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额叶皮质

前额叶皮质

前额叶皮质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医学研究方法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852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发现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九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等;前额叶皮质的相关文献由50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燕、宋月晗、李峰等。

前额叶皮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7.0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1852 占比:92.60%

总计:2000篇

前额叶皮质—发文趋势图

前额叶皮质

-研究学者

  • 刘燕
  • 宋月晗
  • 李峰
  • 刘洋
  • 崔建梅
  • 丁松林
  • 刘晓兰
  • 孙卫文
  • 宋慧慧
  • 张瑞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晶晶; 迟明; 周璐; 金凤; 孙路; 王蝶; 梁战华
    • 摘要: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探讨帕金森病(PD)伴冻结步态(FOG)患者在进行言语流畅性测验(VFT)时,前额叶大脑皮质的激活水平和激活模式。方法本研究纳入24例PD患者,根据FOG评定量表(FOGQ)将PD患者分为伴FOG组(PD-FOG+)及不伴FOG组(PD-FOG-)。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相关的量表评估,如MMSE、额叶功能评价量表(FAB)等。采用VFT作为刺激任务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记录受试者词组或成语个数,并于受试者执行VFT任务期间使用52通道fNIRS系统进行信号采集。比较两组前额叶大脑皮质的激活情况及与FOG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执行VFT任务时,PD-FOG+组的FOGQ评分明显高于PD-FOG-组(P<0.05),但FAB评分、词组或成语个数均明显低于PD-FOG-组(均P<0.05)。PD-FOG+组FOGQ评分与VFT词组或成语个数呈负相关(r=-0.046,P<0.05)。PD-FOG+组在VFT任务期32个额叶通道中共有18个通道被激活(CH6、CH7、CH24、CH25、CH27~29、CH35~39、CH45~50),PD-FOG-组除了CH5、CH15外绝大部分前额叶脑区均有非常显著的激活,PD-FOG+组前额叶的激活区域较PD-FOG-组少且平均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曲线较低平。PD-FOG+组左腹外侧前额叶皮质平均氧和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低于PD-FOG-组(P<0.05),且PD-FOG+组平均氧和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值与FOGQ评分在5个通道呈负相关(CH27:r=-0.695,CH36:r=-0.709,CH38:r=-0.618,CH46:r=-0.782,CH47:r=-0.646;均P<0.05)。结论PD-FOG+组患者左腹外侧前额叶皮质存在功能损害,提示腹外侧前额叶皮质的特异性模型脑网络损伤与FOG的发生密切相关。
    • 周骏洁; 张超; 杨鑫鑫; 方旭; 朱昭琼
    •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Sev)对衰老模型大鼠认知能力及大脑前额叶皮质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4月龄雄性SD大鼠,于大鼠头颈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25 mg·kg-1·d-1)持续42 d建立衰老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Con)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组、Sev组和MCC950治疗(Sev+MCC950)组,每组12只。水迷宫实验评估每组大鼠学习和工作记忆能力;HE染色法观察每组大鼠肺组织和大脑前额叶皮质区神经元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前额叶皮质离子钙结合接头分子1(Iba-1)、NLRP3、caspase-1、含caspase募集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情况;ELISA检测检测大鼠大脑前额叶皮质及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和IL-18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Sev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逃逸平台次数显著降低(P<0.05),大脑前额叶皮质区神经元显著损伤,前额叶皮质Iba-1、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中枢及外周IL-1β和IL-18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ev组相比,Sev+MCC950组大鼠学习和工作记忆能力显著提高(P<0.05),前额叶皮质Iba-1、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中枢及外周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Sev致衰老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前额叶皮质内神经炎症,其机制可能与Sev活化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进而诱导IL-1β和IL-18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 周元青(综述); 徐平(审校); 刘海军(审校)
    • 摘要: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 (SGK1)是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GC (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G/蛋白激酶C)亚家族的成员,在体内广泛表达,对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非常重要。树突棘的形成、可塑性和稳定性与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相关。调节海马和前额叶皮质SGK1表达可介导树突棘及认知功能的改变。基于海马和前额叶皮质SGK1表达水平变化对树突棘和认知功能及相关疾病的影响,现通过对SGK1与树突棘、认知功能及认知功能相关疾病之间的联系与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寻找新的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途径。
    • 徐斐康; 张毅; 李偲媛; 和申; 乔颖
    • 摘要: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精神分裂症发生的核心基因及参与的信号通路。方法:在GEO数据库下载GSE17612数据集进行分析,该芯片包括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3名健康对照,组织为前额叶皮质。将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输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及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图,用Cytohubba插件计算10个关键基因。结果:通过筛选后发现1238个DEGs(603个上调基因及625个下调基因)。用DAVID进行GO和KEGG分析后发现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等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Ⅰ型胶原基因(COL1A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核心蛋白聚糖(DCN)、COL1A2、赖氨酰氧化酶(LOX)、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TGFB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弹性蛋白(ELN)10个关键基因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结论: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等过程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席敏; 彭正午; 薛芬; 王中恒; 周平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EA)干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小鼠前额叶皮质(PFC)磷脂酰肌醇(PI)和溶血磷脂酰肌醇(LPI)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PTSD)和电针治疗组(EA+PTSD)。