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
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

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6-2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会议文集: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碎裂QRS是一项重要无创心电学指标,主要形成机制是心肌瘢痕形成所致的传导延迟,常见于冠心病患者,也可见于心肌病和先心病患者。Fqrs也是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Brugada综合征、非缺血性心肌病的重要心电图指标。Fqrs对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检出和预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有关Fqrs的一些已知和未知领域进行综述。
  • 摘要:正常情况下,心室肌除极方向由心内膜面向心外膜面进行。复极时由于受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心外膜面向心内膜面进行。结果后除极的心肌反而先复极。最后除极和最早复极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持续时间约10娜,在体表心电I蛩上表现为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一个转折点.巳口J点(Jpoint)。J点通常位于基线水平,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和复极的开始。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过渡区增宽,即出现J点从基线偏移,形成具有一定幅度和宽度的顿挫波,称为J波(Jwave),表现为拱顶状或驼峰状,多位于R波的降支或终末。rn J波在中国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为7.26%,男性显著高于女性(10.s2%~k1.89%,P
  • 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发病率、危险因素,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脑灌注参数与POCD发生的相关性。rn 资料与方法:从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共计110例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六病区符合入选标准择期行OPCAB手术的患者入组。其中女29例,男81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7.64±7.27岁。rn (1)设计规范统一的调查表,收集可能影响手术后神经系统合并症(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NC)的危险因素;rn (2)结合临床、辅助检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urvey,NIHSS)评分评估所有入选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情况;rn (3)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Assessment,MoCA)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e Examination,MMSE)术前评估所有入选患者认知功能;rn (4)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术前评估所有入选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rn (5)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均进行头颅320排CT脑灌注检查,包括CT平扫、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rnAngiography, CTA)及CT血管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rn (6)对所有入选患者术后一周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估,重复上述3, 4项检查;rn (7)根据手术后量表评分.确认手术后有无POCD的发生;rn (8)将所收集的数据录入事先设计好的数据库。根据术后是否发生NC分成病例组及对照组。统计学处理采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17.0(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 SPSS)软件包,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之间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序数逻辑斯蒂回归(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以灌注参数变化率为检验变量,术后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为状态变量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根据灌注参数变化率各点到ROC曲线下(0,1 )的距离,计算灌注参数变化率对术后发生POCD的最佳切点。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标准。rn 初步结论:rn (1)就本组病例而言。POCD发病率为15.24%a POC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在MMSE量表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定向力,计算力方面,在MoCA量表上主要体现在延迟记忆力、时间定向力、注意力方面。rn (2)重视术前筛查:完善实验室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脑灌注检查等,有助于术前筛查出高危患者,给予相应的预防治疗。rn (3)颞叶rTTP变化率23%为本研究人群术后发生POCD的最佳切点。相对于其他参数,rTTP最为敏感。rn (4)OPCAB对神经系统而言相对安全。rn (5)由于本组例数少,尚需要今后大样本的临床实验来探讨。
  • 摘要:长期以来,很多流行病与临床研究中发现糖耐量异常、超重或肥胖、血脂紊乱和高血压等临床表现可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体。1999年,WHO对其采用了“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的名称。代谢综合征(MS),是一种涉及多种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病紧密联系的疾病状态,主要包括肥胖(超重)、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rn 目前国际上诊断标准尚不统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MS诊断标准: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1)超重和(或)肥胖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0kg/m2,(2)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mmol/L(110mg/d1)及(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G>17.8mmol/L(140mg/d1)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SBP/DBP>140/90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TG>1.7 mmol/L(150mg/d1)及(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HDL-C<0.9 mmol/L(35mg/d1)(男)或<1.O mmol/L(39mg/d1)(女)。
  • 摘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最为常见且最为严重的单基因代谢性遗传病:FH杂合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较正常人群进展快100倍;FH纯合子患者在幼年发病,治疗较为困难,多数在20岁前死于冠心病。因此FH是As和早发冠心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FH临床与基础研究不但具有现实意义。更对未来的基因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临床确诊的FH患者多数得不到明确的基因诊断,尚无较可靠的治疗方案。rn 为深入探索FH患儿临床表型和治疗特点,以及导致胆固醇水平增高的遗传机制,本课题对2例FH纯合子患儿进行临床研究和治疗随访;采用核苷酸测序筛查已知致病基因,采用全基因组扫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单倍体连锁分析定位致病染色体候选区域,采用最新的外显子组重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定位新候选致病基因,并在家系成员中验证。本课题为FH患儿的病症管理和定位新基因积累经验,并揭示导致胆固醇增高的新分子遗传学机制。
  • 摘要:易损斑块受侵蚀或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主要原因。冠脉血管的炎性病变与粥样斑块的破裂及血栓形成导致的ACS密切相关。易破裂易损斑块的表现为脂核增大、纤维帽变薄,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较少或缺如。易腐蚀易损斑块的表现为内皮功能严重不良、脱失,平滑肌细胞丰富,含有大量蛋白多糖,但炎性细胞浸润较少。研究表明腐蚀性斑块导致的不稳定心绞痛多与痉挛关系密切。rn 可见不同的冠脉损伤有不同的病理机制,不同病理机制的冠脉有不同的炎性因子。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介入性的检查具有普遍意义,但10-20%患者在行冠脉造影检查时,并未发现明显的斑块,这类患者显然不适于做介入性的治疗。尽管一些血浆炎性因子的升高已被证实与急性冠脉综合症密切相关,但是血循环中MMP-9、hsCRP、sCD4OL及IL-6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不同的冠脉狭窄程度)所具有的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了解其能否成为辨别不稳定心绞痛狭窄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便通过检测血浆不同的炎性因子水平的非侵入性方法初步辨别冠状动脉的病变特点及狭窄程度。
  • 摘要:本研究分为二部分:rn 第一部分: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危险分层的相关性研究rn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以及危险分层的关系;分析NSTE-ACS患者血浆NT-proBN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冠脉多支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rn 方法:入选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NSTE-ACS患者231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161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70例。入院后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GRACE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计算GRACE积分并进行危险分层。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计算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分析NSTE-ACS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GRACE积分及分层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血浆NT-proBNP水平对NSTE-ACS患者是否GRACE高危的预测价值。探讨NSTE-ACS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Gemini积分的关系以及与冠脉病变部位、病变支数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浆NT-proBNP浓度对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rn 结论:NSTE-ACS患者NT-proBNP水平越高,GRACE积分越高,NT-proBNP的检测在对NSTE-ACS患者进行早期、快速的危险度分层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在NSTE-ACS患者中,NT-proBNP水平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LAD病变者的NT-proBNP明显升高,高于未累及LAD者;NT-proBNP升高是NSTE-ACS患者冠脉三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NT-proBNP可作为预测NSTE-ACS患者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一个有效指标。rn 第二部分: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对预后判断的价值rn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患者近期(6个月)及远期(18个月)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rn 方法:入选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NSTE-ACS患者231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 161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70例。入院后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测,作为基线值。采用GRACE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计算GRACE积分。住院期间进行常规治疗。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终点为发生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情况,包括:心肌梗死或再梗、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脏性猝死、心功能不全等。记录患者发生MACE的情况。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基线NT-proBNP, CRP, GRACE评分对NSTE-ACS患者近期(6个月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使用COX回归分析基线NT-proBNP的升高水平对NSTE-ACS患者远期(18个月内)发生MACE的预测意义。rn 结论:基线NT-proBNP明显升高的NSTE-ACS患者,其在随访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危险度增加,NT-proBNP是NSTE-ACS患者近期及远期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 摘要: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围术期血浆浓度的变化规律,评价BNP与心功能的关系,探讨其对心脏搭桥术后患者预后的意义,包括EuroSCORE评分、术后是否发生房颤、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正性肌力药物剂量、是否放置IABP等的影响。rn 方法:本研究自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入选择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分别采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术后72小时等5个时点的血浆N端脑钠肽(NT-proBNP)浓度,观察并记录每个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EuroSCORE评分,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是否发生房颤,是否放置IABP,以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剂量等。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hd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血浆BNP浓度与行OPCABG术的患者术前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rn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浆BNP浓度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术后显著升高,术后24小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并且心功能不全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浆BNP浓度均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者,提示血浆BNP浓度是反映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浆BNP浓度对评价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术后测定BNP浓度,对预测患者术后发生房颤具有一定意义,此外与EuroSCORE评分联合应用,对预测OPCABG患者的预后有着显著意义。
