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学术年会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学术年会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6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会议文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课堂教学叙事,是指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课堂教学中的情节进行描述的一个过程,叙事研究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五年级语文、数学、音乐和八年级语文、数学、音乐共6个学科教师的72篇课堂教学叙事,重点分析了叙事中所呈现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以及由此体现出的教师的教学观念。
  • 摘要:做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积极推广,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层面的误区,在操作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认为,对校本教研的主体、研究的内容等问题缺少正本清源的梳理。“校本教研”最核心的内容要落在“人本”上,即教师基于课堂实施和学生发展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从活动主体来说,应该是教师自主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不再是传统教研观念影响下的“你指导我改正”;从内容上来说,它既有别于专业研究人员进行的学术研究,也不是那种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写写抄抄”,而是应该立足于课程实施过程和学生发展的真问题,由教师自主地创造自身发展需要的实践性知识;从活动的持续性上来说,不仅是学校层面一两次具有点缀意义的活动,而是应该渗透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 摘要: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和“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组于2008年4月对北京市的中学生课外阅渎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两部分,本报告是中学生部分。我们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从学生和语文教师的角度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改进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一系列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中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与社会、学校、语文教师、家长的支持、鼓励、帮助、指导的严重不足形成矛盾,严重制约了中学生的课外阅渎,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任务不可能由语文教师独立完成,语文教师所能做的仅仅是部分工作,社会、学校和家庭应携起手共同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
  • 摘要:在北京市新一轮初中建设工程的背景下开展了此项研究,经4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提出并定义了学校内部评价和初中学校内部形成性评价机制,而且构建了包括专业服务支持、学校评价环境促进、学校内部组织管理和规范化运行等要素的,既简便又科学,既规范又实用的初中学校内部形成性评价机制。在实践中强调发挥评价结果对促进初中学校的自主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专业支持。此研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北京市初中学校发展现状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形成了初中学校内部形成性评价机制。该数据库涵盖了全市所有初中学校、每所学校所有的软件数据信息,并更新了3次数据。
  • 摘要:为了解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课题组对北京市18个区(县)中小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大部分中小学设立了心育指导机构,心理教师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明显增加。存在的问题是:各区(县)、各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缺乏规范和统整,比较自发随意;心理教师的地位和权利没有得到足够尊重,他们的水平与能力有待提高。提出的发展建议是:成立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宏观协调指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评价中的权重;增加经费投入,促进均衡发展;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心理教师专业水平;注重教研科研,加强示范性指导。
  • 摘要:2008年北京市结合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立了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旨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启动了“翱翔计划”。本文结合各个学校积累的经验,以及作者参与翱翔计划的经历,介绍了在过去两年时间里,“翱翔计划”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形成的基本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着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下一步需要改进完善“翱翔计划”课程与教学的工作环节和步骤。
  • 摘要: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使课程内容序化,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的工作过程建立了新课程体系。2009年课改实验项目进人新课程实施阶段,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性工作,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关系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本文重点就课程教学设计的内涵、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及理论依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中职课程教学设计的建议。
  • 摘要:基于泛在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特征的研究,提出以下观点:①教育信息化物理空间呈现向泛在学习环境方向演变的趋势;②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信息技能培训的新路径;③信息化教育趋向于以混合式学习为特征的应用新策略。通过对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剖析,探讨了未来首都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向:构建以“泛在学习环境”为特征的信息化网络环境;将“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新策略;建立以“混合式学习”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和推广应用机制。
  • 摘要:本文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思路为指引,借鉴其他国家政府管理私立教育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市民办教育行政管理的指导原则和制度构想。首先,北京市民办教育行政管理与监督体系已基本形成,在管理与监督实效上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北京市民办教育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列举了民办教育行政实践中的六大问题。其次,民办教育行政管理千头万绪,尤为关键的是要理清思路,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最后,除了在国家层面完善民办学校会计制度、产权制度、税收制度和法人制度以外,北京市还应当探索构建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办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 摘要:回到“真实的写作”是回到写作的本源,是在追寻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写作是什么?“真实的写作”是对“虚假的写作”的反拨,提出“真实的写作”即是让写作回到常识,回到生活本身。“真实的写作”在中学写作教学的语境中其基本涵义有三个: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写作交往真实有效的策略,写作生产的真实形态。相应于“真实的写作”的基本涵义,具体的教学策略分别为:强化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意识,培育明晰恰切的文体感,全过程的关注和导控。