经适应性饲养后,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均接受单次延长应激造模,造模后在小鼠百会穴分别给予电针刺激或假电针刺激。在最后一次电针干预结束后7 d进行行为学检测,之后处死小鼠,取PFC进行脂质组学分析,比较各处理组PI和LPI含量的差异,并分析差异脂质分子与行为学的相关关系。结果模型组开臂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模型组环境诱发僵直时间和声音诱发僵直时间高于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P<0.05)。模型组LPI(18∶1)、LPI(18∶0)以及LPI总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P<0.05);模型组PI(17∶0/20∶4)、PI(18∶2/20∶4)和PI(18∶1/22∶6)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治疗组PI(17∶0/20∶4)、PI(16∶0/20∶4)和PI(18∶1/20∶4)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LPI(18∶1)含量与开臂停留时间呈正相关(P<0.01),与环境诱发僵直时间呈负相关(P<0.05);LPI(18∶0)含量和LPI总含量均与开臂停留时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PTSD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LPI水平降低,电针在缓解PTSD样行为的同时,也上调了其前额叶皮质的LPI水平。
    • Guidaa F; Iannottaa M; Misso G; 李芸(译); 孙涛(校)
    • 摘要: 长期神经病理性疼痛会导致情感紊乱和认知障碍,提示可能有脊髓上高级中枢的参与。该研究采用选择性神经根损伤模型(spared nerve injury,SNI)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感觉和情绪成分,探讨对前额叶皮质和边缘回路的电生理影响,以及SNI诱发的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SNI会诱发感觉超敏反应(寒冷和机械刺激)、抑郁样行为、认知能力下降以及长时程增强受损和参与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变化。这些数据表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疼痛和情绪成分可能由不同的大脑区域负责,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
    • 王丽群; 李雨谿; 金荣疆; 王文春; 庞日朝; 张安仁
    • 摘要: 背景:目前对抑郁症的诊断和研究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作为一种新兴无创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可能是抑郁症识别和辅助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目的:综述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抑郁症研究中的相关应用,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方法:以“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oxyhemoglobins,prefrontal cortex,depressive Disorder”为英文检索词,以“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氧合血红蛋白,前额叶皮层,抑郁症”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6至2020年发表的文献,经过筛选最终获得5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信号可能是抑郁症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主要从额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进行抑郁症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可用于抑郁症的鉴别诊断。但是目前对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缺陷,可以增加研究样本量和监测指标,同时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与其他技术相融合,提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更加系统、全面、准确地研究抑郁症的神经机制。
    • 王丽群; 李雨谿; 金荣疆; 王文春; 庞日朝; 张安仁
    • 摘要: 背景:目前对抑郁症的诊断和研究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作为一种新兴无创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可能是抑郁症识别和辅助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目的:综述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抑郁症研究中的相关应用,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方法:以"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oxyhemoglobins,prefrontal cortex,depressive Disorder"为英文检索词,以"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氧合血红蛋白,前额叶皮层,抑郁症"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6至2020年发表的文献,经过筛选最终获得5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信号可能是抑郁症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主要从额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进行抑郁症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可用于抑郁症的鉴别诊断.但是目前对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缺陷,可以增加研究样本量和监测指标,同时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与其他技术相融合,提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更加系统、全面、准确地研究抑郁症的神经机制.
    • 张薇
    • 摘要: 青春期学生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外形变化明显、机能迅速发展,负责情绪动机和理性决策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处于不稳定的发育阶段,情绪具有两极性、冲动性,反抗心理普遍存在。这一时期学生自我意识高涨并逐渐发展成熟,独立自主的需求日趋强烈。
    • 聂佩; 薛姗姗; 喻理晟; 周翠红; 刘军昌
    • 摘要: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US)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PFC)中鞘磷脂(SM)和神经酰胺(Cer)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CUS组)和帕罗西汀组(Par组),每组7只.CUS组和Par组均接受CUS造模,并且在造模后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或帕罗西汀(10 mg/kg),连续7 d;Sham组在同一时间段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随后处死大鼠,取PFC进行质谱分析,比较各处理组SM和Cer以及其组成小分子相对丰度的差异.结果 CUS组的SM相对丰度倍数为(0.73±0.16),显著低于Sham组的(1.02±0.08)和Par组的(0.89±0.05)(均P0.05).与Sham组相比,CUS组的5个SM和2个Cer小分子相对丰度降低,1个SM和5个Cer小分子相对丰度升高(均P<0.05);与Par组相比,CUS组的2个SM小分子相对丰度降低,8个Cer小分子相对丰度升高(均P<0.05);Sham组的1个SM和2个Cer小分子相对丰度降低,1个SM和6个Cer小分子相对丰度升高(均P<0.05).结论 CUS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的SM水平降低而Cer水平升高,帕罗西汀干预可以改善这一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