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62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89篇、会议论文272篇、专利文献80555篇;相关期刊1255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15种,包括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血液学高峰论坛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文献由941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永明、孙伟正、谢晓恬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89 占比:5.92%

会议论文>

论文:272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80555 占比:93.76%

总计:85916篇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文趋势图

再生障碍性贫血

-研究学者

  • 周永明
  • 孙伟正
  • 谢晓恬
  • 邵宗鸿
  • 王树庆
  • 郑以州
  • 傅晋翔
  • 刘红
  • 储榆林
  • 胡明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文杰; 孙勇虎; 刘永霞; 刘红; 张福仁
    • 摘要: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erythema elevatum diutinum, EED)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其病因不明确,认为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有关,因此除单纯的皮肤表现外,既往报道39.4%的EED伴发HIV、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副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现报道我院诊治的持久性隆起性红斑伴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伴发其他系统性疾病的EED的临床特征,初步探讨EED与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关联性。
    • 郭丽丽
    • 摘要: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CsA)联合司坦唑醇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AA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CsA治疗,观察组加用司坦唑醇治疗,连续用药1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激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ET、T和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E_(2)和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A联合司坦唑醇在AA患儿中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其激素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应用价值较高。
    • 胡英英; 代兴斌; 朱学军
    • 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难治性血液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阶段中医与西医治疗此病均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此病患者的疗效,临床上常对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主要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并总结了用养血平障汤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作用机理,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依据。
    • 周琪; 毛夏丽; 魏同; 席亚明
    • 摘要: 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脾的联系、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aemia,AA)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及AA从脾论治的源流及治法治则3方面入手综述基于肠道微生态从脾论治AA的研究进展,指出AA属慢性疾病中的虚劳性疾病,核心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以健脾补肾法贯穿始终;而“脾”具有的运化抗邪功能与肠道菌群对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相似,此可能为中医脾功能的生物学基础;AA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将中医发病机制与现代肠道微生态理论相结合探究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中药复方制剂与单味药物的应用可为治疗AA提供新思路。
    • 朱丹
    • 摘要: 目的关于血常规检验方法应用在缺铁性贫血患者诊断当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来我院开展血液检查的5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抽取患者的血液标本开展血常规检查。筛查其中存在的贫血患者,确定贫血患者的分型和病理情况,总结缺铁性贫血患者和其他类型贫血患者以及非贫血患者血常规检查方面存在的参数差异。结果①5000例患者检出贫血患者72例,占1.44%。②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均明显低于非贫血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比非贫血者高,而Hb、RBC高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CV、MCH明显低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贫血,这种贫血和非贫血者以及其他类型的贫血患者在血常规指标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实施可靠的血常规检查能有效的诊断和鉴别缺铁性贫血,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 杨亚锋; 常渊媛
    • 摘要: 目的分析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AATP患者(AATP组)与30例AA患者(AA组)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格检查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EBV-IgM阳性率、EBV-IgG阳性率、EBV-DNA阳性率及EBV-DNA拷贝数,同时就AATP与AA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与EBV-IgM阳性率、EBV-IgG阳性率和EBV-DNA阳性率的相关性开展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AATP组和AA组的血清EBV-IgM和EBV-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TP组和AA组的EBV-DNA阳性率和EBV-DNA拷贝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TP组与AA组的PLT少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ATP与AA患者的PLT与EBV-IgM阳性率、EBV-IgG阳性率以及EBV-DNA阳性率均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AATP和AA患者的EBV感染率明显高于常规个体,且EBV-IgM和EBV-IgG在疾病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考虑可以将EBV检测同常规诊疗相结合用于AATP和AA的诊疗中。
    • 摘要: 12岁,这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可王婉婷却背负起了向命运挑战的重担。为了让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妈妈"重生",她毅然决然为妈妈捐献骨髓。她战胜了心理上的巨大恐惧,忍受抽髓手术的疼痛。面对痛苦磨难,她勇敢地说:"妈妈给了我生命,我想给妈妈一次生命。"
    • 孙培卓; 薛胜楠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免疫抑制(IST)治疗对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1年2月医院收治的SAA患儿64例,随机分为两组,32例/组,对照组接受IST治疗,观察组接受rhTPO联合IST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液因子[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绝对值(ARC)]水平、输血时间[脱离plt输注天数、脱离红细胞(RBC)输注天数]、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plt、Hb、ARC、IL-4、IL-10水平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脱离plt、RBC输注时间均较对照组更长(P<0.05);两组IL-2、IFN-γ水平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rhTPO联合IST可有效提高SAA儿童疗效果,改善血常规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赵宝森
    • 摘要: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红细胞直方图和血小板直方图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间收治的10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低增生性骨髓异常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血细胞分析,记录红细胞各参数水平,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等,计算RBC/MCV,比较各组参数水平差异,并对比各组红细胞直方图图形和血小板直方图图形特征差异,对差异较大的红细胞直方图图形和血小板直方图图形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差异较大的红细胞直方图图形、血小板直方图图形特征单独诊断以及联合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间RBC、Hb、RDW、MCV、RBC/MC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细胞分析的血小板直方图呈现明显双峰特征83例,占比达79.81%,对照组血细胞分析的血小板直方图呈现明显双峰特征16例,占比达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5,P=0.002);观察组血细胞分析的红细胞直方图呈现明显左移特征79例,占比达75.96%,对照组血细胞分析的红细胞直方图呈现明显左移特征12例,占比达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直方图双峰特征和红细胞直方图左移特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小板双峰特征和红细胞左移特征联合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血小板双峰特征或红细胞左移特征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观察血小板的直方图及红细胞直方图的形态特征,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依据。
    • 赵春颖
    • 摘要: 目的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根据奇偶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用药知识、基础知识、自我护理知识评分及治疗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后,患者用药知识、基础知识、自我护理知识评分和治疗依从率均明显提升,值得临床运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