境不佳、中医思想无限性和工具有限性的矛盾等问题,对我国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挑战。基于此,本研究从中医“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的视角提出了提升知识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动力和能力、优化中医药教学知识转移外部环境、创新中医隐性知识转移方法等三点意见,以期推动中医传承在回归“师徒制”师承模式的道路上,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 刘健
    • 摘要: 物流业集聚虽然能够使得企业享受集群带来的红利,但也可能加剧竞争效应,导致企业发展陷入不利局面。因此,在判断是否融入物流业集群时,物流企业需要考察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共享强度或自身吸收能力,以衡量加入集群后所能享受的红利。若吸收能力较高,或集群内隐性知识共享强度较高,则意味着物流企业将享受更多资源,因而可能促成集聚行为。为验证上述分析,本文将以物流业为例分析产业集聚与隐性知识共享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隐性知识共享显著促进物流业集聚,其中隐性知识共享的3个维度——员工交流、组织间自由互动、组织间正式交流均能显著促进物流业集聚;隐性知识共享显著促进吸收能力,其中隐性知识共享的3个维度——员工交流、组织间自由互动、组织间正式交流均能显著促进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显著促进物流业集聚;吸收能力在隐性知识共享与物流业集聚间的关系中起中介效应。
    • 马紫鑫; 李燕
    • 摘要: 波兰尼1958年首次在《个人知识》提出了意会知识,打破了传统的认知结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Yujiro Nonaka)基于波兰尼知识分类,提出隐性知识和与显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本文将基于SECI模型对大学英语拓展阅读课程进行SPOC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和内化四个阶段进行英语显隐性知识转化,达到学习者学习英语效率的提升。
    • 胡蓉蓉; 孙丹儿; 杨崇清; 沈晔
    • 摘要: 隐性医疗知识是决定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构建基于虚拟实践社区的临床医学继续教育模式,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为高等级大型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隐性医疗知识共享、管理和传承提供平台,从而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提高,提升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造福各地百姓。
    • 马湘临
    • 摘要: 本文从品牌体验的视角,挖掘了品牌仪式的形成路径:品牌情感体验通过互动内化为情感能量,情感能量正向影响且外化为品牌仪式;品牌认知体验通过分享内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正向影响且外化为品牌仪式;品牌行动体验通过实践内化为惯例,惯例正向影响且外化为品牌仪式。同时,本文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对这三条路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品牌情感体验和品牌认知体验构成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品牌行动体验形成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形成品牌仪式。
    • 吴桐
    • 摘要: 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阐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定义。厘清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三种接口理论,总结我国学者对这些理论的不同观点。归纳国内外研究者对显隐性知识教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阐述显隐性知识对外语教学研究的影响。这一研究有助于二语习得的发展,并为外语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赵瑞琪; 佟尧; 周铁民
    • 摘要: 隐性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形态,通常是个体无意识、自动获得的,并对人的行为习惯产生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隐性知识无处不在。中小学教材中也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此,对统编语文教材《小猴子下山》一文中存在的不恰当隐性知识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调查结果看出,课文中的隐性知识对部分学生的行为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给任课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出教育建议,即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显性知识,同时也要注重隐性知识,以期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 孙发有
    • 摘要: 隐性知识是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完善的重要源泉,也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将隐性知识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显性知识的内化、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创设良好教育氛围、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是隐性知识教育融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 易红波
    • 摘要: 旨在考察即时和延时口头纠错反馈对英语一般过去时显性和隐性语法知识习得的影响。被试为96名大学非英语专业学习者,随机分为即时反馈组、延时反馈组和控制组,通过前测-即时后测-延时后测的实验设计,采用不限时语法判断测试和口头诱导模仿测试检测被试显性和隐性语法知识的习得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均能有效地促进显性语法知识的习得,且效果相当,但两者对隐性语法知识的习得均无显著性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