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代谢活性

代谢活性

代谢活性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药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16101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岩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2013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2010年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等;代谢活性的相关文献由609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文权、赵海锋、崔春等。

代谢活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6101 占比:99.89%

总计:116231篇

代谢活性—发文趋势图

代谢活性

-研究学者

  • 胡文权
  • 赵海锋
  • 崔春
  • 蒂莫西·图伯
  • 冯云
  • 张兴
  • 施锦绣
  • 朴明奎
  • 李永强
  • 林军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萌萌; 林敏; 汪昱昌; 邹婷; 郑晓宇; 孙一博; 董仁杰; 乔玮
    • 摘要: 在高温(50±1)°C条件下处理实际工程的餐厨垃圾,采用全混式厌氧反应器(CSTR)进行了80 d的连续试验。试验以水力停留时间(HRT)20 d启动,HRT 15 d连续运行,研究了反应器启动和运行期间的发酵特性,解析了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运行稳定性和代谢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HRT 15 d、有机负荷(OLR)为7.3 kgCOD/(m^(3)·d)的条件下,容积产甲烷率为2.2 L/(L·d),挥发性固体(VS)的甲烷产率达到480 L/kgVS左右,有机物转化率约为95%。批次试验表明,高温产甲烷菌代谢乙酸能力较强,在适宜pH下可承受10000 mg/L的乙酸浓度。餐厨垃圾的高温降解速率快,10 d达到90%的产气,有承受更高负荷的可能。系统pH稳定在7.6~7.7,总氨氮和自由氨浓度低于抑制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餐厨垃圾的高温厌氧消化可实现较高的产气潜力和有机物去除率,系统稳定性好且有机物转化效率高,具有应用于工程高温餐厨垃圾厌氧处理的潜力。
    • 孙莉; 陆定艳; 刘欢; 何俊奇; 孙佳; 王永林; 李勇军; 杨畅; 刘亭
    • 摘要: 目的分别构建稳定表达细胞色素P450家族2亚家族A成员13(cytochrome P450 family 2 subfamily A member 13,CYP2A13)的Flp-In CHO细胞系(CYP2A13-CHO)和稳定表达CYP2A13和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POR)的Flp-In CHO细胞系(CYP2A13-POR-CHO),并从中筛选代谢活性较好的细胞系。方法课题组前期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了稳定表达POR的Flp-In CHO细胞系(POR-Flp-In CHO)。该文构建了pcDNA5/FRT-CYP2A13重组质粒,利用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试剂将pcDNA5/FRT-CYP2A13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到Flp-In CHO细胞和POR-Flp-In CHO细胞中。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和黄曲霉素B1(AFB1)/4-甲基亚硝胺-1-3-吡啶基-1-丁酮(NNK)细胞毒实验来检测CYP2A13的表达及其活性,并比较了CYP2A13-CHO和CYP2A13-POR-CHO两种重组细胞系的代谢活性。结果与未转染的细胞相比,CYP2A13-CHO和CYP2A13-POR-CHO的CYP2A1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且与CYP2A13-POR-CHO相比,CYP2A13-CHO细胞对AFB1、NNK的敏感度更高。结论建立了稳定表达CYP2A13且代谢活性较好的CYP2A13-CHO细胞系,为后续筛选能被CYP2A13代谢活化的前致癌物提供了工具。
    • 宋松泉; 刘军; 唐翠芳; 程红焱; 王伟青; 张琪; 张文虎; 高家东
    • 摘要: 耐脱水性是指生物体或组织在丧失所有或几乎所有细胞水分的状态下而不产生不可逆损伤的存活能力。种子的耐脱水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保证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性机制,在植物种子(质)资源保存中起关键作用。种子的耐脱水性是一个复杂的性状,其分子机理至今尚不清楚。为此,本文综述了种子耐脱水性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正常性种子的耐脱水性是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生理成熟期达到峰值;顽拗性种子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对脱水敏感,不具有成熟脱水的发育阶段。成熟的正常性种子在吸胀初期保持对重新脱水的耐性,随着萌发进程,种子的耐脱水性逐渐下降,最后完全丧失;在萌发初期,种子的耐脱水性可以重建,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耐脱水性。种子和胚的耐脱水性程度与其线粒体的呼吸活性下降呈负相关性,顽拗性种子的呼吸活性高于正常性种子。脱水过程中,耐脱水性胚(轴)的H_(2)O_(2)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产生速率和硫代巴比妥酸活性产物的含量显著低于脱水敏感性胚(轴),而活性氧清除(包括酶促和非酶促)系统的活性明显高于脱水敏感性胚(轴)。种子成熟过程中,胚胎发育晚期丰富(LEA)蛋白、小分子量热休克蛋白和非还原性棉子糖家族寡聚糖的积累与耐脱水性的形成密切相关。B3转录因子的AFL亚家族(包括ABI3(ABA INSENSITIVE3)、FUS3(FUSCA3)和LEC2(LEAFY COTYLEDON 2))通过正向调控贮藏物和保护性蛋白的积累增加种子(胚)的耐脱水性。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显著增加,随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降低;与发育早期阶段的胚和幼苗相比,成熟胚具有较高水平的基因组甲基化。在种子中,平行的ABA和DOG1(DELAY OF GERMINATION 1)信号转导途径激活棉子糖家族寡聚糖的合成、LEA基因和HSP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耐脱水性的起始和向休眠转变。最后,本文提出了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利用种子及其组织的不同耐脱水性重建其模式研究系统;种子的萌发能力、耐脱水性和休眠特性都是在发育过程中起始和完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仍不清楚;种子中同时存在核心ABA信号途径和DOG1信号途径,这两条途径在ABI3或者ABI3下游汇合,在种子脱水过程中哪条途径优先响应?又是如何协调?本文将为全面理解种子耐脱水性的生理及其分子机制、提高农作物的胁迫抗性与产量、改善资源库的贮藏条件和长期保存植物种子(质)资源提供参考。
