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转化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3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微生物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6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370209篇;相关期刊217种,包括生物加工过程、生物技术通报、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功能性肥料研究开发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等;微生物转化的相关文献由1709位作者贡献,包括欧志敏、蔡宇杰、王静等。

微生物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6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0209 占比:99.87%

总计:370675篇

微生物转化—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转化

-研究学者

  • 欧志敏
  • 蔡宇杰
  • 王静
  • 白亚军
  • 邓华祥
  • 郑晓晖
  • 钟妮尔
  • 陈佳君
  • 孙志浩
  • 孙启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傅曼琴; 陈玉婷; 吴继军; 余元善; 温靖; 徐玉娟
    • 摘要: 陈皮是传统中药材,药食两用,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富含黄酮类、挥发油类、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微量元素等。其活性成分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血栓、抗菌、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等,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和保健品等诸多领域。但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溶解性差、生物利用率低,限制其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转化黄酮以及其他活性物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已有报道对陈皮的活性成分的结构特征、生物活性,以及陈皮中微生物及其转化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该研究综述了陈皮表面微生物及其转化黄酮类物质的研究进展,为微生物转化陈皮活性黄酮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 李璐; 亓正良; 刘新利
    • 摘要: 微生物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对环境中的天然物质具有强大的酶转化能力,因而可利用微生物转化中药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促进其机体吸收、减毒增效的目的。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中药来源的药效成分,在抗肿瘤、抗炎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整理文献对微生物转化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几种重要的生物碱类中药成分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及其液相检测方法,可为生物碱类中药的生物转化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借鉴,为实现我国的生物碱类中药现代化做出贡献。
    • 成建国; 马力通; 赵文渊; 刘云颖; 邹云鹏
    • 摘要: 褐煤作为一种低阶煤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微生物转化褐煤制备高值化学品是利用褐煤的新技术手段,分离筛选可高效溶解转化褐煤的微生物是该技术的关键。从内蒙古东部平庄矿区褐煤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好溶解转化褐煤能力的内源真菌命名为HM-M1,经基因鉴定为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该菌株具有对褐煤环境适应性强和溶解转化效率高的优点,在液体培养基中28°C下溶煤处理20 d,对预处理褐煤溶解率达50.3%。同时对煤样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并利用SEM、FTIR对微生物溶解转化前后褐煤的结构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在以褐煤为唯一营养源的条件下生长,并可将褐煤进一步溶解转化为黑色液体。经过硝酸氧化处理后褐煤中含氧量增加,同时硝酸处理可将褐煤中部分固定碳通过氧化断键转变为挥发份,进一步提高褐煤的微生物溶解转化率;SEM分析结果表明经草酸青霉菌HM-M1溶解转化后褐煤残渣呈腐蚀形状,褐煤结构变得疏松多孔,有较多的褐煤成分被溶解转化为液体流出。FTIR分析结果表明草酸青霉菌HM-M1主要对褐煤中含O和N基团如羰基、羧基、酰胺基、醚键等部位进行断键降解;对褐煤溶解转化液态产物进行GC-MS分析,得到10种浓度较高的溶解转化产物,包括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酯类、苯并呋喃、萘类、菲类等,这些化合物均为应用价值较高的精细化工原料和医药合成中间体。本研究首次从褐煤中分离草酸青霉菌,并应用于褐煤的溶解转化制备高值化学品。
    • 摘要: “功能微生物绿色转化技术”团队定位于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关键共性问题和实现微生物转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团队现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微生物转化与发酵:基于工业酶资源及创制工业菌株,完成核苷类药物的生物转化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工艺路线、建立海量的基因工程菌株和酶资源库,实现药物和保健品等高端精细化学品的绿色酶促转化,目前部分核苷酶催化技术已实现产业化;2.功能微生物制.剂和产品开发:通过筛选和改造木质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降解菌株和功能菌株,开发功能微生物制剂如SCP、饲用酶制剂、绿色生物防控菌剂、微生态制剂等应用与发酵、食品及饲料行业;3.环境微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技术建立绿色生产替代技术,并进行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及能源化开发.近5年,团队获批国际发明专利3件,国内发明专利20件,转让及联合开发技术成果10余项,在微生物生物转化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 张倩; 国立东; 都晓伟
