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2-09

主办单位: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安康茶历史悠久,有史记载2700年前,汉中、安康就已经有了茶的人工栽培,安康隋代瓷水注和唐代青瓷水注的出土,证明隋唐时期安康茶风已形成.但目前考古发现还难以史证构成安康茶文化的独立发育、自成体系的内容.外来文化(秦楚文化、巴蜀文化)的融汇大于本土原生态文化的影响,文化输入性因素大于文化输出性因素.安康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与其他区域性文化的扩散与碰撞、交流与渗透、融合与包容密切相关.笔者在中国茶文化和各区域间茶文化的交融渗透中探讨安康茶文化的特征无疑是符合其规律性的.安康茶文化具有将不同的因素组合为一个整体,使不同的人和睦共处的特点。而安康茶文化富有独特地域特点的表现形式,如茶道四要、影视创作、绿色茶庄园、茶市茶楼、主题茶艺、茶席设计、绿茶评审等。茶文化内涵丰富应用广阔,建立安康茶文化体系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中国在软实力上对全球的影响,突显中国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贡献。而搭建安康茶文化体系构架是关键,圆融多元文化形成特色是核心,硒谷科技创新是支撑。
  • 摘要:相传,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氏.但茶并非一开始就作为饮料饮用的.一般认为,茶作为饮料,由药用时期发展至饮用时期,在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当在春秋至秦代之时;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一带,自秦至汉饮茶风习已经逐渐传播开来。大致说来,中国饮茶方式从原始粥茶法开始,到全国范围内饮茶的普及,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四种方式:唐(不含唐代)以前的混煮羹饮法、唐代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明代及明以后的泡茶法。到了近代,茶已渗透到中国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阶层。饮茶已成了中国人民老少咸宜、男女皆爱的举国之饮。至于饮茶的方式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以烹茶方法而论,有煮茶、煎茶和泡茶之分;依饮茶方法而论,有喝茶、品茶和吃茶之别:依用茶目的而论,有生理需要、传情联谊和精神追求多种。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物质财富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的多样化,中国人,乃至整个世界,饮茶的方式、方法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多样化了。
  • 摘要:虽然在中国茶史上究竟是谁最先种茶无法考证,但根据现有史料,被尊为太极仙翁的东汉、三国时期的著名道家葛玄,是目前已知史籍中记载的最早植茶人.浙东一带民间将葛玄与从孙葛洪尊为大、小葛仙翁,多处设灵峰庵或庙祭祀。据宋代、清代多种方志、诗文记载,浙江台州临海、天台有两处葛仙茶园,今临海盖竹山葛仙茶园、天台华顶山归云洞葛仙茗圃遗址尚存。南朝著名道家、医学家陶弘景(456-536)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茶经·七之事》开篇云:汉仙人丹丘子。通过对葛玄的深入研究,笔者以为《茶经》中的“汉仙人丹丘子”即为葛玄。根据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宋代《嘉定赤城志》、胡融《葛仙茗园》等文献记载,今临海盖竹山、天台华顶山归云洞又有两处葛仙茶园遗址,曾在丹丘山炼丹的太极仙翁葛玄,不仅是史籍记载最早的植茶人,也是史籍难找出处的汉仙人丹丘子。
  • 摘要:"径山茶宴"是东方禅茶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得到海内外茶文化界尤其是当地茶文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本文立足宏观历史文化,结合江南地域文化,运用国内外文献史料和实地调查采访相结合的方法,提纲挈领式地对盛行于宋元时期江南禅院的寺院茶会或茶礼的经典样式"径山茶宴"进行了宏观研究,就其历史渊源、法事程式、传承流变、海外传播等作了系统探讨.本文认为,"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独特的茶宴习俗的存续,以诞生于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余杭县径山万寿禅寺而得名,它起源于唐代中期兴起的茶会茶社,在宋元时期的江南禅院盛行流播,迄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通常所说的“径山茶宴”是指径山寺接待上宾时的大堂茶会或茶礼的俗称或习称,一般在明月堂举行,环境清雅,堂设威仪,主客恭谨,礼仪备至,程式规范,体现了禅院清规和茶道礼仪的完美结合,在代相传习中形成了品格高古、清雅绝伦、禅茶一体、僧俗圆融的独特艺术风格,堪称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和至尊瑰宝。禅茶同源,禅文化、茶文化相互融会,交相辉映。径山茶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涵丰富,意境清高,程式规范,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科学、工艺等信息,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文化以及诗文、书画、工艺、美术、园林、建筑等多方面的价值,研究径山茶宴,对传承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对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国际影响。
  • 摘要:茶与禅把人生、哲学和佛教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禅茶已经在茶与茶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什么是禅茶?"法净禅茶"是如何进行品牌塑造、品牌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本文就以上问题谈谈具体做法与想法.“法净禅茶”,是以杭州法净禅寺而得名,是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商标。法净禅茶之所以能受到支持、受到传播、受到喜爱,受到保护,笔者总结,有以下几点值得介绍与共享:首先,推广品牌,但不陷入“打造品牌”的思维当中,也不热衷于名目繁多的评优评奖,热衷上什么排行榜,成为什么行业推荐品牌、消费者最信赖品牌之类的活动,及市场占有率等。不是把品牌保护只停留在感性上,相反,大家非常重视禅茶文化理论的深层次探讨与实践;其次,建立了独特的高质量形象。再次,重视商标、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
  • 摘要: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中国人最懂得饮茶的真谛.但对茶的利用,几千年来,至今还滞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利用,没有突破茶作为一种饮料的范畴.而在这方面,国外有不少国家,它们在将茶作为饮料的同时,积极开展茶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使茶叶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近年来,我国茶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正在日益暴露出来。要有效化解这些隐患,有效方法之一是着力改变目前过分依靠“一产扩张”的发展模式,切实解决制约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的瓶颈,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重点是开发夏秋茶资源和利用茶叶加工副产品。笔者认为,要加强茶叶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研究,为市场提供多样化茶叶产品。建议国家要将“发展茶叶精深加工”纳入农业、科技、食品、医药保健等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重点围绕“茶叶功能成分终端产品产业化”这一目标,在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食品添加剂、茶叶饲料添加剂、茶日化用品等方面,各选择1-2个终端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力求取得突破。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特长与优势,围绕目标,通力协作。茶叶主管部门要承担起牵头与协调任务,切实加强茶叶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研发机构要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的茶叶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并协助企业实现产业化;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做强品牌,做大产业:茶文化工作者要做好“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的宣传与推介,进一步扩大消费。共同为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茶经济,促进茶旅游,使茶产业链从饮茶向吃茶、用茶、玩茶方向发展,为造福人民作出新贡献。
  • 摘要:宋代的饮茶生活遍及全社会各个阶层,但是为饮茶定位的是上层社会.宋代的饮茶是一种能够反映生活方式的饮食活动,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文化对于产业的主要影响方式是潜移默化,因为深层而使得直观的观察很困难,但是却是不可或缺的。宋代社会的文化、茶文化与经济、茶产业的同步发展就是见证。现代社会也想借文化影响而发展经济,这个价值观打造了茶艺,茶艺对于茶产业的刺激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短短的二十来年里就走到了尽头。因为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但是茶艺中的创意元素太少,这样的茶文化对于茶产业的推动能力自然有限,反过来也证明实用主义的有限性。而宋代的饮茶是雅致生活的象征,为全社会所追求。宋代茶文化的引导者是文人,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宋代茶文化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完善的。这可以说是从全社会共建的雅文化,到茶文化的定位,最后是茶文化产品的开发,从社会参与的范围上看逐层递减。包括对于宋代茶文化的检讨,总的说来本文是对于文化与产业关系的哲学思考,因为文化也包含诸如消费心理、广告设计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在与国外的比较中观察,中国茶文化的问题刚刚被提出,已有产品还仅仅是初级产品,茶文化尚未真正介入茶产业,而饮茶的概念消费特征也明确说明了文化对于产业的必要性,尽管茶文化对于茶产业的促进空间非常广阔,但是任重而道远。
