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知识观

知识观

知识观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8084篇;相关期刊701种,包括当代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江苏省高校第三十届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和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第十届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等;知识观的相关文献由1203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洪建、张良、孔凡茹等。

知识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7 占比:6.0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8084 占比:93.93%

总计:19252篇

知识观—发文趋势图

知识观

-研究学者

  • 潘洪建
  • 张良
  • 孔凡茹
  • 熊昌雄
  • 伍远岳
  • 朱诗柱
  • 郭元祥
  • 马志颖
  • 尹观海
  • 方燕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君; 张苗怡
    • 摘要: 秉持何种知识观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质量。当前基于职业知识的职业教育知识观占据着主导地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开发与建设都以此为据。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生产方式的数字化变革,技术工人的技能需求正逐步由掌握基本技能和能够操作机器的简单低端技能向强调统筹协调、操作管理、小组合作等复合型技术技能转型,职业知识统领职业教育知识观的局限性逐渐凸显,职业教育知识逻辑趋向于非线性思维和非认知技能,即向技术知识转型。职业教育应在技术知识视域下实现职业教育知识观的重构。
    • 朱丽桢; 段兆兵
    • 摘要: 走向“意义生成”的学生学业评价是对传统知识崇拜式学生学业评价范式的超越。评价不再是对学生学业的测量、描述和判断,而是需要走向“意义生成”,实现对儿童意义世界的构建。“意义生成”取向的学生学业评价相较于传统“知识崇拜”式的学生学业评价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指向,不仅确证了儿童的自我存在和价值,促进了知识与意义的整体统一,更是对学习本质的价值回归。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对儿童意义世界的构建,就应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收集并记录儿童的学业证据,以自评和他评的方式促成儿童私人化意义世界的初现,并经由对话和理解,促使私人化的意义走向意义的客观化。自此,儿童的意义世界得以建构,最终采用感性化的语言描述,形成学生学业评价文本,作为儿童学习、成长和意义世界建构的新生长点。
    • 何佳璐
    • 摘要: 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需要有深度教学来支撑。深度教学的“三观”———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师观,可以作为对深度教学进行理解剖析的三个基本命题。知识是教与学活动的支撑体,向深度教学转变最先应该关注知识观的基础性、价值性、丰富性、自我建构性、文化性与情境关联性。学习观和教师观的转变分别指向学生和教师两类对象群体,学习观和教师观是在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渐进生成的,学习活动应具有理解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反思性,而教师应清晰定位自我角色,做有限的学习活动引导者。
    • 罗琴; 么加利
    •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的知识观需遵循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与研究生教育的精英逻辑,这客观上要求研究生具备以高深与广博为内核的知识内容观、以系统化与贯通化为要旨的知识结构观、以稳定性与精英性为着力点的知识价值观。当前,人工智能引发的知识变革诱发研究生知识观发生某种程度异化,主要表征为显性知识遮蔽缄默知识、同质性知识阻隔异质性知识、海量碎片化知识消解系统知识、泛滥的“软知识”侵蚀“硬知识”。为此,优化研究生知识教育、实现知识学习方式转向、构建新知识素养当是人工智能时代重塑研究生知识观的关键。
    • 杜华; 顾小清
    • 摘要: 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观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和基础性认识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人类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型的当下,知识图景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知识观的讨论已然迫在眉睫。从哲学范畴来讲,知识观涉及对知识的主体、本质、结构、承载媒体等问题的认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不仅以工具的形态参与到知识生产过程中,还能以某种近乎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使知识主体从人类自身转向人机协同,知识本质从人类认识的成果扩展到碳基智慧与硅基智慧并存,知识结构从层级明确的“建筑”结构转向人机动态交织的“舞蹈”结构,知识承载媒体呈现出多模态融合感知的特征与趋势。因应智能时代知识观的嬗变,亟需树立新知识观,为未来智慧教育体系构建起以新知识观为地基的大厦。
    • 白倩; 沈书生; 李艺
    •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今天,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进一步反思,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关注知识的“建构”,而较少关注知识的“发生”;较少关注学习者“知识建构”与“思维发生”之间的关系;未能平衡好学习者个人建构的知识与社会共同知识之间的关系。为此,文章以皮亚杰发生建构论为起点展开思考,在发生建构思想的关照下,分别从建构性和结构性两个视角探析新的知识观,并进一步阐释了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文章期望新的知识观能够为教育实践中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培养、高阶思维的发展等提供指导。
    • 成龙
    • 摘要: 讲授法作为一种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自然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对讲授法展开必要审思,更充分地认识其优点与局限,有助于提升学科教学效率。以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故都的秋》为例,探索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并优化讲授法的基本要求与方法:正确认识讲授法,增强理论积淀;心中有课程观念、课标要求;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与知识教学观,提升文本教学解读能力;做好语言的转换,处理好三组关系。
    • 陈丽; 郑勤华; 徐亚倩
    • 摘要: 知识观是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是教育的认识论,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性问题,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乃至教育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知识是人类对认知客体的认知和表征,受到媒介技术的影响,技术变革也推动着知识观的进步。以媒介技术发展为线索,知识的“技术”发展史可划分为口传时期、手写文字时期、印刷文字时期、电子传播时期、数字传播时期五个阶段,其在知识的表征形态、存储方式、传播载体、主要类型、传播方式上均有差异。在数字传播时期,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空间使得知识内涵扩展、知识数量激增,随之出现的网络化知识呈现出分布式存储、动态变化、综合性碎片化、知识生产即传播等特点。知识的本质属性从静态的线性知识演变为动态的网络化知识。网络化知识呈现出复杂网络演化的规律,对其表征与抽取是揭示网络知识演化规律的关键。网络化知识可以汇聚人类全部智慧,通过“涌现”实现对认知客体的整体识别,能够及时汇聚并传播最新前沿成果,在完整性、复杂性、动态性三方面呈现“回归”知识本源的趋势。网络化知识的出现将引发教育内容和组织方式变革,推动学校与社会日益融合,并呼唤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 刘石洋
    • 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标示着我国教育知识观的根本转型,即由事实本位走向理解本位,由教“专家结论”走向教“专家思维”,课程结构也由“学科事实覆盖型”转化为“学科观念理解型”。
    • 齐茵
    • 摘要: 现阶段,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信息时代之下,互联网技术已经与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合也越来越密切,在不久的将来,远程教育与学习将成为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而建设和完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也将成为国家发展的硬性需求。基于此不难看出,远程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知识观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成人远程学习者的影响更为深远,成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态度不主动,主要依靠设备辅助学习,也就是以设备为学习介质,通过面授知识的形式,对其学习行为进行制约,借助考试等手段检查学习效果。而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客观主义知识观存在很多的不同,是一种观念随时代改变的升级,以这种知识观为理念,成人远程学习者可以避免其行为出错,学习目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进一步发展,学习态度主动,主要为意义学习,更加重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