  • 摘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严重的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明显,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皮肤黄色瘤,眼球角膜环,早发冠心病。纯合子患者症状严重,血浆胆固醇多高于15.54mmol/L,多在20岁时就出现严重的As和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甚至在青少年时期就可能病死于早发冠心病。加强对FH的研究对于患者早期诊断、优生优育至关重要。rn 目的:本实验以4例不同类型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纯合突变的FH患者为研究对象,以LDLR为切入点,研究各种突变对mRNA水平的影响,细胞结合LDL功能的变化;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突变基因导致的蛋白结构的改变;分析比较不同类型LDLR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为FH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rn 方法:根据陈在嘉主编《临床冠心病学》中制定的FH临床诊断标准和意大利FH纯合子诊断标准,选取4例临床确诊的FH纯合子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临床症状、体征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和心电图等辅助检查。rn 结论:入选4例患者全部符合FH纯合子的临床诊断。1、发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纯合突变,分别为:大片段序列插入ins 23 at 493,基因缺失del ACT at 632,碱基置换W462X,剪接突变G>A at 313+1。2、第493位碱基大片段插入突变、第632位碱基缺失ACT突变和W462X三种突变均导致LDLR mRNA的水平明显降低,第313+1位碱基剪切突变造成LDLR第3内含子被转录,第3外显子被剪切。3、4种LDLR突变类型均通过影响细胞结合LDL而导致FH,为致病性突变。4、LDLR蛋白三级结构的不规律改变可能是导致FH患者LDLR功能缺失的病理机制。5、第493位碱基大片段插入突变导致LDLR表达量最少、结合功能障碍及患者临床表型最为严重。
  • 摘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roicatrack,TIA)是指颈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某-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短暂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于24 h之内完全消失,不留任何残损症状,这是传统TIA的定义。多数专家认为,当症状恢复且无残留体征时则为短暂性的发作,当存在残留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时则为永久性的损伤,多数情况下,短暂性症状仅持续数分钟,很少超过1 h,当症状持续超过1 h,常常残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脑影像学常表现有脑梗死。rn 目前公认的是Albers等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TIA定义,即:TIA是由于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典型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1 h之内,且没有急性梗死的证据。
  • 摘要: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心血管外科手术一个常见并发症。术中神经系统损伤是导致体外循环手术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包括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permanentneurological damage,PND)和一过性脑功能障碍(temporaryneurologic dysfunction,TND)。前者主要包括新发的局灶性脑损伤及弥漫性脑损害。常见PND的临床表现有肢体瘫痪、持续性昏迷、有影像学证据表明出现了新发的脑组织结构的改变等。后者是指可复性或一过性的术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其影像学检查正常。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可复性运动障碍、意识障碍、焦虑、躁狂等。无论是PND还是TND都会对患者术后的预后及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它不仅会造成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增加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而且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瘫痪或死亡。导致患者体外循环术中发生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有:有效灌注量不足、术中栓子事件、缺血再灌注损伤、体外循环产生的炎症反应以及血糖代谢紊乱和血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其中有效灌注量不足和术中栓子事件往往是造成体外循环术中神经系统损伤的最主要原因。
  • 摘要: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dissection,TAAD)累及升主动脉,其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夹层可同时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TAAD发病两周内的死亡率可高达80%,死因主要有夹层破裂、心包填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等。TAAD一经确诊即具有手术指征,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升主动脉置换术,其中包括单纯人工血管置换术、Wheat手术、Bentall手术、Cabrol手术和David手术等。传统开放手术须在深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等辅助下进行,操作复杂,创伤巨大,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虽然近年来麻醉技术、术者经验和医疗器械等不断提高,但是TAAD的手术效果没有获得明显改善,急性TAAD的急诊开放手术死亡率仍然高达10.4%-30%。
  • 摘要: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又称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arterial disease,PAD),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bliterans,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急性动脉栓塞等,其中尤以ASO最为常见。rn PA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凶险疾病,尤其是表现为静息痛、溃疡、坏疽的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PAD的治疗目标就是要尽可能恢复闭塞动脉的血流,以达到缓解症状、挽救肢体的目的。rn 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以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为代表的血管腔内技术日益成熟,在PAD治疗方面应用日趋广泛,也由此带来了PAD治疗理念和方法上的一系列变化。
  • 摘要:血管腔内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反复进行等优点,尤其适合于高龄、高危、多并存病的患者。更重要的是,目前冶疗PAD的理念已从单纯追求血管通畅率发展为更加注重症状改善率和保肢率,因为后者才是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以往备受争议的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治疗选择方面,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表明,腔内治疗不仅在技术上可行,疗效也是令人满意的,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等近期效果十分明显。尽管其远期通畅率尚不如旁路手术,但保肢率两者并无明显差异。Met等荟萃分析了23组共1549例SFA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结果,12个月的保肢率为80~90%。因此,对大多数PAD患者,尤其是高龄、高危的CLl患者都应尽可能地先作腔内治疗的尝试,这是符合当今外科治疗微创化、腔内化之大势的。
  • 摘要:目的:总结382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PA)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和手术危险因素。rn 方法:1999年1月至2011年3月连续对382例PA患者行外科治疗,其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316例,一期根冶性手术131例,姑息性手术185例(其中40例目前完成二期根治)。185例接受了214例次姑息手术(单一姑息手术147例和复合、分步姑息手术38例);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66例,一期根治性手术11例,姑息性手术55例(其中2例目前完成二期根治)。55例接受了56例次姑息手术(单一姑息手45例和复合、分步姑息手术10例)。全组患者初次手术时Nakata指数107.6±58.1(21.8~367.8)mm2/m2,142例行一期根治手术前Nakata指数219.9±99.6(50.8~575.8)mm2/m2(全组患儿一般资料见表1)。根治性手术者右心室流出道以相应大小涤纶修补VSD,切除右心室流出道异常肌束,重建右心室流出道至肺动脉通路。右心室流出道扩大或重建材料包括同种带瓣血管或牛颈静脉管道/血管片、自体心包片及涤纶片。姑息手术方法包括体肺动脉分流(主动脉一肺动脉中心分流、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Melboume分流)、双向Glenn术、改良Brock术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双源供血的大主肺侧枝动脉(MAPCAs)予以结扎或介入栓堵,单源供血者需融合连接至固有肺动脉。rn 结论:PA患者尽早手术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可明显改善患儿紫绀缺氧症状和进一步促进肺血管发育,为二期根治和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有利条件;PA/VSD合并多个MAPCAs时整体病情相对复杂,正确选择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十分重要和需要不断探索:PA/IVS可根据右心室发育情况和Z值选择相应的术式。
  • 摘要: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穿透性溃疡、壁内血肿和主动脉瘤等,是一组高致死性、高致残性疾病谱。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腔内修复术(EVAR)。传统手术是开胸开腹行扩张段动脉切除人工置换术,由于其术式创伤大,并发症及死亡率高。近来临床上通过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EVAR)的开展,为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微创有效的治疗途径。而要保证腔内修复术的顺利完成和效果,合理围术期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 摘要:虽然动脉通道,如乳内动脉或桡动脉,由于其卓越的长期通畅性而被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但目前大隐静脉仍然有被广泛的作为旁路管道的趋势。因此,改善静脉移植物的通畅性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非常有益的。静脉移植物在移植后面临压力和搏动性动脉血流,从而增加管壁张力和剪切力。这些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生理压力导致移植物过度膨胀,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并涉及到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最后,静脉移植会产生包括内膜增生等血管重塑,这被认为是静脉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 摘要: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期状态,在世界范围内不仅是导致住院与死亡的常见原因,也是各个国家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与经济问题。并且,随着老龄化和冠心病发病率的逐渐增加,由于冠状动脉疾病所导致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大约占2/3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缺血性心脏病将成为全球导致发病率、死亡率增加最重要的原因。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得到了很大进展,从药物到器械的各种治疗策略层出不穷,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不断增加,这提示我们对心理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仍欠充分。