  • 摘要:上海世博会由于其时间长、涉及面广,给中国茶界和茶文化界更多设想的空间和更多实践的场所,是一次公共外交更为广阔和重要的平台.之所以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茶文化参与公共外交的一次重要演练,是基于几方面的认识:首先,上海世博会的茶文化,其目标与公共外交理念相一致;其次,在上海世博会开始之前,就有明确的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意识;再次,从上海世博会的茶文化的实践来看,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外交效果。至于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国茶文化在公共外交中的优势,应该“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在这一总体原则下,茶文化外交完全可以有更多的创意与创新,在公共外交事务中,举办不同类型的茶会、茶话会、恳谈会,发挥茶的联谊作用和情感交流的优势。在公共外交事务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外国关于茶文化外交的经验。另外,中国茶文化已成为全球最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并进而形成发达的中国茶文化产业体系。这种物质的茶和精神的茶文化双重合力,为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和公共外交的努力提供更多的支持,促进中国真正期望的“和谐世界”得以实现。这正是研究中国茶文化与上海世博会,并且探讨茶文化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的初衷。
  • 摘要:英国茶文化的形成有赖于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是世界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结晶,出于宗教或者商业目的的跨文化传播者将其从东方引入到西欧,从而开启了茶文化在英国传播的大门,为英国接触茶文化创造了条件,这是茶文化传播的第一个阶段;英国人在初步了解与接受茶文化后,从自身文化定势或者利益考量,对作为异质文化的茶文化进行理解与解释,各界人士围绕茶文化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是茶文化传播的第二个阶段;在接受者对外来文化理解与解释之后,接受者与客体文化均发生了相应变异,从中产生出新的文化组合,英式茶文化由此确立,这是茶文化传播的第三个阶段,在经历了上述曲折过程后,茶文化实现在地化,文化传播得以完成,来自遥远东方的茶文化变身英国茶文化,真正成为英国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在英国的形成意义重大,深刻影响了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个方面。
  • 摘要:本文将促进中日茶文化发展与精练的文化空间称为茶文化空间,而研究则着眼于茶文化空间的历史变迁和中日两国的相互影响.在中国,陆羽《茶经》中的住处与建筑,宋徽宗《大观茶论》的"艮丘",明代许次纾《茶疏》中的空间,这些意趣空间今天被称为"园林".而在日本,为茶道而活的利休所代表的茶人们经营的则是茶室.在以中国园林和日本茶室为中心的中日茶文化空间中,有着怎样的相互影响关系? 通过对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空间的分析,了解了其中的历史影响关系。也就是说,受中国宋朝茶文化的影响,日本在中世末到近世诞生了茶室(抹茶室),进而又受中国明清时代茶文化的影响,诞生了煎茶室。煎茶室诞生后的茶室可以看到煎茶在其中的影响,明清时代园林建筑的影响又通过煎茶室和抹茶茶室体现。另外,近代以后的包含茶文化空间在内的传统建筑的保存、修复、新建(近代化),都有建筑史学者和建筑家的参与。特别是对于本文中关注的园林建筑的修复、复原、整备,中国早期建筑史学家刘敦桢的影响力极大。近年来,徐苏斌取得了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她指出刘敦桢的建筑史研究以及保存、修复手法受到了日本建筑史研究以及修复方法的影响。也就是说,可以在现在的中国和日本的茶文化空间中看到相互叠加深化的历史影响关系。
  • 摘要:文中对陕甘青茶文化进行介绍。地处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今天仍有21个产绿茶县,是《茶经》划定的唐代八大茶区之一。陕西各地名水、名泉不少。这些都是关中古人煮茶用水之源。古代茶具更为讲究,被称为茶之父。陕西耀州青瓷始于唐盛于宋,北宋时被选为贡瓷。唐朝皇室所用煮茶之薪火,与茶、水、瓷一样均极其讲究。古代陕西多树木,皇家伐薪烧炭取暖多源于此。如果说秦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到了唐代则是条条大路通长安。唐代长安通向西域的道路有多条,但主要还是甘肃,从东往西经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的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主干道。国外一些学者曾把丝绸之路称为茶之路或瓷器之路。另外笔者考察发现,青海西宁、化隆等地茶水加盐,甘肃岷县人喜茶,有亡人口含茶米的习俗。
  • 摘要:桐城小花茶在其省级地方标准中被定义为"选用桐城市境内山区生长的茶树鲜叶,按桐城小花茶加工工艺精制而成的烘青型绿茶".该茶2010年入选"安徽十大品牌名茶"、"我最喜爱的安徽十大品牌茶叶"第八届国际名茶金奖.桐城小花作为历史名茶,"天生丽质",历久弥香,远不止标准中的商品定性和获奖荣誉所能涵盖.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层面来探寻桐城小花的茶香与桐城文化的墨香融合之源.应该说,小花茶是灵韵山水的载体,小花茶与桐城文章灵性之源共一脉。桐城茶叶近年来“提质、扩量”,已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有力抓手,但以文化打造品牌,提升附加值才刚刚起步。宜着力挖掘桐城小花茶文化,抓好品牌建设,把桐城小花茶作为市委、市政府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以有形小花茶载无形桐城文化,以品小花茶情思龙眠山水,品小花茶追忆先贤逸事,品小花茶吟诵桐城文章。具体实施路径如下:建好龙眠山桐城小花茶文化园,在紫来桥边尽快恢复紫来茶馆,桐城小花茶文化融入桐城文化节,编著桐城茶文化丛书,加强宣传交流,组织茶企业走出桐城参加全国有影响的茶博会、农展会,造势提高知名度,举办小花茶品鉴会,切磋茶艺。
  •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文化建设热潮中,如何把握茶文化的优势、独特定位,使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属性的茶文化在振兴茶产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茶文化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茶文化与传统文化、和谐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科学领会茶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在茶文化研究中,一方面,应该明确地把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作为茶文化内涵的主要部分,这是茶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其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特征,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相关内容一并考虑在内,综合把握,统筹发展,以避免过于机械地将其局限于精神文化或文化学科的纯理论范畴之内。在当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氛围里,茶文化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养身等领域,都具有推动、促进的显著功能,对推动社会发展、民生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 摘要:我国的茶道萌芽于西晋时期,杜育的《荈赋》中最后两句为"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所谓"调神和内",就是说饮茶可以调解精神,和谐内心.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有关茶道精神的表达.在唐代茶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品茶划分了三个层次: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此后的卢仝,在他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中生动地描绘了品茶的七个层次。此诗与皎然的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唐代的品茶之道升华到一个更高层次,丰富、深化了茶道的内涵。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对茶道精神进行概括的是晚唐时期的刘贞亮。他将茶赐予人们的功德称为茶德并归纳为十项,被称之为《茶十德》。这可视为唐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也与今天茶文化学界对茶道精神的阐述相当接近,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对茶道就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确实是相当不容易的,唐代被人们誉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不是偶然的。
  • 摘要:唐五代时期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茶叶网络市场.从维护封建统治和组织封建经济的目标出发,封建政府首创榷茶制度,对茶叶进行行政管理.这些管理措施和手段,对茶叶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把茶园收归国有,违反茶叶生产者愿意,不利于茶叶生产发展;控制茶源,垄断茶价,切断了茶叶生产与市场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形成合理的茶叶价格;把禁榷理论首次运用到茶业中,首创官府专卖之恶例,对后世影响深远.
