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3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微生物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2篇、会议论文138篇、专利文献14979篇;相关期刊521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91种,包括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2015年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等;酿酒酵母的相关文献由7821位作者贡献,包括肖冬光、陈坚、郭学武等。

酿酒酵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2 占比:12.46%

会议论文>

论文:138 占比:0.80%

专利文献>

论文:14979 占比:86.74%

总计:17269篇

酿酒酵母—发文趋势图

酿酒酵母

-研究学者

  • 肖冬光
  • 陈坚
  • 郭学武
  • 陈叶福
  • 鲍晓明
  • 元英进
  • 堵国成
  • 刘延琳
  • 白凤武
  • 张翠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瑞龙; 杨传佳; 钮成拓; 郑飞云; 王金晶; 李崎; 刘春凤
    • 摘要: 米酒作为我国传统酿造饮品,因其独特口味广受消费者喜爱.利用酶制剂和纯种酿酒酵母完全替代米曲作无曲液态发酵米酒,具有能量消耗少,效率高,易于机械化生产,提高批次间风味稳定性等优点.为筛选适合无曲酿造液态法酿造米酒的酵母菌株,研究从实验室保藏菌株和米酒米曲中筛选得到198株潜在米酒发酵菌株,分析其发酵性能和发酵产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成等,获得1株发酵性能优良且具有优良香气特征的酿酒酵母菌株NO.26,使用该菌株发酵初始含糖量16%糯米汁,发酵周期为10 d,发酵结束后米酒酒精度为7.19%V/V,具有较为明显的米酒特征,酒体协调,香味馥郁,且含有较高香气强度的苯乙醇(玫瑰、花香)、芳樟醇(薰衣草、花香)、十六酸乙酯(果香、奶油香)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利用研究筛选得到酿酒酵母菌株NO.26进行无曲液态发酵对提高米酒质量、加快无曲液态法米酒产品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
    • 葛珍珍; 高珊珊; 王维静; 许明月; 张培旗; 纵伟
    • 摘要: 为探究酿酒酵母与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对面条储藏特性的影响。采用质构仪(TA)、低场脉冲核磁共振仪(LF-NMR)、X-射线衍射仪(XRD)对面条在4°C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发酵面条的断条率低,吸水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H下降,可滴定酸(TTA)值上升;在相同储藏时间内发酵面条的硬度和咀嚼性均低于空白组,黏聚性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在10~15 d黏聚性低于空白组,弹性先增加后减小;复合菌种发酵面条与空白组相比,强结合水对应的弛豫时间呈减小趋势,所有样品经低温储藏后,强结合水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空白组面条低温储藏15 d后,相对结晶度(RC)为16.77%,发酵60 min面条的相对结晶度为12.10%,与空白组相比RC值显著降低(P<0.05),说明发酵延缓淀粉老化,适度发酵通过增加体系水分的稳定性及抑制淀粉老化,从而延缓面条低温储藏时的品质劣变。
    • 梁树英; 王春晓
    • 摘要: 葡萄酒相关酵母中主导酒精发酵的酵母菌为Saccharomyces(酵母属)中的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酿酒酵母),近年来随着葡萄酒品质的多样化与特色化,研究者关注non-Saccharomyces(非酵母属酵母)及非二倍体S.cerevisiae在葡萄酒风味复杂性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对酵母菌不同倍性特征及交配型转换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酵母菌倍性对发酵性能、耐受性及葡萄酒风味形成的影响,为基于倍性研究筛选葡萄酒酿造性能优秀的菌株提供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发现,目前主要的倍性研究针对酿酒酵母开展,但相关研究中缺乏对倍性差异影响表型如耐受性等的分子机制研究,此外,如何在发酵中有效利用非二倍体S.cerevisiae和非酵母属酵母仍依赖于未来针对这些菌株开展的基础倍性研究。
    • 邓衍宏; 刘庆国; 汪虎; 应汉杰; 陈勇; 李义
    • 摘要: 为评估棉纤维固定化酵母生产乙醇的可行性,首先对棉纤维表面基团进行化学修饰,以提高载体对酵母细胞的吸附能力。其次分析了固定化发酵的稳定性,并从细胞数量角度定量分析固定化发酵和游离发酵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经过F6-2试剂处理后的载体吸附效果有明显提升,其吸附比例达到83.1%,比未处理的固定化载体提高了15.9%。采用修饰的载体进行固定化发酵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发酵6批的平均转化率和产率分别为96.77%和5.22 g/(L·h),相比游离发酵,分别提高3%和51.7%。固定化发酵体系中,发酵6批后总酵母数为4.86×10^(8)CFU/mL,是游离发酵体系的2倍。结果表明,利用修饰的棉纤维进行固定化发酵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可行性。
    • 高维锡; 李钢; 李娜
