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因簇

基因簇

基因簇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507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94797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药学会第十三届青年药学科研成果交流会、2015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2014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等;基因簇的相关文献由1237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子新、张长生、朱义广等。

基因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4797 占比:99.79%

总计:94995篇

基因簇—发文趋势图

基因簇

-研究学者

  • 邓子新
  • 张长生
  • 朱义广
  • 刘文
  • 唐功利
  • 张庆波
  • 张海波
  • 鞠建华
  • 张光涛
  • 周秀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靖雅; 马玉超
    • 摘要: 长期在砷污染环境生存的细菌逐渐演化出抗砷机制,旨在评价分离自湖南铅锌矿区污染土壤的Pseudomonas sp.Tw224抗砷能力和抗重金属谱;揭示该菌的抗砷基因/基因簇的功能。在砷或重金属存在条件下测量细菌的生长情况,对该菌的抗砷能力和抗重金属谱进行评价;通过基因组框架图分析该菌的抗砷基因/基因簇;采用代谢工程法构建基因簇缺失突变株揭示基因簇的功能。结果显示,砷延长了该菌的延迟期,降低了该菌的最高菌浓,该菌能够抗As^(5+)和As^(3+)的最高浓度分别为600 mmol/L和20 mmol/L,并且对铜、镍、锌、镉、铬、银和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该菌基因组中共包含了20个与抗砷相关的基因(1个arsH,4个arsC,arsB和ACR(3)各2个,11个arsR),其中arsH-arsC2-arsB-arsR(ars1)和arsR-arsB-arsC2(ars2)分别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长度分别为2.8 kb和2.2 kb。采用同源重组双交换法成功构建了ars1、ars2单缺失和ars1-ars2双缺失突变株Pseudomonas sp.QSA1、Pseudomonas sp.QSA2和Pseudomonas sp.QSARS。在无砷条件下3株突变株的生长均未受到影响,砷对QSA1和QSA2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降低为野生菌Tw224的4%和80%;反应48 h,这两株突变株菌的砷还原能力分别约为野生菌的9.8%和53.8%。双基因簇突变株QSARS几乎完全失去了抗砷和砷的还原能力。Tw224具有很强的抗砷能力和广谱的抗重金属能力;基因组中存在大量抗重金属相关基因,其中有两个抗砷相关基因簇,ars1起主要的抗砷作用,ars2起辅助功能。
    • 储晓婷; 谢承佳; 唐苏苏; 江凌; 徐娴
    • 摘要: 紫色杆菌素是微生物以色氨酸分子为前体物质氧化缩合得到的一种非水溶性次级代谢产物,不仅可用做染色剂,还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及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目前,虽然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Janthinobacterium lividum和Pseudoalteromonas luteoviolacea等被证实具有紫色杆菌素合成能力,由于紫色杆菌素合成机制复杂,涉及多酶级联反应,而且野生型菌株易形成无色突变体,导致紫色杆菌素产量不高,因此现阶段主要采取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手段在微生物宿主中进行异源生产。本文从紫色杆菌素合成基因簇的多样性、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以及工程菌生产途径的调控机制三方面具体介绍紫色杆菌素生产菌的构建及生产途径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从微生物资源及基因来源等方面改善微生物菌株的紫色杆菌素生产能力,提出进行途径工程的调控策略,为实现紫色杆菌素产量规模化提供思路。
    • 蒋永光; 王志高; 王纯波
    • 摘要: 拟柱孢藻毒素是由尖头藻等水华蓝藻产生的一种生物碱类蓝藻毒素.毒理学研究表明该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后能够对多种器官产生毒性效应,且以肝毒性较为明显.拟柱孢藻毒素的毒性虽不及微囊藻毒素,但由于其结构的稳定性和水溶性,能够在水体中积累到较高浓度,增大了饮用水健康风险,且容易通过食物链富集造成更为严重的中毒事件.随着尖头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拟柱孢藻毒素也引起了研究者和水体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拟柱孢藻毒素的生物合成是从甘氨酸、精氨酸和丙二酰CoA开始,由特定的多种酶依次催化完成的.这些酶的编码基因在基因组上形成簇状结构,不同种的产毒藻具有相似的毒素合成基因簇,主要差别在于基因序列的变异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对毒素合成基因及其功能的探究不但有助于建立可靠的分子检测方法,用于预测水华发生过程中的毒素风险,还可以加深对蓝藻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与进化的认识,为利用和改造这些天然代谢途径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提供参考.通过对拟柱孢藻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及其进化特征的系统性总结,以期从分子水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关拟柱孢藻毒素的全面认识.
    • 王凌利; 杨亲; 祝瑶; 杨文琳; 曹俊; 刘思国; 张万江
    • 摘要: 为研究猪链球菌(SS)产生的细菌素,本研究以不同省份分离到的200株SS为研究对象,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具有抑菌作用的菌株;通过CGE网站进行ST型分型,利用PCR方法进行血清型分型;选出的菌株利用PCR方法检测细菌素相关基因;然后用BAGEL4对细菌素相关基因进行全序列基因功能分析,同时采用PCR分段扩增其基因簇;并分析SS所产细菌素的理化特性。结果显示,从200株SS中筛选出了21株可产生抑菌物质的SS,它们分布于不同的ST型和血清型。其中菌株xj-144和38-3携带SS细菌素编码基因sss基因和suiA基因,经BAGEL4分析菌株xj-144仅存在一个与suicin 65核心肽相同的细菌素,并无其他潜在细菌素,其完整的基因簇含有10个ORFs,产生的细菌素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干扰后,其粗提取液具有一定的耐热性、酸碱耐受性和蛋白酶稳定性,并对部分病原菌具有抑菌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SS细菌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实现细菌素替代传统抗生素提供了科学参考。
    • 张淑红; 高凤菊; 武秋颖; 张运峰; 范永山