  • 摘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的西安,与位于江南水乡的湖州,远隔千重关山,万道水路.但一直以来,两地在经济文化上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唐代,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西安,与处于江南一隅富甲一方的水乡城市湖州,就因为一片绿叶——茶叶,而结下不解之缘.唐代宫廷茶风之盛对湖州产生深刻影响并促使紫笋茶成为贡品。陆羽在湖州的活动以及《茶经》的诞生,进一步扩大了湖州的影响,使湖州成为唐代的茶都。一大批朝廷重臣与文化名流汇聚湖州操弄茶事、舞文弄墨,进一步密切了湖州与长安的关系。
  • 摘要:本文经研究发现,明宁献王朱权是中华茶道的开山祖师,并认为茶道是当代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从过往十多年的茶道艺术教育经验中,总结出当代茶道艺术以及茶道美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凡出自我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精致行茶方式的就应叫中华茶道。中华茶道是融儒(人格至善)、释(指禅宗的觉悟与无我)、道(天人合一)于一体的生活艺术。以“茶”为中心、“无心”为要求、“敬”为宗旨,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达致眼、耳、鼻、舌、身、意的最佳感受,从物质享受达致精神享受的提升乃至顿悟。“美”的形式原理与宇宙万物的存在原理是共通的,概括而言,美学原理可分为统一、调和、平衡、律动四方面。另外,学习茶道还需注意色彩的问题。懂得基础的色彩学是学习茶道的重要条件。
  • 摘要: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新区建设为舟山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繁荣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而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繁荣也将为舟山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和生态环境支撑。茶产业是舟山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舟山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海洋旅游是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而茶文化内涵丰富,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文化底蕴和休闲功能,丰富海岛茶文化旅游产品,使茶旅游休闲业成为海洋旅游、海上舟山的又一张金名片。此外,应大力弘扬创新茶文化,深入挖掘和提炼其有益的思想价值,有助于构筑新区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丰富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新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新区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精神支撑。
  • 摘要:澳门茶文化馆(以下简称茶文化馆)成立于2005年6月,位于澳门罗利老马路与荷兰园大马路交界澳门著名的卢廉若公园之内,是澳门首家以茶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澳门茶文化馆积极推动澳门茶文化的发展,不断求新求变,在捐赠人的安排、品茶活动的社区融合及构建年轻人乡土教育的平台等方面均在寻求自我突破,于探索中不断前进.
  • 摘要:茶艺师职业培训的诞生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以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作为基础,随着社会分工细化而产生的。茶艺师职业是中国茶界20世纪末的新生事物,至21世纪,茶艺师职业工种成了一种时尚的职业,茶艺师职业培训在全国各地兴起,参与人员有白领、教授、茶楼员工等。随着茶艺文化发展将进入全面兴盛的时代,人们普遍认识到茶艺师职业培训对茶产业、对社会精神文明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激活茶文化历史,培养茶艺师,提高综合素质;茶艺师与茶艺馆的结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茶艺师职业培训为社会提供了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茶艺人才;茶艺师职业培训满足了短期进修提高专业技能的需求;茶艺师培训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浙江杭州茶艺师职业培训的诞生,以及浙江省茶艺师职业的相应规范,拉开了茶艺师培训的序幕,全国各地茶艺师培训兴起,短短13年,至今已有数以万计的茶艺师分布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分布在30多个国家与地区。展望今后,茶艺师群体将有爆发式的增长。茶艺师对茶品、茶具的需求,订阅茶叶期刊、杂志需求旺盛;茶艺师参加相关茶协会愿望迫切;茶艺师的品茶爱好影响周围人群;茶艺师向往参加各类茶文化活动等。茶艺师群体将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加速发展。
  • 摘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陕西,从发现茶到种茶再到现代饮茶有5000多年的历史.茶作为一种植物叶片,以其独特功效,延续几千年.追溯茶叶发展的神农药茶、帝王神茶、天子王茶、陕西官茶、世俗民茶五大阶段,陕西茶始终保持着始祖、神奇、高贵、大美之特点,形成了无与伦比的陕西皇茶文化.今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陕西茶发展,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各类名茶不断出现,茶文化研究成果不断得到公认,这让陕西皇茶已具备复兴的基本条件。而且陕西皇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支柱,是促进当今茶产业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基础。
  •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使茶叶真正成为改善民生的"摇钱树"、发展经济的"聚宝盆"、促进社会和谐的"耦合器",必须对茶产业茶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茶产业茶文化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究.当前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茶叶单产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茶叶企业实力不强,“龙头”带动力较弱;品牌创建力度不大,管理有待完善;茶叶科技力量匮乏,劳务成本攀升等方面。笔者提出,我国茶产业茶文化发展应按照“订规划、建基地,育龙头、打品牌,强科研、重开发,拓延伸、优服务”的思路,着力做好“文化兴茶、品牌兴茶、科技兴茶、市场兴茶”的文章。
  • 摘要:茶对周恩来有神奇的吸引力,周恩来对茶情有独钟,特别是西湖龙井茶.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深入茶乡、考察茶园、访问茶农,关心茶市,为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做出了许多科学的指示和论断.周总理的这些指示与论断,不仅推动了中国茶叶生产经营的发展,而且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在“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发展总体思想中,周恩来形成了重视茶叶经济发展的思想,即茶叶生产发展观、生态观、科技观、“品牌”观。因此,要实现茶产业的振兴,就必须像周恩来保护国酒茅台那样,牢固树立“珍品”观,保护好中国名茶的品牌。笔者认为,周恩来茶文化思想则体现在茶文化的“神韵”观、“茶王”观、礼仪观。
  • 摘要:目前,很多国家把品牌战略运用到茶产业当中,全力打造自己的茶品牌,对中国茶界形成挑战趋势.而中国的茶产业还始终停留在地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原始位置,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中国茶产业应该把提高品牌竞争力作为战略目标,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意义的"国"字号大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 摘要:茶文化资源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与风土人情、饮茶艺术、茶礼仪式、文学艺术、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茶文化旅游是指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产业增值模式.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产品、历史民俗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活动为内容的新型旅游项目.目前国内外已形成的茶文化旅游模式中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茶文化旅游开发较为完善,有成熟的专门路线;另一种是茶文化旅游虽然已形成一定的模式,但还未形成专门的旅游线路。
  • 摘要:"茶为国饮",在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今天,茶产业及茶文化的发展又逢盛世,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与茶叶相关的产业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西安自古就是饮茶之都,从西周有了茶的文字记载以来,就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西安茶市场,繁荣西北茶贸易,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茶产业,必须在资源、市场上占领茶叶经济的制高点。西安茶产业发展,要立足西安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茶文化渊源,主动发挥西安在西北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大本营、大基地和示范带头作用,建设西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物流中心,进一步促进西北地区茶叶消费,积极开拓辐射中亚、西亚的茶叶流通国际通道,加快发展外向型茶叶经济,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 摘要:目前四川仍然是产茶大省,但不是茶业强省.四川茶产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文化、品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正在被其他地区越来越强势的市场导向、品牌运作所弱化.困扰四川茶产业的难题不再仅仅是生产问题,还有更重要的销售问题、品牌问题.针对当前现状,笔者认为发展川茶产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对行业组织的管理和支持力度,通过行业自律,提高管理水平;委托权威咨询机构,制定全省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基地建设、产品加工、企业布局、品牌运作、旅游开发、市场建设、文化挖掘与利用、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规划设计,经论证通过后发布实施,使其成为全省茶行业的行动纲领;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金融保障、文化推进等措施推进计划落实。