    • 李燕培; 林佳琦; 肖世祥; 冯斗; 邓英毅; 禤维言
    • 摘要: 为探究香蕉与红薯间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和碳源利用特征,本研究以‘桂蕉1号’为材料,采用Biolog方法和主成分分析对香蕉单作与香蕉和红薯间作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期至抽蕾结实期,蕉园间作红薯具有极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作用(P<0.01),与单作相比,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吸光值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提高0.77~14.36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优势度和丰富度分别提高0.09~1.01倍、0.02~0.31倍和0.52~5.04倍,但间作和单作蕉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匀度差异不显著。此外,蕉园间作红薯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种类和代谢活性,间作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类、酚酸类和胺类的代谢活性比单作提高13.81倍、9.22倍、5.38倍、9.93倍、6.08倍和3.46倍;蕉园间作红薯和香蕉单作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效率有较大的差异,间作土壤微生物以碳水化合物类和氨基酸类为主要代谢碳源,利用率为20.29%~25.25%和18.58%~20.31%,单作则以多聚类化合物和酚酸类为主要代谢碳源,利用率为0.60%~52.71%和13.94%~26.56%;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碳源化合物数量比单作增加9~28种,且间作和单作的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水平(P<0.05),间作的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为D-甘露醇和N-乙酰-D-葡萄糖胺等,单作主要利用吐温80和L-精氨酸等。主成分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类和氨基酸类是促使蕉园间作红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的主要碳源。在蕉园间作红薯具有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种类与活性的作用,起到明显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效应。
    • 周姗; 赵桉煦; 赵芳玲; 洪芸; 陈浩; 刘健; 罗庆锋; 杨杰孚; 蔡剑平; 戴大鹏
    • 摘要: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CYP2C9新变异体A149V的药物代谢活性。方法随机采集2018年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血样并采用磁珠法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CYP2C9基因启动子区及9个外显子区用于基因分型。体外构建双表达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OR-CYP2C9,转染DH10Bac大肠杆菌获得杆粒,使用昆虫系统表达CYP2C9及CYPOR,并进行Western blot法验证。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CYP2C9微粒体,使用3种探针药物进行体外酶活性研究。结果513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的CYP2C9突变446C>T,可导致CYP2C9第149位氨基酸由丙氨酸被缬氨酸替换(A149V)。利用昆虫表达系统成功获得了新变异体A149V及典型CYP2C9变异体的微粒体,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A149V的氨基酸替换并不会影响CYP2C9酶的表达水平。体外药物代谢活性数据显示,新变异体A149V对3种探针药物甲苯磺丁脲、双氯芬酸和氯沙坦的清除率分别是野生型的17.90%、24.73%和5.54%。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CYP2C9新变异体A149V为慢代谢类型。
    • 尹飞; 李振宇; SAMINA Shabbir; 林庆胜
    • 摘要: 【目的】以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为研究对象,筛选参与小菜蛾代谢氯虫苯甲酰胺的主要细胞色素P450解毒基因,为阐明不同抗性水平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叶片药膜法测定不同小菜蛾种群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的抗性水平,通过转录组测序、insectbase数据库和小菜蛾基因组数据库筛选得到5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应用MEGA5.10软件对5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进行进化分析,获得与抗药性密切相关的CYP3和CYP4家族P450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目的基因在小菜蛾室内筛选种群(HZY)和田间抗性种群惠州种群(HZ)、连州种群(LZ)、东升种群(DS)、钟落潭种群(ZLT)中的表达量,选用RNA干扰技术,采用注射法,验证在抗性种群中显著上调表达的CYP6BF1V4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功能。【结果】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LZ和HZ小菜蛾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ZLT、DS和HZY小菜蛾种群为高水平抗性。对5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小菜蛾拥有10个CYP4家族基因,28个CYP3家族基因,其中2个CYP4家族基因在HZ和HZY种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种群,4个CYP3家族基因表达量与小菜蛾抗性呈正相关,8个基因在中等水平抗性小菜蛾体内的表达量高于在高水平抗性小菜蛾体内的表达量。对田间种群进一步筛选得到6个与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密切相关,在不同抗性种群中均上调表达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其中4个为CYP6家族基因(CYP6BF1V4、CYP6BF1V3、CYP6f1和CYP6B6),2个为CYP9家族基因(CYP9G2.1和CYP9G2.2),以CYP6BF1V4的表达量最高,其在抗性种群中的表达量是在敏感种群中表达量的3.5—6.3倍。RNA干扰结果显示,沉默CYP6BF1V4能够显著提高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结论】CYP6BF1V4、CYP6BF1V3、CYP6f1、CYP6B6、CYP9G2.1和CYP9G2.2可能在小菜蛾体内协同调控多功能氧化酶的表达,从而加快小菜蛾代谢氯虫苯甲酰胺的速度,提高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