  • 摘要:肾动脉狭窄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开始于1976年,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因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性高血压和肾功能障碍(两组病症可并存,也可独立出现。)肾血管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人群的1%~2%,而10%~15%的晚期肾病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的病因欧美国家报道以动脉硬化为主,约占75%;我国既往报告以大动脉炎居多,但近年动脉硬化明显增多。发病率已近似欧美国家。其他病因还有肾动脉纤维肌结构发育了良等,比较少见。rn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肾动脉狭窄,不管是原位肾、移植肾还是血管搭桥肾的肾动脉狭窄,不管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测定是否异常,只要临床上表现有高血压或肾功能障碍。局部肾动脉管腔狭窄测量超过50%,或狭窄两端收缩压差超过10mmHg,都是肾动脉成形术的适应症。肾动脉成形治疗没有绝对禁忌症。
  • 摘要:涉及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弓上主动脉瘤或夹层,通过外科手术重建重要分支动脉血供,创造出足够长的锚定区,满足主动脉TEvAR手术的条件,方能够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这些病例可能包括很多不同的因素,如弓上分支转位、动脉瘤涉及颈动脉开口、左侧优势椎动脉等。rn 我科进行弓上分支转流手术共6例,约占总手术例数的3%,其中弓上分支转位2例,右侧优势椎动脉2例,夹层瘘口位于主动脉弓1例,左颈动脉起始部动脉瘤1例。手术均取得成功,围手术期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各转流血管通畅,无脑缺血和脑梗塞病例。rn 弓上分支重建的目标动脉主要有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转流的方式分为3类同侧转流,对侧转流和升主动脉转流。rn 同侧转流是指在左侧颈动脉向同侧锁骨下动脉的重建,在颈部的单一切口即可完成。转流的目的是重建锁骨下动脉血流,多用于必须恢复左侧椎动脉血流的病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一般供血动脉来自左颈动脉,距离较近,远期通畅率高,缺点是需要短暂阻断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暴露稍难。也可以作双侧锁骨下动脉转流,但是缺点是转流血管长,位于皮下可触及,远期通畅率低。
  •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至右侧心腔的诊断与治疗。rn 方法:2010年我院收治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至右侧心腔患者2例,术前均通过心脏B超和胸腹部强化CT明确诊断。2例患者均行股动脉,颈内静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前第四肋间切口开胸后,常温体外循环下联合相关科室行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至右侧心腔一期切除。rn 结果:2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至今良好。rn 结论:对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至右侧心腔病例,结合超声心动图及胸腹部强化CT检查可确诊。右径小切口一期手术切除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至右侧心腔可获得良好效果。rn 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至右侧心腔是一种罕见疾病,国内外文献报道多采用胸腹联合切口,分期手术治疗。我院去年收治延伸至右侧心腔的静脉内平滑肌瘤2例,应用右前第四肋间小切口,联合相关科室一期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摘要:背景:介入与传统手术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两种基本手段,但目前对于两种术式的长期疗效评估还缺乏有力的临床资料。rn 方法:我们从英国37所医院1999年至2004年的临床病例中,选取1252例大腹主动动脉瘤(直径≥5.5 cm)作为观察对象。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626例)接受介入手术或传统手术治疗。观察指标为截止2009年底前的死亡率、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率。本文采用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介入手术组30天术后死亡率是1.8%,传统手术组是4.3%(校正优势率0.39;95%可信区间O.18—0.87;P=0.02)。介入手术组早期动脉瘤相关死亡率较低,但到实验结束时,两组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已趋于一致。造成这样的趋势很重要的原因是血管内支架断裂(校正危险比0.92;95%可信区间0.57-1.49;P=0.73)。在实验结束时,两组的总死亡率已无显著差别(校正危险比1.03;95%可信区间0.86-1.23;P=0.72)。介入手术组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和二次手术率较高,并且8年后出现新的并发症而导致治疗总费用升高。
  • 摘要:临床资料如下:本组108例中男性76例(70.4%),女性32例(29.6%);年龄37岁-86岁(平均66.6岁)。本组108例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病程6个月-40年(平均15.46年)。合并糖尿病43例(39.8%),心脏病史26例(24.1%,其中冠心病23例,风心病2例,肺心病1例),陈旧脑梗5例(4.6%),慢性肾功能不全9例(8.3%)。rn 肾动脉受累情况本组病人术前均接受动脉造影检查。造影证实单侧肾动脉受累者65例(60.2%),其中2例为肾动脉分支严重狭窄,所有病人肾动脉狭窄均>70%。双侧肾动脉受累者43例(39.8%),其中一侧严重狭窄、另一侧闭塞11例(10.2%);一侧>70%严重狭窄、另一侧轻度狭窄22例(20.4%),双侧>70%严重狭窄10例(9.3%)。
  • 摘要:一些人死于特殊的疾病,让后人永远记住了它们。每年死于腹主动脉瘤(从A)的病人成百上千,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死让医疗工作者记住了两件事:1、腹主动脉瘤的包裹治疗技术,2、患有腹主动脉瘤的病人出现任何腹腰背痛的感觉都应怀疑有腹主动脉瘤的破裂。爱因斯坦死后的近十年内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出现了飞跃的进步和发展,尤以DeBarky,Hardy,Crawford更加优秀。同时由于1966年Szilagy肯定了Ester提出的腹主动脉瘤的预防性手术的理论,从而明显提高了疗效。再其后的三十年里,经过几代血管外科医生的努力,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达到了成熟而稳定的发展。rn 我国的规模化腹主动脉治疗出现在80年代后期,全国几家大医院相继完成了百例以上的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由于AAA病人年龄大,发现晚,伴发病多,因此手术早期死亡率达15%,后期降至2%-5%(选择性的手术治疗),而破裂性AA^死亡率仍高达60%以上。
  •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渐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率和诊断率逐年升高,其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动脉硬化性疾病在周围血管的表现,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统计,在6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12%,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在20%以上。此病近年呈明显的增长势头。因其本身造成的致残率,和全身系统性动脉硬化导致的死亡率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摘要:主髂动脉闭塞是最常见的动脉闭塞性疾病。病因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65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中约有10%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在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达20%。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基础治疗,以经典的外科旁路术为代表的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和新近发展的血管腔内治疗。随着外科手技的成熟和血管移植材料的不断改进使外科旁路术具有相对优越的长期通畅率,从而使其保持着血管重建的传统地位。但PAD患者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外科手术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因而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逐步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且在应用的数量上已有超越旁路术的趋势。主髂动脉闭塞远较单纯的髂动脉闭塞更难处理,在球囊血管成形和支架释放时常需应用对吻技术。
  •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动脉硬化闭塞症(PAD)的患者正在逐年增加.PAD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膜上不断扩大,导致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外周动脉管腔狭窄、阻塞,临床上表现为冷感、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缺血症状。血小板的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血小板活化后释放大量活化因子,如TXA2、ADP、5-HT等,这些活化因子会引起血小板的二次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的不完全闭塞甚至完全闭塞,加重患肢缺血。
  • 摘要: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动脉退行性病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一旦发生瘤体破裂,病死率可高达78%~94%。本文回顾自1998年至2009年183例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病人。对手术指征,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腹主动脉瘤伴随其他腹内疾病和炎性腹主动脉瘤的治疗进行探讨。
  • 摘要:自1991年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成功后,腔内治疗已逐步应用于腹主非分支区(N3区)、胸降主非分支区(N2区)及腹主分支区(V3区)的主动脉疾病中,也有报道腔内治疗成功应用于升主动脉非分支区(N1区)的主动脉疾病。但对于主动脉弓分支区(V2区)的主动脉疾病,由于其涉及重要的头相血供,因此仍然是腔内治疗的挑战。本文将根据本中心的治疗经验,对V2区病变的杂交治疗及腔内治疗作一介绍。rn 首先,为便于描述,可以根据主动脉弓疾病涉及分支的范围由远及近进一步分区(图1)。S区表示主动脉弓疾病影响到左锁骨下动脉,即腔内治疗主动脉弓疾病时将会影响到左锁骨下动脉的血供,但不影响到其他分支的血供。C区表示主动脉弓疾病影响到左颈总动脉,即腔内治疗时将会影响到左颈总动脉的血供,一般来讲,也同时会影响到左锁骨下动脉,但不影响到无名动脉。I区表示主动脉弓疾病影响到无名动脉,即腔内治疗时将会影响到无名动脉的血供,一般来讲,也同时会影响到左颈总及左锁骨下动脉。
  • 摘要:目前,随着对主动脉疾病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的技术在诊治该病中得到应用。杂交手术(hybrid procedure)、分叉支架型和开窗等血管技术正是这些新技术和方法中最前沿的方法,目前国际范围内的经验都较少,在解剖复杂的主动脉扩张性病例中应用的经验更不多见。杂交手术(hybridprocedure)是指结合传统血管旁路手术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它通过旁路手术创造出适合腔内修复术的近远端锚定区,从而为腔内修复创造条件。
  • 摘要:腘动脉瘤指胭动脉直径>20mm或其直径为近侧正常动脉直径的150%。为总结腘动脉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策略,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来收治的15例腘动脉瘤临床资料。
  • 摘要:内脏动脉分支主要指肾动脉、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范围。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主动脉疾病主要有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和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s,AAA)等疾病。经典的胸腹主动脉瘤,Crawford—Sail五型分型I型,病变从左锁骨下动脉始,延伸至腹主动脉上段,正好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上,没累及肾动脉。Ⅱ型,病变最广泛,从左锁骨下动脉始,延伸至腹主动脉分叉处。Ⅲ型,病变从降主动脉下部,约第六肋间隙处,延伸至腹主动脉分叉处。Ⅳ型,病变累及全部腹主动脉,从膈肌处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分叉处。V型,病变从第六肋间隙处的降主动脉,延伸至肾动脉水平以上的部位。以及部分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等病变,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病变累及内脏分支动脉,或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涉及这些内脏动脉分支的范围。
  • 摘要: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急腹症之一,早期诊断困难,虽然近年来在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和术后监护等方面不断提高,其死亡率仍近50%。1996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腹主动脉瘤90例,其中RAAA 20例,现回顾性分析这20例RAAA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 摘要:主动脉夹层(AD)腔内修复(TEVAR)的概念是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G)在血管内封闭内膜破口(tear),阻止高压高速的血流冲入假腔(false lumen),从而使假腔内血栓形成,管壁撕裂逐渐修复。自从1998年Dake首先报道采用腔内修复治疗B型AD以来,TEVAR术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10余年的治疗经验和随访结果证实TEVAR治疗B型AD技术可行、创伤极小、疗效确切。rn TEVAR术的成功进行需要在破口的近远端有一段足够长度的正常血管壁以保证SG与其有充分的贴敷,这样一段长度的血管壁定义为锚定区(landing zone,LZ),包括近端和远端Lz。近端LZ指的是破口和弓上分支动脉(主要是左侧锁骨下动脉,left subchvian artery,LSA)开口之间的距离,远端Lz指的是破口和内脏动脉(visceral artery)开口之间的距离,一般要求Lz的距离大于1.5 cm以保证有效的修复。AD破口可发生于主动脉的任何位置,由于缺乏充分的Lz,一部分的B型AD和绝大多数的A型AD不适合行TEVAR治疗。近年来在拓展LZ方面主要采用两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应用新型腔内修复器具;二是应用新的手术技术。