    • 摘要: 【目的】分析玉米大斑病菌寄主选择性毒素(host selective toxin,HST)生物合成基因簇Cluster 397.3的结构,以及该基因簇组成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玉米大斑病菌HST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玉米大斑病菌23号生理小种et28a和01-23菌株,1号生理小种ny001和01-11菌株,玉米感病自交系B37为材料,利用antiSMASH技术预测玉米大斑病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通过Synteny共线性分析获得玉米大斑病菌HST生物合成基因簇Cluster 397.3,并对其基因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再利用RNA-Seq技术分析该基因簇的组成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3,5,7,10 d的表达情况。【结果】玉米大斑病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Cluster 397.3与交链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ACT-毒素合成基因簇有保守的共线性,含有1个聚酮合酶(PKS)、1个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CPS)、1个短链脱氢酶/还原酶(SDR)、1个锌结合氧化还原酶(ZOR)、1个保守假定蛋白(CHP)、2个细胞色素P450(P450)及2个耐药转运蛋白(DRT)等9个基因。其中PKS与ACT-毒素合成酶基因ACTTS3同源,编码的聚酮合酶包括PksD、PS-DH、Methyltransf_12、PKS_KR、PKS_NbtC superfamily和NADB_Rossmann superfamily 6个典型结构域。RNA-Seq分析结果表明,将玉米大斑病菌接种玉米叶片3,5,7,10 d后,Cluster 397.3组成基因均能表达,且以3 d时表达量整体较高;除CHP基因外,01-11菌株中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01-23菌株。【结论】Cluster 397.3基因表达差异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和致病特异性有关,该基因簇可能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寄主选择性毒素的生物合成。
    • 赵林(编译)
    • 摘要: 硒是多种生物体中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已知其插入蛋白质和核酸的两种途径,分别是通过硒代半胱氨酸和2-硒尿苷。然而,尽管硒很重要,但将硒特异性结合到小分子中的途径仍然难以捉摸。研究人员使用基因组挖掘策略在各种微生物中揭示了一个广泛存在的三基因簇,该基因簇编码生产硒酮的专用途径,硒酮是多功能分子麦角硫因2,3的硒类似物。
    • 黄灵娟; 徐颢
    • 摘要: 微小RNA(miRNA/miR)在人类各种类型的癌症中均有异常表达,即许多miRNA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基于miRNA及其可能调控的靶基因的治疗策略,显著提高了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然而,众多miRNA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人类基因组中14q32.31基因簇上包含许多编码miRNA的基因,miR-495就是其中之一。它与该基因簇上的miR-299-5p,miR-376a,miR-376c,miR-300,miR-380,miR-494,miR-1197等一样,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调节作用[1]。miR-495分别从pre-miRNA-495的茎环结构的3'-和5'-链剪切形成miR-495-3p和miR-495-5p,但miR-495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不尽相同。本文对miR-495在机体正常发育、免疫和炎症中的作用及其在癌症中的调节功能作一综述。
    • 刘红艳; 高笑宇; 李媛; 孙德俊
    • 摘要: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是一种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可与乙酰胆碱、尼古丁等物质结合而释放多种神经递质,进而参与物质的合成与分泌。CHRNA5-A3-B4基因簇位于nAChRs 15q25.1染色体上,可编码α5、α3、β4亚基,其可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基因位点,增强基因表达,影响生物性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均可对吸烟行为产生影响,其中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已明确CHRNA5-A3-B4基因簇与尼古丁依赖性和吸烟量具有强关联性。本文就CHRNA5-A3-B4基因簇与吸烟行为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戒烟药物新靶点的开发和烟草相关疾病的基因干预治疗提供新思路。
    • 谢丽媛; 尹文兵; 李伟; 高伟
    • 摘要: 白僵菌是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能产生多肽类、聚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萜类、核苷类等多种结构类型的天然产物,其中很多天然产物显示出优良的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杀虫等活性,具有极大的应用开发潜力.随着白僵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白僵菌素、白僵菌交酯、球孢交酯、卵孢素及纤细素等活性分子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其生物合成机制已得到阐明,这些研究将大大促进白僵菌来源的新结构活性天然产物的基因组挖掘和发现以及已知重要活性分子的开发应用.本文对已知白僵菌产生的天然产物、药理活性及重要活性分子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概括总结,为系统开发白僵菌天然产物资源提供参考.
    • 李敏; 李伟程; 刘亚华; 尤利军; 马腾; 赵洁; 孙志宏
    • 摘要: 目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IMAU11823是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自然发酵乳制品嚼口中分离得到的1株具有优良发酵特性且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为探究其产胞外多糖的作用机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解析基因组序列信息。方法:使用PacBio SMRT三代测序技术对该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序列组装、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并深入挖掘可能参与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信息。结果: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IMAU11823包含1条染色体DNA(基因组大小为2 458 520 bp,GC含量为35.2%)和3个环状质粒(pIMAU11823A、pIMAU11823B、pIMAU11823C,基因组大小和GC含量分别为127 965,24 554,7 734 bp和35.7%,39.5%,32.7%),同时发现该菌株基因组内具有乳糖、纤维二糖、蔗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转运系统和7种糖核苷酸合成相关基因以及1个胞外多糖合成基因簇epsRXCDBEF(GTF1)H(GTF2)JKM。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IMAU11823的基因组特征,并预测了其胞外多糖的合成机制,为研究其产生的胞外多糖结构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该菌株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