    • 韩军伟; 郭兵; 高帅; 阳丹才让
    • 摘要: 肝泡型包虫病(HAE)是一种寄生性人畜共患病.此病患者若未接受系统性治疗或治疗不及时,可危及其生命.HAE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病情的复发率较高.临床上在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手段监测其病灶的代谢活性,以便于调整治疗方案,提高其疗效,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本文主要是论述用影像学技术与免疫学技术评估HAE病灶代谢活性的研究现状.
    • 董文婷; 李绍洁; 侯琛琛; 徐辉辉; 郑卫权; 刘岩
    • 摘要: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分期鉴别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53例胃癌患者,均行CT增强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将CT图像资料纳入对照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纳入观察组.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显像方法对胃癌分期鉴别和预后评估的准确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临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53例患者中胃癌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5例(占9.43%)、12例(占22.64%)、20例(占37.74%)和16例(占30.19%).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胃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7.17%(25/53)和71.70%(38/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13%(43/53)和94.34%(50/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6,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胃癌患者肿瘤转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6.04%(35/53)和90.57%(48/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84,P<0.05).结论:18F-FDG PET/CT能够较准确地检测胃癌病灶浸润胃壁深度和识别胃周淋巴结转移程度,并对其他器官组织的转移情况诊断效果好,在胃癌的诊疗中表现出较高的临床价值.
    • 裴立影; 朱红霞; 侯银萍; 郝杰; 杜琳; 郭昌梓; 马宏瑞
    • 摘要: 为探明制革化料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以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以单宁酸为模式化料,分析其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性能和功能微生物-硝化菌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宁酸短期暴露试验中,当单宁酸浓度增加至60 mg/L时,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代谢活性分别从4.42 mg NH_(4)^(+)-N/gVSS h和5.04 mg NO_(2)^(-)-N/gVSSh降低到3.47 mg NH_(4)^(+)-N/gVSS h和4.57 mg NO_(2)^(-)-N/gVSSh.在单宁酸长期暴露试验中,SBR出水中的氨氮,从第7天开始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至第11天基本稳定在30 mg/L左右,去除率仅为30%,出水磷酸盐浓度基本不变.可见,单宁酸对硝化菌的代谢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SEM的结果表明,单宁酸的长期暴露会使得活性污泥的孔隙结构减少,分层结构削弱,菌胶团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 闫玉卿; 张一敏; 董鹏程; 毛衍伟; 梁荣蓉; 朱立贤; 罗欣
    • 摘要: 目的:为控制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研究不同体积分数次氯酸钠对S.Derby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观察次氯酸钠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效果,进一步观察不同体积分数次氯酸钠作用下沙门氏菌泳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内细胞的代谢活性、胞外聚合物含量和微观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次氯酸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0.08%(体积分数,下同),亚MIC(0.04%、0.02%、0.01%)的次氯酸钠可以抑制S.Derby生物被膜的形成,对成熟生物被膜也有一定的清除效果,且不同亚MIC次氯酸钠的作用效果差异显著(P<0.05);不同体积分数次氯酸钠处理能降低生物被膜内细胞代谢活性,抑制胞外多糖的合成,且不同体积分数次氯酸钠的作用效果差异显著(P<0.0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次氯酸钠处理使得生物被膜厚度减小、活菌数减少、死菌数增多、细菌由聚集状态变为分散状态.结论:不同体积分数次氯酸钠对S.Derby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一作用与干扰细菌生长、生物被膜内细胞代谢活性和胞外多糖的合成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