  • 摘要: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常以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早期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由于CVD的研究和治疗的费用和丧失工作的天数在西方国家有相当的社会经济影响。在其成年人中,25%~33%的静脉曲张为女性,10%~20%为男性。本文结合解读2008年CVD指南介绍CVD的药物治疗。
  • 摘要: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腔内器材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血管疾病可以用腔内技术来治疗。部分血管病变不能完全用腔内技术解决,但可以解决部分问题,结合较小的外科手术可以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杂交(hybrid)手术。目前杂交技术主要应用于累及弓部主要分支的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累及内脏分支的胸腹主动脉瘤及夹层、复杂腹主动脉瘤、复杂及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rn 1.1杂交手术在累及弓部分支的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中的应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患者的腔内治疗一般要求主动脉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要有1.5cm的锚定区,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及腔内器材的改进,上述条件已并非必需。如果TCD及造影等均提示左椎动脉为非优势供血动脉,则左锁骨下动脉可直接封盖。但左椎动脉为优势椎动脉且Willis环不完整的病人,封盖左锁骨下动脉则有脑干缺血和梗塞的风险,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不主张盲目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可先行左椎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然后行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如果夹层或动脉瘤已经累及左颈总动脉及无名动脉,也可以先进行上述动脉血管重建再行腔内治疗。多种方法可以重建弓上动脉,如颈一颈动脉旁路、颈一锁骨下动脉旁路、升主动脉一颈动脉旁路等,手术并不复杂,可以同期或二期行腔内治疗。
  • 摘要: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起病隐匿却可危及生命的动脉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外科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动脉瘤破裂和延长生命。经典的开放手术方法是进行动脉瘤切除和人工血管移植,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并发症发生率高、胃肠道恢复慢、住院时间长等缺点。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自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得以推广。rn EVAR手术是通过股动脉.应用特制的输送装置导入覆膜血管支架,将支架固定于正常段的腹主动脉壁,隔离高压动脉血流与腹主动脉瘤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EVAR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
  • 摘要:近年来,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孕产妇病例数明显增加。临床上除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肺血管阻塞性疾病和马凡综合征的孕妇,孕妇妊娠期间死亡一般较少见。然而,有心脏病的孕妇易合并其他并发症,如心衰、心律失常和脑卒中等,死亡风险仍不可忽视。这些患者多数需要施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围术期安全合理的麻醉管理对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孕产妇的病死率至关重要。本文就妊娠与先天性心脏病的相互影响及围术期麻醉管理进行探讨。
  • 摘要: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肺动脉高压危象导致的低心排是围术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传统的治疗策略重点在应用扩血管药降低肺血管阻力,但在一些重症病人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导致高排低阻状态,增加右室做功导致右心功能衰竭。近年人们对这一并发症提出了以降低右心做功维护右心功能为目标的新治疗理念。本文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脏手术合并重度肺高压的病人随机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理念,观察其临床预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n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理念对先心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疗效,为处于边缘状态肺动脉高压患者寻找一种提高生存率的方法。rn 方法:32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在心脏复苏后使用传统策略治疗,即应用扩血管药(硝酸甘油、凯时泵入)以降低肺血管阻力、通过容量治疗和正性肌力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泵入)以提高动脉血压。B组在心脏复苏后使用新的治疗理念,即通过血管收缩药(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维持体循环阻力和应用正性肌力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泵入)调节心排量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全部病人在低温CPB下行畸形矫治术。术后送入ICU继续原有治疗方案。rn 讨论:传统的治疗方案的侧重点在于想办法降低肺血管阻力,降低肺动脉的压力,但是如果一味的使用扩张肺动脉的药物,势必引起全身血管的扩张,导致高排低阻.右心做功增加,引起严重低血压和右心衰竭。心排量的增加也增加了肺血流,增加了肺血管的渗出,增加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出现,从而增加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可能。rn 本文把关注点放在维护适当的心排量和正常的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右心做功。在B组病人中,术中就开始持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B组病例在使用缩血管药物后,T2, T3, T4时间点,主动脉压力明显增高,体循环阻力逐渐升高至恢复正常,CI明显降低.此时右心做功也明显下降。rn 近年来,随着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西地那非、前列环素等药物应用于肺高压的病人,一些处于边缘状态的肺高压患者增加了手术治疗心脏畸形的机会,通过本组观察,我们认为在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处理上,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来维护适当的心排量和正常的外周血管阻力,要比传统应用扩血管药物效果更好,为临床处理这类病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摘要:我同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占孕产妇总数的0.5~4%,这些孕产妇的主要分娩或终止妊娠方式为剖宫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临床资料分析,剖宫产在心脏病孕产妇分娩方式中占70%以上,麻醉科、重症监护科、心脏科和产科医师的良好协作,对提高围产期安全性至关重要。
  • 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OPCABG)术前焦虑是影响围术期死亡、再次入院和围术期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发病率以及生活质量降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根据文献报道,大型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明显高于中小型手术。我们对OPCABG围手术期焦虑状态进行了前瞻性观察,本研究通过心脏手术患者术前焦虑问卷(ASCABG)和焦虑相关血清学指标动态变化联合评估OPCABG患者术前焦虑水平。
  • 摘要:1.0术前评估rn 术前需仔细询问出血史和用药史,明确服用的抗凝药物的种类、剂量、时间间隔及停药时间,个体化的选择手术和神经阻滞时机。取得患者对这些并发症和风险的知情同意。rn 2.0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麻醉管理对计划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避免在不可压迫血管部位进行穿刺后10天内使用溶栓药。对应用纤溶或溶栓药物的患者,禁止施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但停用这些药物多长时间才能行椎管内穿刺尚无资料依据。若对正在或近期接受溶栓和抗栓治疗的患者已施行了椎管内麻醉,建议一段时间内行持续神经功能监测,每次行神经功能监测的间隔不超过2小时。如果同时还硬膜外置管并持续给药,建议输注对感觉和运动影响小的药物,以利于判断神经功能。对于拔除硬膜外导管的时机,目前尚无确切建议。
  • 摘要:经历心脏手术的患者发生低血容量者常见,常常需要维持理想的容量状态来保证组织和重要脏器的灌注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需要结合特殊的心血管用药来防止或逆转由于容量不足导致的低灌注所继发的器官功能障碍。本文阐述心脏手术的容量需求、心脏功能的目标性监测及血管活性药物的辅助。
  • 摘要:近年来尽管大血管外科手术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但是脑损伤仍然是心脏外科特别是大血管外科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性作用。本文通过观察深低温停循环大血管手术患者同术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自由基代谢水平的变化,旨在研究深低温停循环大血管手术中应用依达拉奉对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 摘要:药物洗脱支架(DES)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显著减少了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然而DES所造成的极晚期血栓(12个月以上形成的血栓)却给患者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极晚期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能与早期或晚期血栓不完全相同,因此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处理策略可能也有所不同。
  • 摘要:随着现代诊断技术如CT血管成像精确度不断提高,主动脉疾病的确诊率提高,手术治疗逐渐普及。由于主动脉疾病自身的特点,一些患者术前常合并胸廓畸形如马凡综合症,腹主动脉瘤患者常合并阻塞性肺部疾病;另外急诊手术和多次手术的患者较多,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性期反应,夹层撕裂导致的脏器灌注不足和深低温停循环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诱发的炎性反应,术中肺组织的机械损伤和输血较多均可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和低氧血症的发生。我们的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2.7%,仅次于神经系统并发症。术中及术后24h输注浓缩红细胞>10u和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60min是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医院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性肺炎为主(63.2%),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占所有革兰阴性杆菌的51%,医院死亡率较高。rn 所以肺部并发症是主动脉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积极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帮助患者尽早拔除气管插管,缩短ICU时间,对于降低医院感染和医院死亡非常必要。
  •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围生期安全性措施,为临床处理提供参考。rn 方法:回顾分析22例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rn 结果:孕龄15~38周,其中孕晚期12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间隔缺损(VSD)1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VSD并PDA 3例;肺动脉收缩压/动脉收缩压>1.0患者4例,0.91~1.0患者12例;产前心力衰竭、严重低氧血症患者19例;产前死亡1例,自然流产2例,剖宫产19例(硬膜外麻醉18例);死亡4例(病死率18.2%)。rn 结论: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病情凶险,多学科协作、产前系统的病情评估和准备、维护围生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控制肺动脉高压、及时处理各种增加右向左分流的因素是降低此类患者围生期病死率的关键环节。
  • 摘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的教学查房对了解培训效果、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糖尿病全科教学全科教学查房中尝试应用以患者为导向的全科循证方法,训练全科医师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能够胜任社区实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全科医师。rn 与既往的教学查房相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强化了学员全科医疗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了学员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了学员对全科医学和对今后从事职业的热爱。这种初步的尝试可以推广至社区全科基地教学查房。