  • 摘要:茶馆起于何时,史料并无明确记载,一般认为,茶馆的雏形出现在晋元帝时,唐代开始普及,宋代便形成一定规模,明清之际终成时尚.清末民初,中西文化撞击,茶馆文化也呈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特点,茶馆陈设更齐全,功能更多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1977年,台北出现了第一家茶艺馆,从此茶艺之风劲吹海峡两岸。茶艺馆的出现,是中国茶馆业由传统向现代的一次变革。茶艺馆以品茗为主,不再是早期各地简单的喝茶,在器皿、程序和环境上都有了更加细致的要求。近些年,自助式茶馆走人瓶颈阶段,针对一些嫌自助式茶馆太吵、追求好茶的消费群体,茶馆业推出了“清茶会所”的消费模式。“清茶会所”的茶清茶会所,是突破自助式茶馆同质化竞争格局的一种表现,是以不同的茶馆业态来迎合市场需求的细分,这应该是茶馆业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 摘要:景宁惠明茶文化源远流长,畲族文化与茶文化紧密融合,茶民俗别具一格,历代相沿成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畲族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以茶待客,以茶作歌舞,以茶得诗文。目前,畲乡茶文化发展中还存在着惠明茶缺少茶文化氛围支撑,难显名茶之乡的文化底蕴,茶文化推广力度不够,制约了畲乡茶经济的发展,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还不高,影响了惠明茶产品的销售等问题。弘扬畲族茶文化、发展畲乡茶经济应采取以下措施:营造浓厚茶文化氛围,扩大茶文化传播范围;建设茶文化设施,提升名茶之乡的文化底蕴;完善扶持政策,做大做强惠明茶产业;拓展市场营销网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快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实现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双赢。
  • 摘要:绍兴县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命名的"中国茶文化之乡",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积淀深厚.据史料记载,绍兴县在汉代就有种植、采制和饮用茶的习俗.据多次现场考察踏看,日铸岭古道保存还比较完整,周边历史文化遗迹依然存在。因此,绍兴平水日铸岭是名符其实的“江南茶马古道”。将平水日铸岭开发成为“江南茶马古道”,有颇多好处。首先,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其次,有利于做大做强绍兴茶叶品牌。最后,有利于南部山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开发平水日铸岭为“江南茶马古道”,要做好整体规划、组织机构管理、舆论氛围及相关政策措施。
  • 摘要:唐代是中国茶叶生产的第一个高峰,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随着茶叶生产区域性分工的形成,茶叶专业化生产也得以形成和发展;在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基础上,茶叶产量迅速增加;在产量增加的基础上,茶叶品质迅速提高,一批名茶脱颖而出;茶叶种制技术的提高为茶叶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中唐以后迎来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
  •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结合雅俗,融冶儒道释三种文化精髓于一炉,早已成为民众生活与精神思想的表征.茶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但饮茶与生命境界的思想结合则是到六朝以后才发展起来的,随之而来的是茶文学的勃兴,其中又以茶诗为代表.中国古代茶诗的兴起,主要是在中唐,中唐以前的盛唐,算是一个过渡的阶段,随着茶事逐渐进入文人的日常生活,盛唐的茶诗也明显增多,不仅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前代,而且不少名家也开始在诗歌中吟咏茶事.虽然茶诗盛于中唐,但其中体现出来的基本艺术格调和风格——淡泊俭约、和谐宁静、清幽闲适等,已经比较全面地表现在盛唐茶诗之中,盛唐茶诗的数量虽然不算很多,但无疑是中唐茶诗艺术风格的前奏和奠基.
  • 摘要:诗歌是唐代文学形式的主流,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而描写茶的茶诗更是成为唐代茶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全唐诗》中收录茶诗约560首,从统计来看,描写茶器的唐代茶诗大多出现于中晚唐时期,晚于《茶经》,唐代茶诗中茶器的描写深受《茶经》的影响.邢窑和越窑的茶碗,是唐代茶器的主要品种:茶碗的形制碗口“圆似月”,碗身重量则“轻如云”。茶炉是唐代煮茶必不可少的茶器之一,陆羽《茶经》中煮茶用的炉子成为“风炉”,形似三足鼎,因此又成为“茶鼎”。唐代茶诗中“瓯”字的出现比较频繁,而“碗”字出现较少,除了对应诗句的格律外,与诗人个人的用词及生活习惯也有极大的关系。中唐以后,“茶瓯”在唐诗中的出现较初唐多。唐代煮茶的方式极为复杂,除了上述的茶器外,茶叶焙炙后,还需将茶饼碾碎成末,因此还有茶碾、茶臼等茶器。另外,茶灶是较为固定的煮茶场所,用泥筑而成。而茶焙是指烘干茶叶的工具或场所。
  • 摘要:唐朝,具体说是唐代中期以后,在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或"盛于唐".饮茶迅速普及和茶叶生产空前兴盛,对茶树的认识有了提高,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始见茶叶专著,中国茶树栽培进入传统的栽培时期,栽培技术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与提高.陆羽的《茶经》,对茶树性状的描述已很具体。另外还对茶树生态条件、品种资源和选育、繁殖、茶园管理、采摘等作了记载。
  • 摘要:“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一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中国地域辽阔,茶叶品种繁多,饮茶的方式也自不相同,“器为茶之父”正是古人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它告诉人们不同的茶当使用不同的茶器。瓷器、盏形器是泡上好绿茶最适合的茶器,而乌龙茶多用器形较小的紫砂壶。“水为茶之母”。茶本性清,质清淡,若水质稍有不纯,便把茶的色、香、味全都破坏了。古人还将水分为梅、兰、竹、菊四等,最上等为梅,指雪水;其次兰,为山泉之水;再次竹,是为江河之水;菊为下等井水。选择好器、好水之后,该如何烹茶呢?历代啜茶品茗皆须烹茶,只是品茗方式不同,烹茶的方式各有不同。唐煮宋点,至明代散茶盛行。“器为父、水为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寥寥数语,道出烹茶真谛,只有烹茶得法,才能领略茶之真滋味。
  • 摘要:西北边疆曾是古代西域的重要地区,这里聚居着维吾尔、哈萨克、回、蒙、藏等众多少数民族,虽然他们生活区域不同,在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嗜茶、敬茶方面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特别是都喜爱砖茶,砖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文化艺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将以少数民族茶饮习俗为主体的西域茶文化,与内地汉族茶饮文化的比较,发现其在重视茶在社会交往中的招待宾客、礼让尊敬和茶饮的养生健体作用方面的认知大体一致,但在茶品的选用,茶器、茶礼、茶技的形式,特别是在茶所映射的文化内涵方面,却有着各自的特点,甚至存在巨大反差.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茶饮品味渊源和演变的分析,不仅看到各少数民族习俗与中原饮食文化的碰撞,透射出茶品传播过程中文化的相互影响,还看到西北少数民族饮用的砖茶和茶饮方式对中国古老制茶工艺和茶饮方式的传承.
  • 摘要:茶学家陈椽教授关注陕西茶叶历史文化研究,关心并且支持陕西开发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等名优茶,培养优秀茶叶科技人才,弘扬茶文化,从而促进陕西茶业科技、经济、文化全面协调与持续发展.
  • 摘要:茶叶是余姚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余姚产茶历史悠久,茶史遗存丰富,演变传承有序,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采取"两手抓"策略,一手抓茶文化弘扬,一手抓茶产业发展,茶叶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余姚茶文化与茶经济的有机融合,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茶叶发展的必然。政府营造的茶文化与茶经济氛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山区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余姚“十二五”时期及更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 摘要:中国茶叶博物馆一直都在考虑"为了谁"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博物馆及其工作者为谁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才能通过组织博物馆的展览语言和活动形式达到文化的更有效传承.博物馆人要为六大类受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并有效传播:第一类是来馆观众、游客,第二类是茶专业团体、爱好者、从业人员,第三类是茶、茶具等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第四类是茶专题节目、栏目的听众、观众、读者等,第五类是茶网站、微博、网店的网友、粉丝等,第六类是博物馆外展、巡展的观众.鉴于博物馆受众的不同和文化需求层次的差异,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科普教育、陈列展览项目推广、文化产品研发、园林环境营造、茶文化活动组织、网络平台拓展、跨界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并形成了茶文化内涵显著的专题博物馆特色。
  • 摘要:在哲学美学视野下,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国背景下的当代东亚茶文化及实践,也是笔者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博士论文《道的瞬间——通过罗姆巴赫、久松真一和老子对茶道的哲学考察》里所持的观点.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茶道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存在的自我改造的哲学模式,以海德格尔的学生海因里·希姆巴赫(Heinrich Rombach)(1923-2004),久松真一(Hisamatsu Shinichis)《茶道的哲学》,和老子道家思想为起点,尝试结构性地分析日本茶道.基于海因里·罗姆巴赫(Heinrich Rombach)所提出的跨文化构象的哲学,日本茶道,特别是久松真一“茶道的哲学”的概念,以及老子的道家哲学,本文探讨了“道”现象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现象,在成为自我或存在自我转变的意识下(Grundph nomenmenschlichen Daseins)所体现的“人类存在的基本现象”之特点。“道”如何、在什么样的概念背景下被特征化,茶道的哲学内涵是什么,这是作者要回答的问题。
  • 摘要:浙东文化具有实事实功、经世致用,求真求是、一本万殊,经史并重、义利双行,重视教育、学有专攻等特色,关注政治,注重经济,注心民生.刘基、徐渭、屠隆、屠本畯、罗廪、张岱等浙东茶人文化修养较高,注重实事实功,经世致用,学有专攻,敢于创新,在茶园种植、园艺管理、名茶制作、品茗心境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与技术创新,为中国茶业的发展、茶文化内涵的丰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摘要:中华茶文化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内涵不断拓展与深化,涉及自然与社会的许多方面,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交际、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文化之所以能深受瞩目,与其所具有的"和合"特性密切相关."和合"的内涵包括和睦、和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和谐、融合、结合、公平、公正、团结与友谊等,属于一种探讨各方各面在一定条件下和谐共生、合作发展的思想方法.
