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78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2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6676篇;相关期刊371种,包括江苏卫生保健、陕西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暨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第六届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等;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文献由20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东、冯笑山、房殿春等。

肠上皮化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2 占比:1.98%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6676 占比:97.93%

总计:37453篇

肠上皮化生—发文趋势图

肠上皮化生

-研究学者

  • 王立东
  • 冯笑山
  • 房殿春
  • 高社干
  • 刘为纹
  • 时永全
  • 杜艳茹
  • 范宗民
  • 刘启泉
  • 刘贵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开春
    • 摘要: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及癌前病变起重要作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阻断胃黏膜病变的进程,可能发挥治疗和预防作用。
    • 刘心怡; 严展鹏; 徐婷婷; 朱方石
    • 摘要: “胃黏膜肠化”属胃癌前病变范畴,与胃癌发病相关,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提示,中医药对其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本文就“胃黏膜肠化”的中医药临床治疗现状从辨证分型论治、辨证复方治疗、中成药剂治疗和针灸外治及其他方法治疗等方面进展进行综述,认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是目前治疗肠上皮化生(IM)的主导方法,并确有疗效;中医辨病复方和经验效方多为临床经验总结,已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中成药对“肠化”的疗效作用、针灸外治的临床探索、药膳和情志调养的辅助作用亦得到了临床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针对“肠化”的临床研究设计、辨证分型客观标准的建立、治则方向、方药的选择和应用、中成药应用及针灸外治的客观评价等提出展望。
    • 王文平; 沈秀云; 王芳军; 刘华敏
    • 摘要: 目的分析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20年1—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慢性胃炎患者60例。以上对象分别接受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诊断。经内镜检查完成,所有患者接受病理化验,并将其作为临床检验的金标准,分析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经诊断,该组患者普通白光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70.00%(42/60)、灵敏度78.95%(30/38)、特异性54.55%(12/22)都较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91.67%(55/60)、94.74%(36/38)、86.36%(19/22)低(P<0.05);该组患者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准确率93.33%(56/60)、灵敏度97.50%(39/40)、特异性85.00%(17/20)也较普通白光内镜68.33%(41/60)、77.50%(31/40)、50.00%(10/2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患者,临床选择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临床优势较高。
    • 武先蓉; 马臻棋; 王学红; 高建丽; 曾宁
    • 摘要: 我国胃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目前对于胃癌的早期发现仍缺乏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有研究发现HER2及CD10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Hp感染关系密切。本文就HER2及CD10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发现治疗胃癌的潜在靶点提供参考依据。
    • 张赟; 陈祎; 马亮; 文建力; 王剑; 曹颖
    • 摘要: 目的探讨尾侧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及肠型胃癌(GC)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DX2在胃粘膜、IM、上皮异型增生和肠型GC中的表达;Spearman相关性分析CDX2表达与IM分型分级、异型增生分级以及肠型GC分化的相关性。结果与胃粘膜组相比,IM组CDX2高表达病例百分率显著增高(P0.05)。CDX2表达与肠型GC癌细胞分化相关(Rho=0.3491,P<0.01),癌细胞的分化越低,CDX2表达也越低,CDX2表达与IM分型及分级、异型增生分级不相关。结论CDX2蛋白可能参与了肠型GC的恶性转化,可能在肠型GC发生发展中发挥抑制作用。
    • 胡斌; 洪瑜
    • 摘要: 目的观察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对幽门螺杆菌(HP)胃炎诊断与胃病理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1例HP胃炎患者按就诊前是否使用过PPI治疗分为观察组31例(使用过PPI治疗超过半年以上)、对照组30例(未使用过PPI治疗),比较2组C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HP抗体分型阳性率、C14尿素呼气试验漏诊率及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发生率,分析观察组患者胃病理变化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锻炼)、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的关联性。结果观察组C14尿素呼气试验漏诊率为77.43%,对照组为-6.67%。观察组C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12%比96.67%,P<0.001),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2.90%比0.00%、19.35%比3.33%,均P<0.05)。长期使用PPI治疗的患者胃病理变化与年龄、嗜酒有显著关联性(P<0.05)。结论长期使用PPI治疗的HP胃炎患者,C14尿素呼气试验的阳性率极低,容易造成漏诊,同时患者罹患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质增生和胃癌的概率增高。
    • 周林华; 陈晓; 周昊; 段小峰; 谢萍; 蒋钰
    • 摘要: 目的:探究窄带谱成像(NBI)放大内镜技术对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4月到2021年4月收治入院的137例Barrett食管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先予以窄带谱成像(NBI)放大内镜技术检查,后在病变处靶向下取活检行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NBI放大内镜诊断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价值。结果:NBI放大内镜诊断腺管开口Ⅳ型和Ⅴ型的患者,肠上皮化生检出率90.91%和100.00%,Ⅳ型和Ⅴ型肠上皮化生检出率高于Ⅰ~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17,P<0.001);血管形态为4型和5型的患者,肠上皮化生检出率为91.67%和100.00%,4型和5型肠上皮化生检出率高于1~3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17,P<0.001);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NBI放大内镜诊断食管Barrett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2.56%。结论: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技术能够提高Barrett食管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对诊断Barrett食管黏膜肠上皮化生具有良好参考价值。
    • 张瑞芬; 党林林; 王智业; 牛兴东
    •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病情迁延且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消化系统疑难病,临床多见胃胀、疼痛、嗳气、恶心、泛酸及饭后症状加剧等表现。主要病变特征为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萎缩、肌层增厚、胃酸减少,或伴肠上皮或假幽门腺化生,其中,中重度的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1-2] 。近30年来,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CAG检出率占胃镜检查总数的7.5%~13.8%,胃癌高发区甚至可达 28.1%,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3] 。CAG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延误诊疗,因此借助胃镜及早检查明确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医学者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将胃镜下黏膜表现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结合经典的四诊辨证指导诊疗,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降低了癌变风险。现将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微观辨证研究进行综述。
    • 邹龙; 杨爱明
    • 摘要: 黏蛋白是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中的一种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质,参与胃上皮细胞的保护及细胞的许多生理活动。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等病理状态下,上皮细胞黏蛋白的表达和糖基化会发生异常改变,进一步影响疾病进程。本文总结了黏蛋白及其糖基化修饰在正常胃上皮的表达特征和各种病理状态下发生的改变。
    • 王鹏帅; 唐进亮; 张爱国; 孟丽英; 范学科
    • 摘要: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因AEG的发生部位和生物学行为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其术式、手术路径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均尚未达成共识。AEG的病因尚不明确,胃食管反流、肥胖、幽门螺杆菌(Hp)感染、Barrett食管、肠上皮化生、食管裂孔疝、吸烟、饮酒、饮食习惯等被认为是重要的危险因素[1]。有研究表明,早期近端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个人肿瘤病史、高体质指数(>24 kg/m2)及环境毒物接触史[2]。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是癌前病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HGIN于4~48个月发展为胃癌的比例为60%~85%,与LGIN比较,进展风险显著增加[3]。HGIN和早期胃癌均是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手术适应证。近年来,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发展成为HGIN及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ESD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狭窄、穿孔、胃腔血肿等。目前专门针对早期食管胃结合部癌的ESD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较少。另外,早期食管胃结合部癌和癌前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此类患者接受ESD治疗后发生并发症、残留或局部复发的因素有哪些也尚不明确,本研究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