  •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妊娠结局与处理。rn 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例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7例晚期妊娠,1例患者定期产检,其余6例均未定期孕检,患者均因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入院,均剖宫产终止妊娠,足月新生儿2人,早产儿5例,最低体重1100g,转入专科医院治疗,其中1例患者入院时确诊死胎,患者子瘸前期HELLP综合征,多脏衰,心衰、呼衰、肾衰等,入院第二天患者死亡。rn 结论: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母儿的结局不良,不宜妊娠,一旦妊娠应尽早行人流术终止妊娠。如果患者坚决要求继续妊娠,应加强产前保健尽早住院监护,加强多科室合作,全面、正确、有效的处理有助于使患者平稳渡过围生期,改善母儿的预后。
  • 摘要: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约是0.4%~0.8%,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CHD的手术及介入技术的进步,术前的准确定性和定量诊断越来越重要。先天性心脏病影像学诊断的方法很多,包括超声心动图、X线平片、心血管造影等传统影像诊断技术和磁共振、CT等新兴影像诊断技术。它们各有其特点,这其中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对复杂心脏大血管病变进行全面、准确、立体、直观的观察和分析,对于疾病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手术风险评估以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该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但CT检查的电离辐射问题,特别是对于儿童的损害不容低估。本文就MDCT低剂量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摘要: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根据其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以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贯穿于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学习、临床实践、课题研究各阶段之中;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落脚点,基本临床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是培养的重要环节。
  • 摘要: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先心病所致PAH的病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存在先天性体-肺循环分流性疾病所致,因此治疗原发病,尽早手术矫治畸形是彻底根治PAH的重要手段。但是PAH可发生于先心病演变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加强对先心病相关PAH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于及时终止PAH的进行性加重,改善先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n PAH定义为:在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平均肺动脉压力>25mmHg,或运动时平均肺动脉压力>30mmHg;此外,尚需包括PcwP<15mmHg。肺循环高压共分为5大类,21亚类;其中先天性体-肺循环分流型PAH归属于相关因素所致的PAH。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arterial disease,PAD)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PAD多为腹主动脉分叉以下动脉受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病程进展十分隐匿,大部分患者可长时间缺乏典型临床症状,但同冠心病一样具有较高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脑血管事件及心脏性死亡的风险。由于患者原发病因无法完全消除,在接受血管旁路移植术或支架植入术后会出现血管闭塞或支架内再狭窄。以往研究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PA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预防术后再狭窄上发挥重要作用,现公认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作为基础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最佳的给药方式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就PAD及其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126例因胸闷、胸痛拟诊为“CHD”而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术前外周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检测,与临床诊断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照,探讨Fg与CHD之问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诊断和预测CHD的危险程度提供有价值的检验指标。rn 材料和方法: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期间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6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48例。年龄36~82岁,平均(60.3±10.3)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1.8±9.1)岁;不稳定心绞痛(UAP)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1.5±10.8)岁;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0.0±10.6)岁;对照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8.6±10.5)岁。单支血管病变(SVL)组46例,男性3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9.4±9.1)岁;多支血管病变(MVL)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2.9±11.0)岁。
  • 摘要: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显著降低了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风险,但同时,其可能增加极晚期支架血栓的安全性问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目前的证据显示,不同的药物洗脱支架之间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存在差异,不同的支架设计可带来不同的临床疗效。如何通过对支架平台、抗增殖药物以及多聚物涂层技术的不断改进,发展出更加优异和安全的药物洗脱支架系统,是未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 摘要:研究背景以及目的: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问世以及介入技术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更多的应用于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性病变(CTO)的血管重建治疗中。但是目前,对于CTO病变合并有多支冠脉疾病的患者,DES治疗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仍不十分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比两种血管重建方法:DES植入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对于CTO合并多支病变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rn 研究方法:rn 病人来源:病人来源于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的冠脉搭桥及冠脉介入注册资料。凡是造影显示冠脉血管闭塞并且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且进行冠脉搭桥或者冠脉介入的患者纳入研究。
  • 摘要: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导致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引起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压升高引起左室重构是发生心脏事件的一种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新近认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炎症,在心脏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未阐明。传统观念认为,细胞质受体胱天蛋白酶相关的募集域9(CARD9)在先天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证实其与肠炎,结核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炎性疾病关系密切。但CARD9在高血压心脏炎症和纤维化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高血压小鼠为研究模型,以腹腔巨噬细胞为靶细胞,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分别在组织、细胞、分子水平探讨CARD9在高血压心脏炎症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预防或逆转高血压左室重构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为指导临床治疗与新药开发提出有力证据。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急性期入院后血糖波动的特征,入院后血糖波动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和心功能的关系,以及对患者1年临床预后的影响。rn 方法:选择124例老年ACS患者,记录其基线时资料、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尿微量白蛋白和B型钠尿肽(B—typeNatriuretic Peptide,BNP)等指标。用GtLACE评分评价ACS患者危险度、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并记录监测参数、随访一年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分两部分进行。(1)按照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水平分别以三分位法分为三组,组间比较不同血糖波动水平的老年ACS患者临床情况、GRACE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有无糖尿病史患者不同血糖波动水平的GRACE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按照有无MACE分为MACE组和无MACE(N—MACE)组,比较组间各动态血糖监测参数和其他指标的差异,以及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各参数与MACE发生的关系。(2)比较有无糖尿病史患者间临床资料、各生化指标以及CGMS各参数的差异,以及不同MAGE、MODD和PPGE水平的老年ACS患者hs—CRP及心功能情况。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s—CRP、ESR、尿微量白蛋白以及EF值与血糖波动指标的相关性。rn 结论:(1)无论有无糖尿病史,老年ACS患者入院后的血糖波动幅度与患者的临床危险度密切相关,而且其日内和日间的血糖波动还可能是影响老年ACS患者一年心血管不良事件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2)血糖变异性与机体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关系密切,日内血糖变异性还可能独立于平均血搪水平对机体微血管损害产生不良作用。日间的血糖变异性还可能与心脏收缩功能受损有关。
  • 摘要:高血压病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导致心脏重塑的病理特点是心肌细胞肥大及心脏间质纤维化,而心肌纤维化是心脏功能衰竭(HF)的主要原因。rn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激活,尤其是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增高,是高血压导致心脏纤维化的最为主要原因。活化的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外基质(ECM)促进胶原沉积及纤维化损伤。近来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在组织纤维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作用于炎症细胞活化招募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脂联素(APN)具有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在高血压、糖耐量异常及血脂紊乱状态下循环中的脂联素浓度明显下调。自噬过程可维持细胞营养状态,而自噬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病理状态。本研究采用肼苯哒嗪进行血压调节,以脂联素基因缺陷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于血管紧张Ⅱ如何触发心脏炎症反应的早期过程,以炎症细胞活化及炎症机制作为核心环节,探讨高血压导致心脏纤维化的发病机理,寻找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靶点。