  • 摘要: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与之相生相伴的龙井茶文化及其龙井茶园成为这一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国际遗产组织确认的对衡量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可持续性"准则,龙井茶作为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组成部分的核心价值是它的原真性,这对后续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名茶保护存在问题和危机隐患,提出以下“十个真”保护对策建议:即字号复真,推行西湖龙井茶产区细分;品种保真,丰富茶树种质资源;技艺传真,提升传统手工炒制水准;质量护真,建立严格的产品安全监管机制;企业做真,严格“龙井茶”区域概念;茶农卖真,以诚信经营让求购者满意;专卖店售真,赢得良好持久的市场信誉;文化引真,弘扬龙井茶文化时代特色;媒体宣真,为消费者提供可靠信息;政府推真,发挥主推手的牵引作用。
  • 摘要:葛玄(164-244)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高道,而且还是江南的植茶始祖.由于高道云游参学,不定居于一山,故江南大部均有葛玄之遗踪.元代道教史学家赵道一编撰的《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葛仙公》传,长达9100余字,明确了天台山、括苍山是葛玄的主要活动地点,而且还集葛玄神仙传说之大成;追溯了葛玄的家世,而且详细记述了葛玄族叔葛弥隐居括苍山的史迹;延续了陶弘景《葛公碑》葛玄的卒年与卒日,还首次明确提出了葛玄的卒地——江西清江县合皂山.从台州史志看,笔者认为葛玄的卒地应在台州。因天台山茶文化是江南茶文化主要代表,因此研究天台山茶文化,既能探讨江南茶文化的起源,又促能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国茶文化史上广为流传的《天台记》所云“丹邱出大茗,服之生羽翼”的典故,正是源于天台瀑布山。而葛玄既是江南道教之祖,又是江南的茶祖,其分别在天台华顶与临海盖竹山植茶,已经成为江南最早的植茶之祖。至于葛玄天台山华顶和盖竹山植茶一事,历史记载较晚,都在唐宋之间。葛玄植茶于盖竹山,遂留“葛仙茗园”千年古迹;齐召南作记盖竹山而七十年未曾泐石;黄岩举人牟正鹊“以快事释恨事”爰购石召工,镌之于石,成盖竹山千年茶史之石刻古迹。如今天台华顶云雾茶与临海羊岩勾青茶,分别作为“江南台州茶”的拳头品牌,正延续着1700余年江南茶文化的基因,正重振历史辉煌,走出江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摘要:茶行业的区域品牌因具有其区域公用的性质,因此实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实为企业产品品牌.目前,茶行业很多的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共存,各具优势,且相互依存.茶行业很多历史名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形成,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它是茶行业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也就是说,中国各地众多名优茶的发展历史与文化是茶行业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这是实实在在的中华茶文化历史,决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目前,如果从几大茶类的产品品牌建设比较起来看,乌龙茶、普洱茶走在了前面。乌龙茶中的八马、武夷星,普洱茶中的大益、七彩云南,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高。茶行业区域公用品牌,相对较大。所以作为这一区域的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打造这个区域的公用品牌。政府重视,这是发展区域品牌非常有利的条件。在我国,在茶行业区域公用品牌统罩下的茶企业产品品牌,相对较小。小企业品牌都要做大做强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出路是走联合的路子。目前看来,茶行业区域公用品牌在各地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完善,用这个公用品牌带动相关各企业产品品牌的发展;同时,如果这一地区多数企业重视茶产品品牌建设,每个企业的产品品牌都提高了知名度,这对这一区域的公用品牌也起到了水涨船高的作用。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将是中国茶品牌发展的必然趋势。
  •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提倡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线,概括言之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影响的范围不仅仅是经济,还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开发低碳茶,研发低碳茶业机械设备,增强茶园土壤碳固定技术,减少高氮化肥的使用量,多施有机肥,避免过度的非环保的茶叶包装,茶馆经营从每个细节践行低碳策略,举办茶文化活动体现“低碳经济模式”的舆论导向,延伸产业链开发“低碳茶文化之旅”,中国茶产业界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可以做的事很多。
  •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风雨同行、与时俱进,逐步构建和完善以人类健康与发展为中心、茶学产业科技文化、茶业经营战略文化、茶品人类健康文化一个中心、三位一体的当代大茶业及其大文化.
  • 摘要: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的故乡,茶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健康饮品.而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加强茶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探讨茶文化国际交流的途径及开展国际合作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从中国茶的对外交流传播来看,茶及茶文化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商品,其二茶文化是佛教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是“官方外交”的结果。中国茶叶博物馆自建馆之初起,便以推广和传承中华茶文化为己任,以“茶之语”诠释博物馆独有的价值表述,通过各种展览、体验和活动把中国茶及其生活和文化价值传播推广到全世界。茶文化国际交流的空间广阔、前景良好,关于茶文化的国际交流还有很多可合作的新模式有待探索,如茶文化研究领域的合作,茶文化产品共同开发,茶文化人才队伍的合作,开辟国际茶文化旅游专线等。将中国茶和茶文化推向全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生活品质的需要,是推介和发展茶经济、茶科技、茶旅游、茶教育等茶产业成果、振兴中国茶文化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启全球茶文化经济新格局的需要。茶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是连接世界各国人民的纽带,是全人类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 摘要:审视自己和同胞对中国及中国茶文化的反应时,难免从中折射出人们的习惯和价值观.在此,笔者很乐意探讨这些价值观,以及美国人是如何将茶文化与美国精神相融合的.相对其他文化,美国人缺少对历史或者权威的畏惧,会很快接受新事物。所以,并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在第一眼看到中国茶艺的时候那种欣喜。即使大多数美国人党得盖碗或者用紫砂泡茶很有魅力,但是他们饮茶的习惯不会因此改变,从袋泡茶转而喝散茶的人依然很少。笔者认为这不是简单的习惯变化,而涉及多方面,诸如中美文化间本质上的距离与差异。在过去20年中,美国人消费散茶的数量在稳步增加。新兴趣与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催生出一类新型品茶论茶的网站。这些网站集合了供货商所推荐的爱茶人的评论。供货商会被显示出来(有时候也有负面评价),评茶者有免费的茶喝,消费者则能获取更多信息。评论中常见美国人倾向忽略传统和权威、与他人快乐地分享观点的特点。美国人的热情与中国人的淡定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人看到类似“第一口味和香气是非常熟悉。香气特别浓厚,黄的品质让我想起像是猫吃完的呼吸”的评论会吓一跳。当你接受中国茶文化并试图将其转化成“美国式”时会发生什么,这些网站提供了有趣的看点。
  • 摘要:通过中华茶人60多年特别近30多年的努力,在中华茶道文化发掘整理和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目前为止,形成了茶文化学术研究蔚然成风,茶文化节庆此起彼伏,茶馆鳞次栉比,茶叶茶具中心生意兴隆的可喜局面,茶事进入有史以来空前未有的繁荣时期.但也存在令人担心的问题:茶道文化资源重叠浪费,茶事管理缺乏统一组织,茶道文化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中华茶道文化还没有公认统一的思想原则和精神理念,茶艺表演缺乏统一标准,茶艺馆多头经营缺乏规范化标准.笔者提议:建立中华茶道文化发展基金会和中华茶事指导委员会,整合茶文化资源,确定中华茶道文化的思想原则和精神理念,统一茶艺表演和茶艺馆的一般标准.