  • 摘要:“过学死”是当前教育异化的一种现实的极端现象,这种异化现象的始作俑者是其背后内隐的社会主导教育价值观。该价值观在认识论上有两个基本假设:成功的教育在于按照社会认同的规格将作为自然生命的个体改造成为特定化的社会生命个体;学校对社会单向负责。在方法论上则通过派生的教育三个定位奠定了学校教育运行格局的基础。教育要实现自我救赎,就必须调整已有的教育价值秩序,消弭社会主导教育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实现“三个回归”。
  • 摘要:课题组按照“理论与实践并行,国内与国际同研”的研究思路,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比较研究、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普通高中阶段学有余力的具有拔尖创新品质学生的培养机制、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确定了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标准和课程设计,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总体而言,本课题在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的品质、发展理论、培养思路和符合首都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等方面有了较大创新和突破。
  •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视与探讨,课程资源的有效发掘与利用作为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从当下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来看,学生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富有活性的课程资源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之所以被忽略一方面是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教育智慧的不足。从时代发展的眼光看,教师应该朝向智慧型发展,而智慧形成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更在于对课堂中那些突发的、随机的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处理,这些事件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资源。在研究中,我们试图让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动态的学生资源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反思,通过撰写研究案例、分析案例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本文从教师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能力结构、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研究结构图、教师开发学生资源的途径、方法进行了论述。
  • 摘要: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2008—2009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监控与评价学科小组以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开展了监控与评价工作。本文对四年级与八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情况依据三级水平即再现水平、变通水平和重构水平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学生数学学科核心能力掌握的情况和核心能力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提出改进建议。
  • 摘要:本文从新闻媒体关注的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工作经历入手,从多种角度分析了用人单位注重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工作经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是一个不足为怪的正常现象。而学生零散且非系统的打工、兼职活动,往往与学校的教学安排发生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的顺利完成,甚至基本权益也得不到保障。高等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在教学计划之内使学生既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获得一定的工作经历,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经济来源以维持学业,并且可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教育模式。通过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这一成功案例的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 摘要: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健全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北京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有单考单招和五年一贯制,但每年经单考单招和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中职毕业生直接升人高职的比例还很小,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道路还不通畅。“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建立“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的专业范围、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高效衔接,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芬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作为独立的专家机构,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秉持独立行动、以评促建、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四大原则,协助高等学校提高质量与竞争力,促进芬兰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芬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以重视目的适切性、执行自主性、高校主动性、全面国际性、多方参与性、标准定性化和信息开放性为主要特点,能够对我国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的相关政策与方案提供必要的参考。
  • 摘要:根据《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基本精神及我国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利用学科教学主渠道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学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结合点,多方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扎实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因此,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各学科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当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将重点从学科教学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内涵、基本定位、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方面,对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认识进行论述。