  • 摘要:既往研究显示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 protein,hsCRP)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美国心脏协会”联合推荐为当前临床评估炎症反应的最佳标志物。hsCRP预测心血管病事件的价值在许多研究中已经报道。但对于血清hscRP和心血管病发生前的亚临床病变及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的研究尚且不足,且结果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分别入选自然人群和冠心病患者,探讨血清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亚临床病变及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 摘要:目的:结合传统的炎症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探讨炎症趋化因子CXCL16(CXCligand 16)同斑块形态的关系,并探讨CXCL16同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远期预后的关系。rn 方法:rn 第一部分:CXCL16同易损斑块的关系rn 选取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因心绞痛或不典型胸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就诊并行冠脉造影及IVUS检查的患者。按照IVUS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分析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比较易损斑块患者和稳定斑块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别。所有患者在行IVUS检查前取血,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测量血浆中CXCL16含量,采用Elisa技术检测血浆中hs-CRP浓度。分析CXCL16同斑块的影像学结果的关系以及CXCL16同易损斑块的关系。rn 第二部分:CXCL16同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预后的关系rn 选取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在北京11家综合性医院就诊并且冠脉造影发现主要冠状动脉分支狭窄在20%-70%患者,采用蛋白芯片法测量血浆中CXCL16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液hs-CRP浓度。所有患者均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并进行随访。一级终点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以及因心绞痛再次住院的联合终点,二级终点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分析CXCL16基线资料的关系以及同QCA结果的关系,分析发生终点事件和未发生终点事件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分析CXCL16同终点事件的关系。rn 结论:1、 CXCL16同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同IVUS下的斑块形态相关,并且是斑块体积和易损斑块的独立预测因素。2、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长期预后较好,但仍有约11%的患者发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和心绞痛复发等不良事件。3、CXCL16可以作为临界病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这可能是CXCL16通过影响斑块稳定性和斑块进展实现的。
  • 摘要: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常见的心肺血管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rn 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不一,APE患者的病情评估及恰当的治疗方案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来自早期研究及近期许多报道指出右心功能不全(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don,RVD)是决定APE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识别RVD是APE患者病情评估非常关键的一步。除临床评估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超声心动图或胸部CT测量右心室内径和功能外,目前关注心肌标记物对APE患者RVD的评估。许多研究证明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在APE患者中阴性预测值高,若其浓度未在APE患者中升高,则可排除其出现不良预后的可能。但cTn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APE患者症状出现6—12h后升高,因此需多次测量患者前24h cTn的浓度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危险评估。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peptide,BNP)是心功能不全导致神经激素活化的敏感指示物,它也可用于排除APE患者是否处于不良预后的危险[8]。rn 然而,与cTn相比,它的特异性低,影响因素多。目前缺乏统一的预后截值。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是一种小分子量的心肌特异性胞浆蛋白。近期多个研究均证实H—FABP对诊断心肌损伤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早期诊断心肌损伤的较好生物标记物,对APE患者早期病情评估有用,并在预测30d APE患者相关死亡上优于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 摘要:本研究分为三部分:rn 第一部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前的肾功能评价rn 目的:肾实质损害是先大性心脏病的潜在并发症。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长青紫型先心病患者的肾小球病变。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婴幼儿先心病的早期肾损伤和肾功能改变。rn 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的年龄≤3岁的5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20例正常婴幼儿。根据四肢平均经皮血氧饱和度分为四组:非青紫组(SaO2~92%,24例)、轻度青紫组(SaO2>75%。<92%。20例)、重度青紫组(SaO2~75%,14例)、正常对照组(20例)。根据Schwartz、Shull和Counahan—Barratt等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肾损伤标志物的正常值范围定义为正常对照组均数±2标准差。对比分析各组患儿的eGFR以及尿肾损伤标志物微量白蛋白(MA,mg/g)、NAG酶(U/g)与α1-微球蛋白(α1-MG,mg/g)的水平。rn 结论:本研究中重度青紫组及非青紫组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并低于轻度青紫组。非青紫和青紫先心病在婴幼儿期均有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肾小管损伤以重度青紫患儿为著,而肾小球的损伤程度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提示非青紫型先心病的肾小管损伤可能与左心功能的降低有关。rn 第二部分:年龄、RACHS-1、体外循环持续时间对先心外科术后肾损伤的影晌rn 目的:探讨年龄、先心外科危险分层(Risk Adjusted Classification of Congenital Heart Surgery, RACHS-1)和体外循环(CPB)持续时间与婴幼儿先心病术后肾损伤的相关性。rn 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的年龄≤3岁的5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所有患儿均行体外循环手术。1.根据CPB时间分为3组:CPB<90min, 15例;90-149min, 25例;≥150min, 18例。2.根据RACHS-1分为3组:2级,26例;3级,22例;4级,10例。3.根据年龄分为2组:低龄组,年龄≤6月,27例;大龄组,年龄>6个月,31例。在术前与CPB开始后4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留取尿液,测定5种尿生物学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白介素-18 (IL-18 )、尿MA、NAG酶与α1-MG的水平。急性肾损伤(AKI)定义为术后48小时内血清肌酐较基础值升高≥50%或绝对值升高≥0.3mg/dl(26.4umol/l)或持续少尿(每小时尿量<0.5ml/kg)超过6小时。比较各组术后发生AKI的比例和肾损伤标志物的水平。rn 结论:手术前后尿肾损伤标志物的变化高度提示先天性心脏病CPB术后可同时出现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年龄、RACHS-1分级和CPB持续时间均为先心病外科术后肾损伤程度的影响因素。rn 第三部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测研究rn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临床因素和各种生物学标志物对CPB术后AKI的早期预测价值。rn 方法:研究对象同第二部分。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2组:AKl组(29例)和非AKI组(29例)。分析比较5种尿生物学标志物NGAL, IL-18, MA, NAG酶、α1-MG及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对术后AKI的预测价值。rn 结论:较高的RACHS-1等级、较长的CPB时间和ACT是先心术后发生AKI和ARF的危险因素。CPB术后早期生物学标志物对先心外科术后AKI有预测价值,其中尿生物学标志物预测价值高于血清Cysratin C,尿生物学标志物NGAL, IL-18,MA和α1-MG有较强的预测价值。
  • 摘要:传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要在X线引导下操作导管完成。近年,随着三维导航技术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对X线的依赖已大大减少,本文探讨在Ensitc NavX三维导航标测系统引导下实施完全无x线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 摘要:在世界范同内,HF和AF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两种主要心血管疾病。令人关注的是,AF与HF常合并存在而且相互影响。许多引起HF的疾病过程同样是AF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样,在HF患者中常见的超声表现如左房扩大、左室壁肥厚等也是AF发生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当患者合并上述两种疾病时,将对预后产生显著影响。Framingham研究指出,HF合并AF女性患者死亡危险增加2.7倍,男性患者增加1.6倍。Middlekauff报告,在390名重度HF患者中,合并AF患者的所有原因死亡率和猝死率比窦性心律患者分别升高48%和31%。
  •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fion,AMI)后的左室重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室大小、形态和功能均发生改变。重构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高血压或瓣膜性心脏病等疾病引起的心脏的适应性过程。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均发生重构,梗死面积达20%一40%时,易于发生重构。尽管再灌注治疗明显改善了早期的存活率,但其后发生的左室重构破坏了心肌纤维的正常收缩构型,对心功能仍有明显的影响。梗死区无运动节段、运动障碍节段及非梗死区肥厚节段均参与心室重构,心室重构使心室扩张,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密切相关,造成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和发病率持续升高。因此,防止和改善心室重构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 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crterial obliterans of lowerextremity.AOLE)是造成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根据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动脉粥样硬化已超过艾滋病和肿瘤而成为全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自然病程很长,从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到临床症状出现,要经历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并且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常呈多发性、节段性,目前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患者容易接受,本文根据笔者的操作经验,总结几点腔内治疗技术,供大家参考。
  • 摘要: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由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以及骨关节和软组织病变所造成的足部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是晚期糖尿病病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糖尿病足发病率迅速上升。我科自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期间共收治115例糖尿病足,以保肢为目标,采用综合外科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主要是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LEAD)及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引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下肢动脉粥样物质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动脉管腔的狭窄、闭塞性病变。LEAD是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arterial disease,PAD)中最常见的类型。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Ft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破坏。糖尿病外围血管病变是引发糖尿病足的基础病因之一,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溃疡、坏疽和截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常集结发病;2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往往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是构成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主要组成部分。
  • 摘要:腹主动脉瘤是发生在腹主动脉的瘤样扩张性病变,通常以瘤体直径大于正常腹主动脉直径的50%即可诊断为腹主动脉瘤。如果不及时治疗,腹主动脉瘤最终因破裂而导致患者死亡。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其总体死亡发生率高达40%~90%。rn 腹主动脉瘤大多数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通常腹部彩超,CT和MRI即可明确诊断。腹主动脉瘤随着瘤体逐渐增大会最终破裂而危及生命,因此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瘤体破裂。rn 目前治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经典的经开腹进行的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该手术仍是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认为不能绝对以瘤体直径大小作为手术指征,而应强调治疗个体化,尊重患者意愿。对于年轻、低危、预期寿命较长患者,可选择早期手术。传统外科开腹手术方法已十分规范,且安全有效,但总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仍可高达3%~5%。第二种治疗方法是九十年代后新发展的经股动脉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方法相比,经股动脉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特点是创伤小,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降低了病人心、肺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尤其对于一些有严重伴发病、预期不能耐受传统的开腹手术或手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高危病例提供了治疗的机遇,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2%~1.8%,腔内修复术后需要定期随访。