  • 摘要:《茶经》问世至今已有1200余年了,仍闪烁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传播中华文化和弘扬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由国内走向了世界.由《茶经》引发、产生的中华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凝聚力、亲和力,又能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融,因此对今天的文化大建设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茶经》总结了茶的生产技术,并进一步以哲学观对茶的本性进行升华,融和于为人道德、礼仪修养的境界中,为构建中华茶文化奠定了基础,也可以说陆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茶和品饮作为一门专业学问来研究,并提升到哲学思想层面来思考和阐述的人。陆羽受中华文化思想尤其是儒、释、道的影响,深知和谐、圆融、中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茶由物质向精神飞跃,由口腹之欲向精神生活升迁,从而使茶精神与德相关联,这才有了茶德之谓。“仁、义、礼、智、信、忠、孝、诚、德”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今天大力提倡文明风尚,还可以从传统的礼仪中汲取营养,充实新的内容。礼仪是人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是对社会秩序的遵循,对和谐生活的呵护,对生命与自然的尊重,这也是文明风尚所要求的内容。茶性中也蕴含着礼仪的因素,《茶经》在“煮、泡、饮茶”中也涉及必要的礼节,后来茶道茶艺的出现则更加注重礼仪,穿、戴、言、行均有一定的规矩。
  • 摘要:茶文化的精髓主要是指中国茶道,早在唐代陆羽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就已记述了完整的"煮茶"道,并提出了以"俭"为核心的茶道思想.文中各家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 摘要: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作为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的大局上,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上.西安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围绕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个目标,按照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城市、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去构思并开展工作,实现茶文化与茶产业一体化大发展大繁荣.其具体思路如下:茶产业发展要从全国茶产业经济布局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将西安打造成现代化的、西北最大的、可以辐射中亚至西亚等地的茶叶集散地和物流中心,这应该成为西安茶叶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茶文化不仅仅是饮茶者个人的修养文化,而是以茶为载体的所有社会活动形成的文化;茶馆业是文化产业、休闲产业、文化传播、茶产品和茶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重要窗口;建立以金康路茶文化大厦为主场地,多个以茶文化氛围为核心的文化活动交流展示基地;建立制度化、周期化、主题化、品牌化的茶文化研讨平台;加强与外地交流互动;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结合,开发旅游线路等。
  • 摘要:唐代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茶叶网络市场.从维护统治和组织封建经济的目标出发,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建立起对茶叶市场的管理制度,力图从宏观强化对茶叶市场的控制.这些管理措施和手段,对当时的茶叶市场发展及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文中着重介绍了税茶对市场发育及贸易开展造成了诸多影响,主要表现在:解决了封建政府部分财政困难,却是以对百姓的搜刮为代价的;茶税不断加重,破坏了茶叶生产和市场发展;加剧了各方对茶叶市场的分割,市场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
  • 摘要:位于湖北天门市竟陵城区的西塔寺,以其独特的人文风貌孕育了支遁、智积、陆羽、真清等茶学大师.陆羽因西塔寺而生,西塔寺因茶圣传名.同为佛学家支遁与茶圣陆羽故居的西塔寺,特别是从"支公井"延续为"文学泉"、"品茶真迹"的存在,作为"天下第一茶泉",其人文景观具有独特的茶文化价值.因此,西塔寺在茶文化历史上的定位是:孕育“茶神”的摇篮,传播《茶经》的基地,开辑录茶诗的先河,传承陆子遗风的圣地。应该倍加珍惜,合理利用。
  • 摘要:建立系统的茶文化体系需要找出源头,需要有合理的文化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中的文化现象进行综合创新和现代诠释,与世界文明融会为有机整体.茶文化是关于茶的文化,是所有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科学、教育、经济、文学艺术、道德等诸多方面.建立宏大的茶文化体系,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先进性原则、世界性原则。
  • 摘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维吾尔族形成了一套与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茶文化传统.维吾尔族茶文化走过了"茶药"和"茶叶"两个发展阶段.维吾尔族的饮茶习俗是从"茶药"开始的,而"茶叶"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饮品进入到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中以后,赋予维吾尔族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更是成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维吾尔族常用的茶具有以下几种:阿甫土瓦-其拉甫恰、萨玛瓦尔、乔贡、恰依那克等。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限制,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不产茶。从古到今,维吾尔族饮用的茶叶都来自内地。维吾尔族饮用时间最长和普遍受欢迎的要数茯茶。其烹茶方式有清茶、面茶、香茶、药茶等。
  • 摘要:中国茶文化历史资源丰厚,但部分有关茶文化"表述"上的缺陷,往往表现出其历史依据的脆弱性,有的似乎更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地方政府说话如果不依据事实根据,表述不严谨,将导致后人对历史的曲解.有关茶文化,正史记载问题同民间传说问题常常相邻而处。于是有的地方便以为靠学术上无法论证的茶文化历史就可以通过民间传说解决,这其实是误解。无疑,对于注重学术和事实情操的人来说,不会盲目相信传说。但是,历史之长、社会之大,总会有错误的“表述”。倘若人们永远相信错误的表述,以讹传讹,而放松了对正史记载的肯定,对事实的肯定,那些为争发源地而为“发源地”的地方,就认为学术上也可以有变通的余地,终将导致茶文化历史“乱弹”的悲剧。对于茶文化历史的“表述”错误抑或是“乱弹”,除了“提醒、提醒、再提醒”外,举起正史文献,拿出事实依据,也就势在必行了。
  • 摘要:1993年,笔者在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座谈会上倡导"和敬廉健"四字茶德,即:"以和为贵,和气待人;客来敬茶,敬爱为人;廉洁奉公,反腐倡廉;身心保健,健康长寿."为构建和谐社会,现再次倡导"和敬廉健"四字茶德.