    • 摘要: 益生菌发酵是转化人参皂苷的重要方法。益生菌种类繁多,包括细菌及真菌两大类型,不同类型益生菌产生的糖苷酶能够特异性水解糖基实现人参皂苷的转化,提高稀有皂苷的产率及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将其用于人参食品的开发,对功能性产品的研制具有实际意义。该文重点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益生菌及复合菌对人参转化的研究概况,介绍了益生菌转化人参皂苷的作用机制,汇总了近年来国内外人参发酵产品的开发进展,对目前益生菌发酵人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了目前稀有人参皂苷靶向转化的局限性及发酵产品的单一性,以期为稀有人参皂苷的定向转化及人参发酵食品的制备提供有益的参考。
    • 程浩; 陈冲; 黄静; 马晓娟; 刘巍; 游佳欣; 倪彩新; 熊艳霞; 谢有发
    • 摘要: 葛根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在中国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主要成分包括异黄酮类、葛根苷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功效。同时,葛根的微生物发酵具有提高活性成分含量、增强功效的作用。本文对葛根的主要药理作用及部分活性成分的微生物转化和葛根发酵食品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葛根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白泽方; 汪学猛
    • 摘要: 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长河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最为紧张的国家,有限的耕地生产粮食尚且不足,更无法支撑起大量出产中药的需求,而运用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来生产中草药日渐得到重视,这一新路径为中药的现代化生产提供了契机。发酵中草药的优势在于保护中药的活性成分、节省药材,为中药的结构修饰、药效稳定提供新途径。促进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的作用关键在于筛选合适的中草药、选育优良的发酵菌种、优化中草药的发酵条件等方面。
    • 盛敏; 谢小国; 李国军; 邓家国; 欧阳文凯; 万里平; 李跃忠
    • 摘要: 猪去氧胆酸是从猪胆汁中提取的一种胆烷酸,能抑制胆酸的形成及溶解脂肪,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适用于Ⅰa或Ⅰb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其同分异构体3β-猪去氧胆酸目前仅能通过化学法少量合成,难以广泛使用。通过球形芽孢杆菌AKU218发酵培养、猪去氧胆酸转化、转化产物提取、结构确证和3β-猪去氧胆酸标准品对比等步骤,确定球形芽孢杆菌AKU218可将猪去氧胆酸转化,其产物为3β-猪去氧胆酸。经过研究,对球形芽孢杆菌AKU218菌株的生物转化特性及其对猪去氧胆酸的生物转化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 李洪飞; 孙大庆; 曹龙奎
    • 摘要: 为全面了解Paenarthrobacter ilicis CR5301的遗传背景,深入解析CR5301转化莱鲍迪甙C(rebaudioside C,RC)的关键酶,采用二代Illumina HiSeq和三代Nanopore相结合的测序方法,对CR530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关键酶预测分析。结果显示,CR5301基因组为1个闭合环状染色体DNA分子,不含质粒,基因组序列全长4748281 bp,GC含量62.92%,共编码4458个基因,同时含有4个基因岛、1个前噬菌体和14个CRISPR-Cas编码序列。CR5301是P.ilicis物种第1个测定基因组完成图的菌株,也是Paenarthrobacter菌属已知基因组最大的菌株。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和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一致表明,P.ilicis CR5301与P.aurescens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而与P.ureafaciens的亲缘关系较远。7个蛋白质数据库综合注释分析发现,P.ilicis CR5301基因组共含有523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其中18个糖苷酶基因可能是CR5301转化RC的关键酶基因。最后,通过ProtParam、SOPMA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了18个糖苷酶的物化性质和二级结构。这些结果为CR5301的RC转化机制研究提供了清晰、完整的遗传信息,并且为P.ilicis物种广泛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对今后P.ilicis物种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普遍的借鉴意义。
    • 章沙沙; 张海玲; 叶静; 徐健峰
    • 摘要: 人参皂苷是人参属植物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目前稀有人参皂苷的含量很少,因此通过有效的方法将主要的人参皂苷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非常有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将人参皂苷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稀有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法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