  • 摘要: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径。北京社区教育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北京社区教育的发展。然而,北京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需通过采取加强宣传,完善体制,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等多种措施加以完善。
  •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北京市城八区小升初入学的现状;概括了城八区小升初入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试图揭示问题的本质及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解决北京市小升初入学问题的三大策略:即,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摘要:香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从梳理其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进程出发,分析其基本架构及改革特点,对当前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在理念、体制、结构、评价、资源和实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
  • 摘要:五年级音乐学科教师问卷主要从教师的基本信息、工作量、学习与进修、学生学习动机和习惯、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学面临的困难、教师的职业倦怠、备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大量数据统计及分析可以看出小学音乐教师承受着来自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压力,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心理、生理的健康;教师面临的困难主要来自学生、设备材料和课程、教材、专业能力等方面,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学校在对音乐课程的认识上还有待提高;对器乐教学的认识还存在障碍。
  • 摘要: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全市地理新课程培训及教学设计中强调改变传统的条目式、表格式板书为结构式板书,强调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板书。目前,地理课的板书设计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板书设计仍较单一,如何使地理课的板书设计进一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本文探讨了地理教学中板书设计的理论基础,提出由此应遵循层次性、图文结合、适度性、科学性、落实方法的原则,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
  • 摘要:教师研究中心于2008年承担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行动研究”专项研究项目。我们在中小学教师学习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行动研究实验的研究设计。通过行动研究实践,我们获得了以下结论:1.行动研究架起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理解的桥梁;2.行动研究是改变教师固有研究的观念与思维定势的方法;3.行动研究是教师积累经验、形成教育智慧和成为专家的途径;4.行动研究是最适合一线教师的研究;5.行动研究可以培育学习研究型团队。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对“一线教师如何有效地参与行动研究”、“教育研究者如何更有效地提供专业支持”、“如何设计有利于行动研究的持续与深入的组织与制度环境”等问题进行反思。
  • 摘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新使命。其中如何做强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区域高等教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路径之一。本文提出主体功能区是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必须要遵循的新指针,提出大学集群及其集聚—溢出效应,特别着重提出建构以三关系和四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框架。即针对主体功能区提出的优化发展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不同功能定位及发展要求,提出区域高等教育存在着先导发展、伴生发展、跟随发展的三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应分别采取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模式,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和混合动力、多元驱动模式。这是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实际发展提升出来的中国本土理论。
  • 摘要:“环京津贫困带”对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关系着首都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关系着首都的生态环境,为首都发展提供大量的一线劳动者,关系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环京津贫困带”变为首都的“人力资源储备带”十分必要,这是因为首都一线劳动力不足,而“环京津贫困带”有充足的剩余劳动力;首都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环京津贫困带”只有输出劳务才能创造经济收入;首都步入人口老龄化时期,而“环京津贫困带”拥有大量的青壮年人口;首都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瓶颈,而“环京津贫困带”需要教育作为补偿。首都要发挥教育优势,实施“环京津贫困带”教育扶贫,打造“环京津人力资源储备带”,实现双赢。
  • 摘要:特级教师制度在被社会历史赋予新的内涵的同时也遭遇了现实困境。特级教师评选和管理方面,特级教师的“专业身份”与“荣誉称号”之间的边界却相当模糊。强调评选的“学术标准”而淡化“师德标准”也导致其意义缺失。特级教师制度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淡化也导致价值错位。另外,特级教师制度应该适应教育新情境而创新其发展功能。
  • 摘要:随着国际范围内对于学业质量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学业质量差异原因分析研究越来越引起关注。本研究立足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项目的原始数据,借鉴国际学业评价项目的相关研究方法,采用多层线性分析技术对于来自于北京市189所学校、378个班级的12303名学生的学业成绩及背景因素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各抽测学校的学业成绩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五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音乐学科的学业成绩差异的21%、20%、42%是由于学校间差异造成,八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音乐学科的学业成绩差异的15%、32%、47%由学校间差异造成;在学校层面上,部分综合因素对于学校间的差异具有相对较高的解释率,部分因素与学校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②北京市各抽测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五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音乐学科上的学业成绩差异的24%、26%、41%是由班级间的差异所造成,八年级学生的语文、数学、音乐学科上的学业成绩的差异20%、36%、44%是由班级间的差异所造成的。班级层面上,部分综合因素对于班级间的差异具有相对一定的解释率,部分因素与学校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 摘要:在北京市九个区县中抽取94所中学中的188名八年级数学教师,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参与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工作量、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学面临的困难、职业倦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习惯、备课与教学等几个方面。