  •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的瑰宝,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文明行为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德育教育中,将少儿茶艺教学和谐地融人少儿素质教育中,以茶尊师,以茶敬长,以茶会友,以茶育德,继承和弘扬"和、美、廉、敬"的中国茶德精神.茶艺活动培养了少儿的综合能力,动手动脑,发展了创新能力;增长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社会实践,培养了独立能力。青少年开展少儿茶艺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要使“茶为国饮”在青少年中生根,还有艰巨的任务。当前,首先要利用已经取得的成果,与教育界联合,将少儿茶艺教学融入德育教育中,在学生品德的形成与人格的发展,潜能的开发与认知的发展,身心与心理的发展,艺术审美情趣的发展,综合能力的实践结合在少儿茶艺教育中,培养健康的中国“小茶人”。同时,还要研究和编写适合青少年的茶叶科普读物和教材,让浓浓的茶香飘进校园、飘进课堂,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 摘要:浙江西子宾馆又名汪庄,前身为汪裕泰茶庄,始建于1927年,系安徽籍茶商汪自新的别墅,为西湖四大名园之一,后收归国有,改建成接待国内外领导来杭的下榻之所,并逐渐对外开放,2007年成为"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作为西湖边曾经的重要茶叶贸易中心,西子宾馆因茶而起,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外宾朋的迎来送往中,茶产品是国宾馆的重要服务内容,茶文化是国宾馆重要的文化支撑。其作用体现在:茶是国宾馆接待工作中的重要服务内容,同时也通过接待工作推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优质精制的浙江茶品牌;茶是国宾馆对外经营中的重要产品项目,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向四海宾朋倡导了“茶为国饮,科学饮茶”理念;茶是国宾馆挖掘文化底蕴、塑造特色文化的重要资源,在弘扬茶文化的同时提升了国宾馆的文化品位和软实力。为指导国宾馆更好地应用和推广茶文化,使国宾馆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西子宾馆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进一步科学整合茶产品,结合地域特点,设计出品种更多、内涵更丰富的茶叶产品,为宾客提供更高品位的享受;进一步营造构建茶氛围,利用好茶园、茶叶、茶馆和茶艺,以及客房、餐饮、康乐等营业场所,增加茶文化元素,强化氛围烘托;进一步挖掘弘扬茶文化,深入挖掘国宾馆的茶文化底蕴,并通过氛围营造、展示引导、品鉴共享等多种形式,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风貌,把国宾馆作为推广科学饮茶的展示地和“杭为茶都”的代言人。
  • 摘要:在茶企业中,茶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相应的企业文化必须与茶文化一脉相承,与产品营销、管理彼此呼应,相互促进。在传承发扬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打造适应市场的品牌,增强茶类企业核心能力。企业要用茶文化与品牌与消费者进行沟通。通过消费对象提炼品牌的文化价值。而品牌的推广执行与其消费者选择的品牌定位有着紧密联系,要有效解决与消费群体有效的沟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专卖店的设立。那么该如何充分发挥专卖店茶文化及茶品的体验功能呢?笔者认为,强化消费者对企业文化和品牌特质的理解是发挥专卖店核心功能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专卖店设计和装潢时要把茶文化元素体现出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强化品牌美誉度的传播。消费者通过文化体验加深对茶了解的同时,也加深对品牌的认识和了解。而文化的差异性,无疑是提升高端品牌附加值的不二法门。
  • 摘要:在名优茶消费时代,我国茶产业迫切需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中国茶品牌在国际上处于整体弱势,在国内其他行业对比中也是尽显弱势.中国茶品牌崛起的障碍是茶品牌的分散和茶品牌竞争的混乱.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是弱势茶品牌崛起的必由之路.品牌形象的不断更新与产品更新是茶品牌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 摘要:基于中国几千年来茶文化的流传,茶文化早已被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于是当今茶广告就有很多利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传统文化符号、茶文化、茶产品三者的共鸣,诉求于中国人心中对传统文化尊崇的心理,营造出传统文化中注重人格修养的氛围,创造最有效的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茶广告路线.笔者认为,对传统文化在茶广告中的应用需要理性的尝试,要结合企业和产品本身特点来加以应用,有选择地结合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具体的有一定独特性的历史传说或民俗事项宣传茶产品,突出地域个性,彰显地方文化,避免一味地模仿和重复,给受众造成千篇一律的感觉。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有选择地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并将文化与茶的独特品质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销售主张,尽量打造产品差异化,不落泛文化的俗套,以特色打动消费者。
  • 摘要:近年来,长兴县顾渚茶文化风景区(大唐贡茶院)的茶文化旅游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经济,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喝茶时尚,推动和提升了当地茶企业对自身品牌的塑造和宣传.但还存在品牌意识参差不齐、茶农对主业生产积极性不高、茶农紫笋品牌保护意识差、正当竞争与规模经营的标准模式不统一、本土茶文化挖掘和普及的深度广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品牌文化齐头并进,地方经济共建共享;整合资源,打造区域整体品牌;转型升级,全面推动茶企业提升品牌实力;推广发展互助互济组织形式,发挥组织协调保障功能;打造特色茶文化旅游名片,充分发挥服务茶经济功能。发展茶文化旅游是地方旅游业品质、品位提升的关键。长兴必须紧紧抓住资源机遇,整合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大力推进打造“茶文化圣地”的旅游名片,使茶文化经济得到强劲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迈上绿色发展之路。
  • 摘要: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销区。2005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8家国字号茶业机构授予杭州“中国茶都”称号。过去的7年中,“杭为茶都”建设如火如茶的进行中,“茶”已然成为杭城的一个显著标志。目前,“杭为茶都”建设呈现出政府力推“茶都”、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茶产业链步步延伸、茶旅游业崭露头角、茶文化氛围日益浓郁(茶文化活动缤纷呈现、茶文化宣传红红火火、茶文化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等特点。可以看到,杭州正在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而不懈努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解决,如推进茶市场建设迫在眉睫,科技兴茶是必由之路,打造茶旅游休闲综合体成为茶都特色,普及茶文化茶科学任重而道远。
  • 摘要:江苏其区域文化可划分为"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和苏东海洋文化".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茶文化发展特点分析,江苏茶文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文化圈: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中心的吴文化圈;由南京和镇江组成的金陵文化(宁镇文化)圈;扬州和泰州所处的维扬文化圈.在这三个茶文化圈中,以吴文化圈的茶文化发展最为繁荣,而金陵和维扬两个文化圈的茶文化亦各具特色,它们共同为江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茶文化遗产资源.据调查,江苏茶文化遗产资源基本保存完好,80%以上遗产资源得以传承或复原。此外,虎丘茶、栖霞寺茶、宜兴茶舍、蜀冈贡茶园、春贡亭、时会堂、吴江六品泉、南京崇化寺梅花水和宜兴阳羡茶制作技术(团茶)等9项茶文化遗产虽然“已失传”或者“已不存”,但均有较为详细的史料记载,为其今后的复原工作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江苏茶文化遗产见证了江苏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了珍贵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内涵,具有历史传承、艺术审美、社会和谐以及经济开发等诸多价值。然而文化遗产作为自然遗存或人类创造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且消亡只能延缓却无可避免。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处境愈发艰难。为了尽可能地延缓消亡速度,延续丰富灿烂的茶文化遗产资源,使其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必须采取有效、有力的活态保护措施,加强遗产的系统化建设,在合理利用江苏茶文化遗产价值的同时,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 摘要:陕西茶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制度方面的.陕南古代巴族人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种茶最早的民族;法门寺地官出土的唐代系列宫廷茶具是唐代存在宫廷茶道的见证,也是以茶敬佛、茶禅一味的真实体现;在长安唐代朝廷实施的贡茶制度与"清明宴"的重大祭祀欢宴活动,推动了中国优质名茶的发展;朝廷实施的以汉中为中心的茶马交易活动,是茶政与茶贸易结合的制度体系.