  • 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临床多发性疾病,约有65%的患者为多平面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髂股联合性病变为临床常见的类型,大多数患者行髂动脉重建能明显改善症状,但1/,以上的病人需要同时处理腹股沟上下的病变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联合旁路手术具有很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髂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结合股腘旁路也仅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手术的创伤。髂股动脉两部位病变同时行腔内治疗目前尚未见专门的文献报道,本文对髂股联合性病变应用对侧入路行腔内治疗的技术和疗效进行初步探讨。
  • 摘要:临床基本资料:本组病例共63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8例。年龄63岁~87岁,平均75岁。本组共包括四种解剖结构复杂的肾下腹主动脉瘤病例,1)近侧瘤颈重度扭曲或瘤颈短。2)双侧髂动脉均重度扭曲。3)远侧瘤颈或腹主动脉上下两个瘤体之间腹主动脉直径过小。4)髂动脉全程细小。第一类近侧瘤颈扭曲角度70~90度者共33例,其中瘤颈长度5~10mm者5例(1例已发生瘤体破裂但已包裹,1例仅为单侧右肾且合并有附肾动脉),瘤颈长度10~20mm者15例,瘤颈长度长于20mm者13例。第二类双侧髂动脉均极其扭曲者21例(一侧髂动脉极度者扭曲者不计为解剖结构复杂,因只要严重扭曲侧髂动脉在超硬导丝纠正后从该侧进入支架主体,随后的其余操作并不困难),其中16例动脉瘤的瘤体起码一侧已累及至髂外动脉段,其中包括5例已累及双侧髂外动脉段。第三类双侧髂动脉全程细小直径均小于6mm者2例。第四类腹主动脉远侧瘤颈直径或腹主动脉上下两个瘤体之间腹主动脉直径小于15mm者7例(其中4例以上直径仅1mm者3例)。
  •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典型的临床疾病,发病可累及各年龄段、各种族及社会阶层,每年十万人中约有56~122人发病,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Menon等报道,在美国,每年由DVT导致死亡的患者数为5万~20万例;在英国,DVT是是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心肌梗死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由其引起肺栓塞(pulmonarv embolism,PE)而致死的患者占住院总死亡病例的10%。DVT造成高发生率的静脉高压及DVT后遗症(dle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命质量。rn 常规的DVT治疗包括发病初始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随后为持续长期的抗维生素(Vit)K治疗,如苄丙酮香豆素钠。该治疗可有效地减少血栓的蔓延及复发,从而降低PE及死亡的发生率。然而,抗凝药物对于减小血栓范围及缩短病程的效果微小,对股白肿(phlegmasiaceruleandolem,PCD)无效。由于抗凝药物不能溶解血栓,故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
  • 摘要:经过几代外科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外科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断肢(趾)再植和食管癌小肝癌防治上我国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一批学术论文也已经发表在Nature,Science,Lancet,JAMA,NEJM等顶尖学术期刊上。但是我们也需看到我国外科研究总体水平较欧美强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原因,查找差距,争取在外科研究的量和质上更上一层楼。
  • 摘要: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血管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有发生破裂的倾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80%~90%。MA常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如高龄、吸烟史、冠状动脉疾病、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高龄、高危的AKA病人,无法行传统手术,或传统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高。rn 自1991年Parodi等首次应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AAA和1994年Dake等率先报导以微创腔内修复术治疗1例胸降主动脉瘤获得成功以来,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治疗进入了全新的微创时代。2005年~2009年,我科应用EVAR治疗AAA 22例,手术死亡率为0%,现总结EVAR围手术期处理经验。
  • 摘要: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开放手术经历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腹主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而腔内修复在过去16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我院自2002年1月~2007年7月对223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了开放手术及腔内修复,对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摘要: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隔绝术已成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在腔内技术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时,有时为达到完全隔绝目标病变的目的,可能会面对必需封堵弓部分支动脉的困境,此时往往放弃腔内手段,改用开放性手术或杂交手术治疗。本文针对临床上的这种困境,介绍一种单纯利用腔内手段,在隔绝病变同时成功保护弓部分支动脉的技术,即“烟囱”技术。笔者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间,采用该技术治疗第一破口位于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8例,报告如下。
  • 摘要:自1991年Parodi首次成功实施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rn Repair,EVAR)以来,EVAR在近20年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快速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其微创性和较低的同手术期并发症率,但是其中远期的一些并发症如支架移植物的远端移位(可导致近端I型内漏甚至整个支架移植物缩至瘤腔内,使得治疗失败),仍然难以彻底解决。随着EVAR手术的推广和拓展,相应的支架移植物系统也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和变革。为防止远端移位,以延长近端铆钉区为主要措施的跨肾动脉的裸支架固定是最常采用的方式,且很多产品裸支架上和/或近端覆膜支架部分加倒钩以增加周向固定力和摩擦力,尽管如此,支架远端移位的并发症尚无法根除。道理很明显,支架移植物主要是依靠其周向固定力和摩擦力铆钉在近断瘤颈,但随着心动周期而搏动的高速高压的血流在不间断的施给支架移植物以向远端移位的作用力,加上人站立时的地心引力作用,都是导致支架移植物远端移位的原因。
  • 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rn 方法:1998年10月~2010年1月,对2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治疗。其中男140例,女75例;年龄51~88岁,平均66岁。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127例,31例有脑梗死病史。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检查和/或CT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均>80%,同时伴对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45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96例,其中2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合并外周血管病变42例并同期处理。rn 结果:术后15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4~72个月。其中148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2例术后1周内出现脑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死亡。术中1例舌下神经损伤,4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未特殊治疗。术后7~24个月内发现25例手术部位再狭窄,狭窄程度均<25%且患者无TIA症状。1例随访3年时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其余患者均病情稳定。rn 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 摘要:16世纪Vesalius首先描述了AAA;1684年Moore将导丝置入AAA瘤体内,试图诱发血栓形成来治疗AAA;1923年Matas对AAA患者采用了主动脉结扎术(185);1948年Rea将塑料薄膜(cellophane)包裹AAA瘤颈和瘤体前壁,希望产生纤维化反应来限制动脉瘤扩张;1951年Dubost首先成功地施行了AAA切除血管移植术;1966年Creech和DeBakey等报道.动脉瘤内缝扎腰动脉和其它分支开口、腔内人工血管移植术,该手术方法已成为目前标准的经典AAA手术方式;1991年Parodi首先报道,应用血管腔内支架人工血管行腹主动脉瘤腔内手术获成功,虽然仅十余年时间,却得到广泛开展,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1998年Kline等报道了,采用腹腔镜技术辅助AAA手术20例;此后,又有学者成功地进行了全腹腔镜下AAA手术。可以说,AAA手术技术的发展过程,反映了现代血管外科手术技术快速发展的历程。
  • 摘要:主髂动脉闭塞足指腹主动脉和髂动脉同时存在严重狭窄和/或闭塞的血管病变,是血管外科常见而严重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rn 1.急性主髂动脉闭塞。急性主髂动脉闭塞主要见于急性主动脉骑跨栓和特发性动脉血栓形成。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可突发双下肢严重缺血、甚至截瘫,病死率很高,可高达30%~50%。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的再灌注损伤、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严重而迅速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也称之为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yonephropathic Metabolic Syndrome,MNMS)。特发性血栓形成常常合并有免疫或血液系统疾病(如白塞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病人多为年老体弱或有严重的血液高凝状态。
  • 摘要: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型布加氏综合征的治疗目前多采用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至右心房的人工血管搭桥术,术后易发生搭桥的血管阻塞、肝昏迷等问题,所以成为该病治疗方面的疑难类型。作者自2003年6月-2010年5月,采用经颈静脉入路行肝静脉球扩、内置支架的方法来解决患者的门静脉高压问题,已成功治疗33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临床问题,部分病例晚期可能出现下肢严重缺血(Critical limbsischemia,CLl),此类病人治疗困难、致残率高,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行动脉内膜剥脱术和动脉旁路移植术,如手术指征掌握较好,可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但有一定手术创伤。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方兴未艾,并逐渐成为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流治疗手段。rn 应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与血管支架置入是动脉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基本方法,但早期仅限于短段狭窄闭塞性病变。1989年,英国医生Bolia首次介绍了动脉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即长段动脉闭塞或动脉严重钙化无法从动脉真腔完成腔内手术时,使用带导丝的导管,于动脉闭塞部位近端动脉腔处进入内膜下,制造动脉夹层,并逐渐推进至动脉闭塞远端,再进入动脉真腔,将动脉夹层形成新的“动脉管腔”,经导丝导入球囊导管行PTA治疗。以大这一新的血流通道,依张后动脉造影情况决定是否置入学管支架。
  • 摘要:尽管主动脉弓病变仍被认为是腔内修复技术的“禁忌症”,但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不想挑战主动脉弓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如果认为可以肆意挑战主动脉弓的医生也一定不会是好医生。由于主动脉弓的特殊解剖使该部位的腔内技术存在巨大挑战。与此相关的并发症与死亡率陡然升高。如何提高效果、规避风险成为每一位手术者思考的问题。挑战主动脉弓应有正确的思路。
  • 摘要:腹主动脉局限性膨大,最大直径超过预计正常腹主动脉直径50%以上称为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多位于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仅5%累及肾动脉以上,但25%累及髂动脉或合并髂动脉瘤。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动脉硬化等高危因素的出现,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2-6倍。据报道在美国每年约有15000人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虽然腹主动脉瘤的诊治已引起血管外科医师的关注,但何时采取手术,选择腔内治疗或开腹手术仍然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查询文献,结合多年来我们的经验,对肾下腹主动脉的治疗策略谈一点粗略的认识和观点。
  • 摘要:腹主动脉瘤的成功治疗是基于将瘤体与循环隔绝,从而避免破裂。EVAK于1991年被引入,与开放手术相比,它有明显的优势,包括采取局部麻醉、出血量减少、疼痛减轻、重症监护及住院时间缩短。来自英国的前瞻性EVAK临床试验的证据显示,被随机分配到EVAR组的患者与开放手术修复的相比,30天死亡率降低(1.7%比4.7%),4年后两组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但EVAK组并发症发生率(41%比9%)及再次介入率(20%比6%)显著增高。尽管EVAR的并发症不如开放手术修复的凶险,前者允许进一步观察。
