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用

体用

体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89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513篇;相关期刊333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 等;体用的相关文献由15991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马麟、索红莉等。

体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7 占比:5.0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513 占比:94.88%

总计:8972篇

体用—发文趋势图

体用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马麟
  • 索红莉
  • 刘敏
  • 王毅
  • 吴秀杰
  • 田辉
  • 王磊
  • 铃木觉
  • 宫泽杉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岱年; 朱义禄
    • 摘要: 83.5.12张岱年先生讲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剖析天人合一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一、春秋时代的天人观念天人这两个名[词]对举在春秋时代即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产的名言中,把天人对举,“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把天道与人道分开。春秋时认为,天体运行、日月星辰的变化与人间祸福的关系叫天道。天文学与迷信(占星术)是合在一起的,子产把天道与人道分开,不同于传统观念。
    • 邓晓芒
    • 摘要: 王弼本着道家特别是庄子的精神对儒家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深化改造,与其说是“援道入儒”,不如说是“以道解儒”。在深入把握道家形而上学精髓和实质的基础上,王弼以概念思辨的方式理清了“伦理学”和“伦理学之后”的关系,制定了以“体用”“本末”为基本骨架的解释策略,建立起了一个从“崇本息末”上升到“崇本举末”、以形而上之道带动形而下之器的、最显理论深度同时又具备最大理论包容性的道家实践哲学体系。他的“以无为本”的模型论以及在此之上所阐发的“言、象、意”之辨,使道家哲学超越了老子式的警句格言和庄子式的寓言故事,可以视为道家本无论在语言观上的新发展。这种成就不但是在他之前的玄学家们无人达到的,也是在他之后的玄学家所不可企及的。
    • 李东升
    • 摘要: 目前学界对张载理学定位主要有“气本论”与“虚本论”之争,实际二者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用不二”的概念,才会造成对张载理学定位的争议。张载在反思佛老之弊病的过程中逐渐揭橥了“体用不二”的理学范式,因而对于太虚与气之关系,其文本中有明显的“天地从虚中来”到“太虚即气”的变化。为强调“太虚即气”,张载以“一两”之道的思维模式在太虚与气之前构建了“太和”,既能对治老氏“有生于无”和释氏“以山河大地为见病”这一体用殊绝的弊病,又以“太虚即气”重构了儒家天道性命体系,因此,张载为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
    • 王少宁; 杨祥全
    • 摘要: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对范畴,其理论架构深刻影响了后世武学。“与道同符”的体用性建构是拳术家阐释拳理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理路很值得深入挖掘。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研究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①“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②“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 曾军; 林非凡
    • 摘要: 中西文论互鉴是文论领域中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不对等对话、长期存在的弱者心态以及新时代面临的“主动性中学西传”等成为当前反思中西文论互鉴的重要背景。“改变”和“转化”才是彼此交流对话的实质。“化”可以用来描述影响接受交流互鉴中的变形、变异、异化、杂交、融合等多种趋势、过程与状态。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演进过程业已形成了从“体用”“西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化”的范式,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论的内在结构和发展方向。
    • 刘飞
    • 摘要: 佛教“体用一致”原则认为体用不能相离,所以体和用在根本特征上必须保持一致。如体是唯一、恒常,那么用不离体,用也必须保持唯一、恒常的特征,而不能是非一、无常。朱熹亦赞同体用不可相离。通过分析发现,朱熹哲学中的“理一分殊”其实是“体一用殊”。朱熹认为天地间只存在一个理,因为如果理是不同的多,那么格不同的物理将无法贯通。“理”除了具备“一”的特征,还具有无计度、无造作——“常”的特征,但朱熹认为理在万物之用却可以是“多”和“无常”。从体用一致的角度来看,理之体的“一”、“常”与理之用的“多”、“无常”具有相违性。这或许是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的地方。
    • 强睿; 吕文良
    • 摘要: “肝体阴用阳”源出叶天士,揭示了肝脏之脏器结构与功能活动之间的关系,也是对肝脏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历代医家对其内涵均有阐释,指导辨证施治,临床上诸多疾病都有从“肝体阴用阳”研究的相关论述。“五脏皆体阴而用阳”是对“肝体阴用阳”观点的发展延伸。五脏的实质结构和功能属性虽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但本质上是与肝相似的。五脏之体以藏蓄为性,为精气布藏之处,主内守而归阴;五脏之用属功能活动,是动态的、变化的,主外护归阳。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万物负阴而抱阳,五脏亦不例外,阴为其体,阳为其用,体用互存,不得相异,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互制互滋,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根本保证,若阴阳异位,则体用失常,反之如体用失调,则阴阳不和。并分述心、脾、肺、肾体阴用阳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与治疗用药,为脏病诊疗提供了指导思想。
    • 蔡佳俊
    • 摘要: 文章旨在探讨明式家具的功能适应性及其设计原理。通过展示历史上明式家具的功能和空间陈设,从明式家具的功能适应性特征入手,通过数据归纳和图示分析探索明式家具的设计规律,并通过儒道哲学对其进行解读,论证“体用”思想与明式家具功能适应性的关系。分析出“体用”思想在明式家具设计中体现为三个层面:家具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体系而不只是个体来看待和设计;家具可以划分为三类基本的“用”;家具具体的“用”与不同的尺寸标准息息相关。推导出“体用”思想中蕴含着动态秩序观、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导向以及“本末”理念,对当代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郝永
    • 摘要: 朱熹关于古文的基本观点,用“道体文用,体用不二”作哲学化表述,比“文道合一”更准确。在此基本思想之下,他有自己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建树。理论建构指的是在综评古文过程中建构的“世文观”“齿文观”“细读观”和“创作论”体系。批评建树包括,专评了韩愈和柳宗元,辨析了韩、柳之异同,专论了韩愈和柳宗元的《封建论》,通评了唐宋诸大家,并在此之下综评了唐代诸家、宋代诸家,分评了宋代诸家,已全面涉及时代、作家群、个体作家,先秦以降尤其韩愈古文运动。就其文学史价值而言,以时代学术集成特质,和吕祖谦《古文关键》一道肇端“唐宋八大家”为核心的古文“文统”。
    • 吴小丽
    • 摘要: 在佛教思想体系中,华严宗与禅宗的理论反映了较高的中国化思想,其中将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引入到中国佛教宗派思想之中。就学理而言,“体用”被作为基本范畴之一,对各宗派的哲学理论及修持理论建构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各派思想体系中,又凸显出不同的特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