  • 摘要:宁波以港通天下为起点,外连五大洲四大洋,内连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文化和地理背景下产生的茶文化元素多多,海上茶路的历史丰满厚重.宁波是输出茶文化最早的港口城市.精美的茶具以及茶由明州港广泛传播。宁波历来是茶叶出口的重要城市,使茶文化在境外影响深远。而且宁波申遗“海丝”有众多的茶文化遗迹。因此挖掘文化遗产,特别是中华茶文化在当地的特色,通过“申遗”这一载体,将促进和助推茶文化、茶经济的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参与“申遗”工作是茶文化工作者应有的使命。
  • 摘要:茶在北宋绰号"草大虫".草大虫这一绰号在宋代的得名,一是因为北宋茶法对园户和茶商的苛酷,颇有"苛政猛于虎"之慨,二是在宋代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许多国家公务人员和名望甚重的士大夫都沉溺吃茶,有的还因茶而家破人亡.宋承唐制,对茶叶一直实行的是专卖制度。但是对这种专卖制度,自唐至宋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到了北宋中叶曾巩的时候,榷茶所得已经成为北宋朝廷最为重要的赋税来源了。榷茶所得位列盐、酒、绢帛等之前,北宋朝廷根本不可能罢榷茶之法。蔡京之后屡更茶法,给商人、园户的绳索越套越紧,唯恐商人、园户贩运私茶,其实是严刑峻法刻剥茶农。茶法虽然繁密严酷,但私茶已经不可控制。另外,北宋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孱弱的一个王朝,经济却畸形的繁荣,尤其是朝野对饮茶风习大为崇尚,对茶进行极为精细的采摘、蒸焙、制作,因茶的醉生梦死,就是今天也望尘莫及。皇帝给亲近臣子有赐茶,而宋代的名茶却是穷奢极欲,不止是名茶,也是一种荣耀和身份。而且越是禁止私茶,就越是增加人们对好茶的欲求,也难怪有许多人要被茶耽误,以致毁身破家,视茶为“草大虫”了。
  • 摘要:民国初年,外商以考察为名,深入祁红茶区,窥探祁红技术,意欲在祁建厂.为阻止外商觊觎之心,北洋政府自办了祁门茶叶改良场.此后,吴觉农、庄晚芳、胡浩川等一大批中国茶界泰斗级大师先后来此工作,改良场规模日益壮大,同时留下许多珍贵的科研成果.如今故人已去,但大师们工作过的改良场遗址至今犹在.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弥足珍贵的茶文化遗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命题。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把改良场遗址保护和开发,作为提升文化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遗址为核心,建设祁红产业园,以此展示先人业绩,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祁红品牌,导入茶文化旅游,延伸茶产业链条,带动茶农致富。具体有以下路径:申报“国保”,依法保护,盘点家底,做好规划,确定思路,用活资源,挖掘历史,积累资料,打造景观,丰富内涵。
  • 摘要:茶点是用于茶道过程中分量较小的精雅的食物.而"点心"一词语出唐代,饮茶佐以点心,在唐代已有记载,唐代的名画《宫乐图》中描绘了宫中仕女设茶宴,长案上已有茶点摆上;另一幅唐代的《宴饮图》,同样也是描绘茶道过程的,其中有梨子等水果.而茶点的发展与制茶、烹茶工艺的进步,饮茶习惯的养成以及对美的不断追求是分不开的.蒸青制茶之法草创于唐代,唐代以前尚无成熟的制茶工艺.如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诗序》中所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竞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之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渝蔬而啜者无异也."这也是"吃茶"一词的来历.所谓"吃茶",除茶饮以外,这吃的便是茶点.唐代是饮茶之风的兴盛时期,唐人的煎茶法细煎品饮,将饮茶由解渴升华为艺术享受.一道道繁琐的工序进行之时,茶客们也许正需要用茶点来充实漫长的等待时间,因此茶点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了唐代.人们在炙、碾、罗、烧水、煮茶、酌茶这些工序之后,方才获得一种轻啜慢品的享用之乐,使人忘情世事,沉醉于一种恬淡、安谧、陶然而自得的境界,得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因而煎茶在整个唐代风行不衰,随之盛行的唐代的茶点则极具代表性,如茶果、茶饼、茶菜、点心.
  • 摘要:中国的金银器制作及使用最早出现于商朝.到了唐代,富丽堂皇的金银器迎合了时代的审美风尚,金银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也达到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与此同时,唐代也迎来了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目前唐代金银器出土中,以扶风法门寺地宫、镇江丁卯桥、伊川齐国太夫人墓以及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茶器最多,也最具代表性。本文将以这四处出土的金银茶器为主要考量对象,结合其他唐代金银器出土情况,并参考《茶经,四之器》中的唐代茶器类型,对唐代金银材质的茶器作一梳理,并对茶釜(茶鍑)、火夹(火箸)、茶铫(茶铛)着重进行介绍。此外,在历年的考古活动中还陆续出土了茶碾(茶研)、茶罗子、茶笼子、茶盒、茶则(茶匙)、茶勺、鹾簋(盐台)、茶盏、茶瓶、熏炉、银支架等金银茶器。唐代饮茶方式决定了其茶器的形态和功用,而金银茶器无疑是唐代茶器中最艳丽的奇葩。当然,唐代金银茶器研究还远不止于此,有赖于今后考古工作者更多出土材料的面世,以及更多学者参与的更深入的研究。
  • 摘要:当代中国茶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轫,经历30多年三个阶段的发展,将迎来一个茶文化消费时代.20世纪80年代,有三次茶事活动影响深远,为推动群众性茶事活动和开展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作出了示范.20世纪90年代,茶文化渐热,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这一时期被称为茶文化“搭台”期。新世纪以来,可以称作为茶文化消费的一个开启时期。在这一时期,茶文化与茶业经济、茶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并继续广泛地走进大众的生活。茶文化还朝着创意、经营的方向发展。当今茶文化消费的兴起,呈现出十大亮点:即茶品附加更多文化意蕴,茶具追求艺术品位和价值,茶食讲究精致搭配,茶艺馆文化创意日渐活跃,茶庄园、文化创意园等茶文化旅游异军突起,茶艺教育由职业培训走向社会培训,书画演艺,茶文化已成为书画艺术和众多戏剧影视创作的选题,茶文化报刊书籍等出版方兴未艾,从“茶博会”走到了“文博会”的会展产业发展,广告咨询领域中一批专业品牌与营销策划机构正在崛起。当前茶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需要跨门类合作,相互呼应,联动发展,更需要有一个在切实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的规划,引导和提升茶文化的创造和消费能力。
  • 摘要:"不抽烟、少喝酒、常饮茶"这种指向健康生活的行为集合模式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常饮茶给健康带来的好处,我国古代医书总结有24项传统功效,即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利水通便、治痢、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疼、疗疮治瘘、疗肌、益气力、祛痰、延年益寿等.茶多酚对于多种现代疾病,如肿瘤、肾疾患、神经的保护、感冒、解毒、心脑血管疾病、放射损伤等,都有不错的治疗作用.
  • 摘要:陕南人的饮茶习俗地方特色十分鲜明,普通百姓饮茶以简、素为特征,质朴务实.为了解渴、养生、保健,喝茶已养成习惯;为了表示敬意和厚道,客来敬茶、客走送茶也已渗入日常生活.没事喝喝茶,有事也喝喝茶,及至"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待客不周便说"怠慢了客人,没有好茶饭",相思成疾胃纳不佳便说"茶饭不思",夸耀某女性能干便说"茶饭做得好",为某姑娘提亲道其优点则说"针线茶饭样样能行".茶和饭地位等同,准确地说,每日生计,吃饭第一,饮茶第二.文中介绍了罐罐茶、地头茶、药茶、迎客茶、婚丧茶、早晚茶、礼品茶、茶棚茶、茶馆茶九种茶俗,在划分及表述时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泡茶方式,有的侧重于喝茶习惯,有的侧重于舒心功能,有的侧重于交际目的。
  • 摘要:近年来,鲁茶蓬勃发展。表现为,政策扶持,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基础;科技推动,促进茶叶产量质量不断提高;争创品牌,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广泛交流,紧跟茶叶发展形势,做到与时俱进。为进一步促进鲁茶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在全省树立加快茶叶生产发展的共识,扩大面积,逐步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大力推进茶叶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强化科技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做好弘扬茶文化这篇大文章。
  • 摘要: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从宋代以来,特别是明代实行"茶马交易"政策以来,它对于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保证边疆安全和民族团结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陕南从汉唐以来就形成以金州(今安康)为中心的紫阳茶区(包括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城固、汉中以及四川保宁府的部分产茶区县).借助其优势,陕南地区形成以茶叶为特色的绿色产业经济带,促进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共同发展,形成陕南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而且需加强陕南与西部欧亚大陆桥的联系,形成开放经济的特色。
  •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德清县茶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一是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二是名茶质量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明显增强。三是制茶工艺不断改进,逐步从手摘改变为机械采茶.四是茶品开发加快,消费上升。但是,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产业聚集较弱,组织化程度较低;茶叶专业合作社不仅数量少,而且组织带动能力不强;茶园衰退加快,改造进度缓慢等。笔者认为,在弘扬茶文化的同时,要树立创新意识、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德清县茶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体实施途径如下:完善政策引导,增强茶产业发展动力,树立品牌意识,挖掘茶产业文化内涵,突出市场导向,实施茶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研发运用,提升茶产业科技水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