  • 摘要:PAD患者是周围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常因心血管事件而死亡,PAD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其心梗发生率高4倍,卒中发生率高3倍。75%的PAD患者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动脉硬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措施,最基本的抗血小板治疗是阿司匹林,能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事件。
  • 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小切口心血管外科手术体外循环(CPB)的经验。rn 方法:本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共行小切口心外科手术65例,男/女=35/30,年龄22~73岁(49.5±12.3),体重36kg~80kg(65.5±9.6),胸骨下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AVR)49例(包括同期子宫全切术1例、合并心内赘生物摘除1例),右侧小切口左房粘液瘤摘除术9例。右侧小切口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MVR)5例,右侧小切口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右侧小切口右房探查术(同期普外科下腔静脉至右房肿物摘除术)1例,全部采用浅低温CPB,股动静脉插管41例,升主动脉及细口径腔静脉插管23例,右颈内静脉插管用作上腔静脉引流8例,1例右房探查术只做股动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CPB中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cuLirn-assistedvenous drainage,VAVD)55例,2例常温不予心肌阻断,其余全部采用含血停跳液心肌保护,开放前2分钟温血灌注。rn 结论::股动静脉插管或经胸细口径动静脉插管CPB适于小切口心血管外科手术,VAVD技术保证了小切口细口径动静脉插管下CPB静脉引流通畅,右颈内静脉插管代替CPB上腔静脉插管引流安全可行,股动脉插管风险不容忽视。
  • 摘要:目的:探讨获得性鲁登巴赫综合征的手术时机及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获得性鲁登巴赫综合征16例,随机对照同期二尖瓣置换术病例32例,对比治疗效果。rn 结果:获得性鲁登巴赫综合征组死亡2例(12.5%),二尖瓣替换组病例死亡1例(3.13%),获得性鲁登巴赫综合征组手术风险及难度明显高于二尖瓣替换组。rn 结论:应该尽量减少瓣膜经皮球囊扩张术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应尽早手术,不可拖延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 摘要:二尖瓣瓣下结构保留对瓣膜置换的心室功能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前瓣叶腱索保留较单纯后叶保留更有价值。对二尖瓣关闭不全已有多种保留方法,而对二尖瓣狭窄因瓣下腱索短缩融合,瓣叶增厚粘连,瓣下结构保留易致瓣膜功能障碍,现多数仍以保留后瓣为主。2008.9~2011.4作者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前叶保留,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 摘要:一、第一次入院rn 1.病情资料:rn 男性,53岁。因间断胸痛1年,持续不缓解3小时入院。既往:高血压史,否认糖尿病及冠心病史;吸烟,少量饮酒。rn ECG:窦律,V1~v6 ST段抬高0.2~0.5mV。诊断: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Ⅱ级,高血压。rn 2.入院后处理:rn 急诊冠脉造影显示:LAD近段闭塞。球囊扩张后再通,近中段长病变,置入药物支架2枚。术后患者胸痛缓解。术后给予依诺肝索抗凝及阿斯匹林、波立维抗血小板治疗,术后第4天转出监护室,术后第10天停用依诺肝素后出院。rn 3.出院后情况:rn 出院后波立维75rag Qd,1年后停用。此后继续服用阿斯匹林100mg Qd。复查血常规正常,血脂达标。出院后病情一直平稳,直至16个月后第二次入院。
  • 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移植术围术期血浆血管加压素(AVP)变化及对血液动力学和转归的影响。rn 方法:随机选择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移植术患者5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1)、切皮前(T2)、切皮后10分钟(T3)、切皮后30分钟(T4)、给鱼精蛋白后10分钟(T5)、手术结束时(T6)、术后24小时(T7)测定血浆AVP浓度,并记录相应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数据。根据术中是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分为两组,未使用组(n=36)和使用组组(n=14)。rn 结果:非体外循环冠脉移植术围术期血浆AVP浓度呈现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与未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组相比,使用组患者术中高排低阻的发生率较高(P<0.01),术中平均动脉压较低(P<0.01),术后带管时间(P<0.01)、ICU停留时间(P<0.05)较长,术后使用血管收缩药的比例较高(P<0.01)。rn 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移植术围术期血浆AVP浓度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变化,使用去甲肾上腺组患者的内源性AVP浓度较低,术中血液动力学及术后转归较差。
  • 摘要: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监测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依据,客观而准确的判断排斥反应的细胞和体液的分型可优化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避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分级标准自1990年制定,并经10余年应用后于2004修订完善。本文通过观察采用国际心肺移植协会修订后的心脏排斥反应标准对临床心脏移植患者的活检病理标本的分级,探讨国际心肺移植协会修订后的分类方法。比较1990年和2004年用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制定的分级标准,发现细胞排斥的分级标准有明确详细的镜下表现;免疫染色在判断补体C4d和C3d参与诊断体液排斥中所起的重要调节作用已得到证实,并且讨论了同种异体移植的心内膜心肌活检组织诊断中的难点、注意事项及人工假象,以及心脏移植血管病变的病理学特征。
  • 摘要:目的:分析主动脉瓣乳头状弹性纤维瘤的病理特征。rn 方法: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弹力VG染色,免疫组化SP一步法检测Vim、CD34、CD31、S-100、FVIII的表达进行辅助诊断,并复习文献。rn 结果:乳头状弹性纤维瘤临床特征不典型,超声心动提示主动脉瓣右冠瓣异常回声。组织学:瘤组织呈乳头状生长,乳头中央为红染均质物,表面衬覆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免疫组化:乳头状表面衬覆的上皮CD34(+),乳头轴心S-100(+),弹力纤维染色(+)。rn 结论:乳头状弹性纤维瘤临床表现易于其他瓣膜病变混淆,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配合病理形态学观察,为有效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提供丰富信息。
  • 摘要:目的:获取北京市朝阳区居民冠心病患病的基本资料本底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控制疾病和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rn 方法:北京市朝阳区于2010年7—12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朝阳区大屯街道,居住在朝阳区大屯街道的北京市户籍人口及租住北京市户籍房东的外地常住居民1000户,采用朝阳区社区诊断统-的居民问卷进行入户调查。rn 结果:18~29岁年龄组患病率最低0,70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最高25.51%。各年龄组总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及正相关关系(x 2=200.453,P<0.01)(r=0.192,P<0.05)。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冠心病患病率最低为3.46%,文盲患病率最高为18.92%。不同文化程度居民患病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 2=16.137,P<0.01)。不同职业患病率离退休人员患病率为11.15%,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为1.07%,商业/服务业员工及个体工商户无患病。有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保障及其他各种医疗保险的人数多(95.6%)。冠心知识知晓率占46.97%,冠心病患者服药率占29.17%。rn 结论:北京市大屯社区冠心病患病率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相关,加强社区的健康促进活动,提高防病知识,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冠心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rn 方法:本研究对入院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90例APE患者留取溶栓或抗凝前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FABP浓度,应用非均相免疫法测定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I-proBNP)浓度,记录其基线资料,并对入组患者进行30d的追踪随访,将其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本研究发现并发症组H-FABP、cTnl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水平;ROC曲线计算H-FABP的最佳预后截值为7ng/ml,H-FABP、cTnl和NT-proBNP三者之间AU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ABP(选取6ng/ml为最佳预后截值)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l(选取0.1ng/ml为最佳预后截值)和NT-proBNP(选取1000pg/ml为最佳预后截值);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FABP≥6ng/ml(p=0.002)、心率≥106次/min(p=0.008)和晕厥(P=0.004)可预测血流动力学稳定APE患者短期不良预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H-FABP≥6ng/ml(p=0.009)和晕厥(p=0.028)仍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PE患者治疗30d是否出现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当cTnI或NT-proBNP联合H-FABP时,可提高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PE患者治疗30d的预测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它们的阳性预测值。rn 结论:本研究认为单独应用H-FABP或H-FABP联合其它临床资料,可对入院时血流动力学稳定APE患者治疗30d的预后进行评估;H-FABP对入院时血流动力学稳定APE患者治疗30d的预后评估可能优于cTnI、NT-proBNP。
  • 摘要:由急性颈内动脉闭死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病人远端脑组织没有出现大范同坏死的情况下,实施适当的CEA是行之有效的。rn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初始2周内视为急性期。在传统的治疗观念中,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规方法。但是由于脑细胞一旦缺血,其耐受缺氧的时间为3小时,超过3小时脑细胞即开始坏死。rn 必须在脑细胞开始坏死之前使血液再通,才能够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因此也限制了rt—PA的应用时间。美国在1995年发表了关于神经系统疾病和卒中rt—PA研究的文章(NINDSI研究),证实了静脉内rt—PA溶栓在3小时时间窗内实施是有效的。但是,在美国的大多数治疗中心,能够在卒中发病3小时内接受rt—PA静脉治疗的病人尚不到5%。2009年美围卒中杂志上发表了欧洲合作急性卒中研究Ⅲ(ECASS Ⅲ)的研究结果。这是—项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证实了在急性卒中发作后3—4.5小时内启动rt—PA溶栓可以改善患者90天后的恢复情况,且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危险也是可以接受的。ECASS Ⅲ结果将静脉内rt—PA溶栓的治疗时间窗延长到卒中发作后4.5小时,这样便会有更多的患者会受益于这种治疗方法。然而尽管如此,即时溶栓率仍然是相当低的。
  • 摘要: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是1995年Pennica等从小鼠心脏发育的胚胎干细胞中克隆表达出的一种蛋白质因子,为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因其在体外能够导致心肌细胞肥大而得名。CT—1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在心肌组织表达最高,除参与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外,还与心脏的许多病理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就CT-1与心血管系统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摘要:运动心肺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CPX)是对运动中的受试者进行连续的心电图、血压及气体代谢参数的监测,定量评价心肺功能,为确定运动受限的原因及程度提供重要数据。其生理基础为心肺耦联转运氧和二氧化碳所介导的细胞线粒体内的氧化反应为运动提供能量,是一种相对无创性评价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的检测方法。在运动负荷下受试者反映出的模式特征以及连续监测的众多指标能检测出静息时所不能发现的器官功能状态及身体工作能力。因此,运动心肺功能测试能更科学、更精确、更客观地评价个体的心肺功能,是普通肺功能及影像学无法替代的一种检查手段。
  • 摘要:运动心肺功能试验(CPX)是指在运动负荷下对受试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联合测定和综合评估,在肺部病变时、心肺耦联异常引起氧转运能力减退,无氧运动提前出现,导致运动中能量代谢、肺功能和心功能异常。因此,CPX可为肺部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的联台评价、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呼吸系疾病的早期诊断、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等提供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