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56576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遗传、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临床儿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遗传性疾病诊断与优生咨询研讨会、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晓苏、宋昉、肖波等。

脊髓性肌萎缩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6576 占比:99.97%

总计:456699篇

脊髓性肌萎缩症—发文趋势图

脊髓性肌萎缩症

-研究学者

  • 杨晓苏
  • 宋昉
  • 肖波
  • 王柠
  • 陈万金
  • 王红
  • 白晋丽
  • 瞿宇晋
  • 刘晶晶
  • 吴志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晓冰; 敖当; 林少珠; 蔡娜莉; 刘玲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目前致死的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之一,好发人群为婴幼儿[1],由突变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 (SMN1)导致,该疾病在新生儿发病率1/10 000~1/6 000,在人群中的突变基因携带率为1/72~1/47,且不同的种族间的基因携带率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肉萎缩,具有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特点。SMA根据发病时间及病程分为Ⅰ~Ⅳ型,各个表型均与SMN1基因外显子7的纯合缺失密切相关(占SMA患者的95%)。
    • 杨东铃(综述); 阮毅燕(审校)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特征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肉萎缩。该病是导致患儿在婴幼儿期死亡的首要遗传病。SMA治疗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部分相关治疗药物已经成功获批上市。该文以SMA近年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烨荣; 张菁菁; 吕娟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儿童致死性神经系统疾病,按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Ⅰ~Ⅳ型。SMA发病迅速、存活期短、治疗代价高昂且人群携带率较高,因此开展人群SMA携带者筛查、对高风险夫妇提供产前诊断以避免SMA患儿的出生尤为重要。目前已报道的SMA携带者筛查技术众多,包括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荧光定量PCR以及数字PCR等技术。DHPLC技术快速方便、灵敏度好,但稳定性差,常需联合其他方法使用;MLPA技术高效、特异但试剂耗材非国产化,价格昂贵、操作繁琐;荧光定量PCR操作简单、高通量但其稳定性待改进;数字PCR技术准确性高、操作简便,但其软件分析系统还在逐渐成熟中。该文对SMA的主要临床特征、发病机理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并主要总结了目前临床采用的几种SMA筛查技术的研究进展。
    • 宋语桐; 张琴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元疾病,主要特征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肉萎缩。SMA是导致患儿在婴幼儿期死亡的主要遗传病。近年来,SMA的治疗技术及手段发展迅速,已有药物成功获批上市并应用于临床。本文就SMA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杨军林; 隋文渊; 张天元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以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进行性近端肌无力为特征的严重神经肌肉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还会引发包括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其他多系统疾病,其中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骨骼系统并发症。文章介绍SMA合并脊柱侧凸的自然史,以及不同程度脊柱侧凸的临床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重点阐述了多学科团队术前评估在SMA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和严重脊柱侧凸的外科手术策略,总结和介绍SMA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诊治经验,为精准外科治疗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 杨玲双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下文简称SMA)是一种因为神经元中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肌肉无力甚至萎缩的疾病。由于疾病的罕见性,国内对于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康复手段以及医疗政策都不完善,且很难通过社会支持网络获取所需资源。社会工作通过多方联动的模式,将患者及家庭所需要的资源链接整合,多方共同合作搭建资源平台,共同推进SMA疾病的治疗的发展。
    • 温丽娟; 谢媛娜; 胡亮; 裴元元; 梁兰芳; 唐佳; 魏凤香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与临床广泛应用的MLPA法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检测效果,探索荧光定量PCR法用于人群致病基因携带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1年5月就诊于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和广东省生殖医院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疑似病例、携带者及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共34例,应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采用SMN1基因与参比序列相对定量确定SMN1基因拷贝数进行结果判读,以MLPA法作为本方法的参照体系进行双盲对照分析。结果 荧光定量PCR法可明确区分SMN1基因纯合缺失的患者、单拷贝数携带者及多拷贝数健康者的标本,与MLPA法检测结果全部相符。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可对SMN1基因拷贝数进行相对定量检测,该方法可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人群携带者筛查。
    • 毛姗姗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缺失/变异导致SMN蛋白缺乏致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与肌无力,并常伴呼吸、消化、营养、骨骼等多系统器官损害,属严重致死致残性遗传病,2018年被纳入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SMA的药物治疗获得前所未有的进展,中国也已有两种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实践。国内外诊疗共识对SMA的标准化管理均提出新规范,尤其强调以多学科团队作为基础开展全病程管理。药物治疗时代SMA精准诊治与个体化管理的新进展,将为中国SMA的发展之路带来更好的前景。
    • 邓洋; 郭进升; 张眉花
    • 摘要: 目的通过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筛查获得山西省太原地区部分人群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携带者频率,并进行SMA阳性家系分析,探讨SMA产前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孕妇,共910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进行SMN1基因检测和诊断。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明确有SMA的患者进行家系验证,并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以减少SMA患儿的出生。结果在910例孕妇中发现20例孕妇SMN1基因拷贝数为单拷贝,为SMA携带者(携带率1/46)。进一步对SMA携带者孕妇的配偶进行检测,丈夫同为SMA携带者有3例(2例无先证者,1例有先证者),其中1对夫妇不配合后续检测,对另外2例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最终提示1例胎儿SMN1基因7、8外显子杂合缺失;另1例SMN1基因7、8号外显子杂合缺失,SMN2基因7、8号外显子杂合重复。对具有SMA阳性家族史家系验证发现:先证者为SMN1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纯合缺失,SMN2基因7、8号外显子重复变异;先证者父亲和二胎胎儿均为SMN1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SMN2基因7、8号外显子重复变异;先证者母亲为SMN1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未发现SMN2基因7、8号外显子存在变异。结论SMN1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可以区分大部分正常人和SMA携带者,太原地区部分人群中SMA携带频率为21.98‰。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合MLPA对于SMA患者进行家系验证,并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对减少SMA患儿的出生具有重要价值。
    • 吴宝石; 范兴恳; 潘成蜂; 陈尊将; 陈卫; 陈学秀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罕见的以脊髓前角细胞退化所致的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但却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活产婴儿中为1/10000~1/6000。根据发病年龄和发病进程将SMA分为5种类型:先天型SMA0、婴儿型SMAⅠ、中间型SMAⅡ、少年型SMAⅢ和成年型SMAⅣ,2020年12月我院EICU收治了1例该疾病并发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笔者将诊治过程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