    • 摘要: 该文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共发酵对薏仁米发酵液的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增效性。以基础理化特性(pH、总酸、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有机酸、多肽分子质量分布、游离氨基酸、总黄酮、总多酚、总三萜和可溶性膳食纤维等物质的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为指标,比较分析LP、SC和LP与SC共发酵(LP+SC)薏仁米发酵液的差异。结果表明,与LP组和SC组相比,发酵结束后LP+SC组的pH分别降低了2.22%(P>0.05)和30.89%(P0.05)和49.87%(P0.05)、总酸含量分别提高了9.89%(P0.05)和13.59%(P<0.05)、总三萜含量分别提高了13.59%(P<0.05)和54.56%(P<0.05)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分别提高了23.35%(P<0.05)和10.71%(P<0.05)。此外,发酵会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并提高薏仁米发酵液中<180 Da和500~180 Da多肽的比例。该研究证实,LP与SC共发酵薏仁米在品质和抗氧化方面具有增效性。
    • 黄蓉; 董超; 余鸿飞; 秦义; 刘延琳; 宋育阳
    • 摘要: 为解决白葡萄酒蛋白不稳定性问题,实现酸性蛋白酶的利用与酒精发酵的同步进行,本研究以酿酒酵母单倍体菌株BY4741和二倍体菌株82-9-35为宿主菌,通过酵母表面展示系统中的启动子和锚定蛋白的作用在酵母细胞表面表达酸性蛋白酶。将来源于宇佐美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pepA)克隆,构建表达酸性蛋白酶的细胞展示盒,利用同源重组定点整合酸性蛋白酶基因到酿酒酵母的基因位点。经过PCR和测序验证,获得两株可细胞表面展示酸性蛋白酶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重组菌株,其最高酶活分别是285.71 U/mL和495.24 U/mL。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利用酿酒酵母细胞壁蛋白SED1作为锚定蛋白的展示系统,为解决葡萄酒中蛋白浑浊的问题提供新思路,为实现pepA酸性蛋白酶全细胞催化剂工业化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潘涛; 林金德; 余颖豪; 郭丽琼; 林俊芳
    • 摘要: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侧耳属蘑菇(平菇、杏鲍菇和白灵菇)的麦角硫因合成酶基因Egt 1进行挖掘,对其蛋白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并构建酿酒酵母表达载体,在酿酒酵母EC 1118中进行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克隆得到侧耳属平菇、杏鲍菇和白灵菇麦角硫因合成基因PoEgt 1、PeEgt 1和PtEgt 1,三者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0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93%,联合菌体破碎法并通过体外酶促反应后检测到麦角硫因,产量为(2.5±0.08)mg/L,证明了该基因具有单基因合成麦角硫因的活性。
    • 冯鹏鹏; 周钰涵; 高杏; 高滢; 郭立芸; 葛峻伶; 林良才; 张翠英
    • 摘要: 为了获得低产高级醇的工业酿酒酵母菌株,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680bg为出发菌株,运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对其进行不同时长的诱变处理,结合孔板培养和分光光度法检测,建立了高通量筛选体系。最终,筛选获得了8株低产高级醇的酵母菌株,其中菌株ARTP-162的高级醇产量下降最为显著,降低了约21%,且遗传性能稳定。
    • 刘朋肖; 常煦; 成柳洁; 丁泽; 龚艺; 李秀婷; 范光森
    • 摘要: 以酿酒酵母Y3401为研究对象,对该菌株发酵产己酸乙酯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对其培养基条件(pH值和糖度)及诱导条件(温度、转速、接种量、乙醇添加量、己酸添加量、前体添加时机和诱导时间)进行优化,然后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5个显著影响酿酒酵母Y3401产己酸乙酯的因素,再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最大响应区域,最后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其最优产己酸乙酯条件为:糖度14 Brix、初始pH 7、温度25°C、转速180 r/min、接种量3.5%、乙醇添加量8%、己酸添加量0.059%、前体添加时机30 h、诱导时间31 h。在此培养条件下己酸乙酯产量达10.1 mg/L。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酿酒酵母Y3401更好地应用于白酒发酵中。
    • 牛娜娜; 郭璐; 罗丹; 王珍珍; 沙如意; 韩洪庚; 张黎明; 戴静; 毛建卫
    • 摘要: 为研究不同菌种对发酵大蒜液品质的影响,对大蒜发酵过程中总酚、可滴定酸、甲醇、乙醇等理化指标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监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有机酸种类及其含量,采用电子舌分析不同发酵时间发酵大蒜的味感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菌种(酿酒酵母或植物乳杆菌)发酵制备的大蒜液,在其发酵过程中,总酚、可滴定酸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发酵大蒜中共检测到六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醋酸、柠檬酸、琥珀酸),其中苹果酸和乳酸的含量较高;植物乳杆菌制备的发酵大蒜液在发酵前期,各滋味响应值变化趋势较大,其中酸味响应值在发酵4 d时迅速增加到9.21±0.03,咸味响应值在发酵4 d时迅速降低到-21.11±0.01。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甲醇和乙醇呈现出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植物乳杆菌组发酵至80 d时,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为99.88%±0.05%;酿酒酵母发酵产生的乙醇含量较高,植物乳杆菌发酵产生的甲醇含量较高,甲醇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综合评价菌种发酵对发酵大蒜液的品质影响为:植物乳杆菌优于酿酒酵母,该研究为菌种发酵大蒜液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