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例如造成教师负担重的原因,教师关于自身能力提高的需求方向,教师面临的教学困难,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等。根据调查分析结果,进一步就减轻教师工作量,加强教研活动实效性,解决教师面临的困难,改进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 摘要:本文分析了课改的根本缺失,分析了中国基础教育功能演变的情况,以及这一演变的主要根源。对应试教育的现实根源和人性方面根源的揭示表明,分数至上教育或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是一种集人性追求和反人性于一体的悖论现象。本文最后指明,在当今现实生存方式未变的情形下,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趋势是双重性的,而课改或均衡化之类,只有在相应社会变革配套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遏止中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及其双重性的未来趋势。
  • 摘要:论文通过对两年来高中样本校实践的回顾,总结了高中样本校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学校管理变革方面的特征,并对提升课程领导力、科研引导力和自主能动力提出了具体设想。
  • 摘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改进教学活动的角度,通过对北京市10所中小学校279名教师和797名学生的调查,探讨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师专业素质因素及关其键行为指标,揭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减负作用,为如何从教师专业素质角度减负提供帮助。研究中运用、内部一致性系数法、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借助SPSS统计软件,通过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布等统计学方法,得出“教师专业素质内部发展不太均衡;学生作业质量和类型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师专业素质与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相关并平均解释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30.6%的原因”等结论。
  • 摘要:首都现代化教育法律保障体系是为保障首都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建立的,以一套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为核心,包括相应的法律实践和法律文化在内的法律系统。构建首都现代化教育法律保障体系,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亦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北京市已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保障体系,但仍存在配套的地方法规、规章不够完善;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校水平有待提升;法律宣传与普法有待建立长效机制;法制意识和观念仍有待提高;教育法律救济制度仍存在权利真空等问题。为着力保障教育公平、明确政府服务职能、适应城市功能定位、促进教育全面现代化,必须构建首都现代化教育法律保障体系。对此,本文提出了构建首都现代化教育法律保障体系的构想。
  • 摘要:本文阐述了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基础性制度,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的观点。通过描述非正规学习认证制度在终身教育制度框架三个层面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相关概念的讨论,说明了地方政府建立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可行性,提出了北京市建立市民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实施构想。
  • 摘要:本文是北京教科院职成教所承担的北京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委托的2009年教育科研财政专项课题《北京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比较和专家访谈法,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北京职业教育发展局面良好。从总体上看,基本实现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到2010年“职业教育更为发达”的发展目标。在这种局面下,虽然蕴含三大深层次问题,但未来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理论上的空间要变成更好的发展事实,必须适时适当调整战略,积极改革体制机制,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十二五”时期北京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建议定为“制度创新,优化结构,提升重心,特色发展”。五项改革与发展建议分别是:1.以加强中高职衔接为突破口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采取三种途径推动职业学校特色发展;3.采取三种途径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机制;4.出台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良性互动发展的相关政策;5.稳步推进招收在京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 摘要:“北京市小学生伤害预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实验”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并直接参与的国际研究项目,针对当前危及我市儿童安全与健康的主要问题——伤害开展研究,依据基线调查结果和小学生学习特点开发《安全小卫士》小学生伤害预防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并在学校中开展教学实验。《安全小卫士》手册与国际安全教育的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接轨,与北京的安全教育实际相融合,探索形成了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以常识教育为宗旨的安全教育新理念、新模式以及儿童安全意识、行为的培养方式等一体化研究成果。实验以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安全行为的养成为核心,建立一个从学生认知一行为一安全意识形成的完整、可操作的伤害预防教育模式。项目经过近4年的开发与实验,在教育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 摘要:针对课程设置一时还无法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情况,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想法是:采用“专题式教学”的策略,从现有选修教材中开发确立供学生选择的学习专题,让学生在现有教材内,实现“专题选修”;在专题选修的基础上,再去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选修课程,最终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的目的。本文就选修课程的“专题式教学”的基本特质、确立“选修专题”的基本原则和“专题式教学”的实施要求进行了阐述。
  • 摘要:项目开展了连续四年的系列研究。首先,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现状、成因、对策,通过对北京市未成年人判刑案卷和典型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全市九所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和法官的走访,找到导致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以及与不良行为的内在联系;研究不同类型学校中在校行为不良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差异性,摸清北京市初、高中及职业学校不良行为学生的现状、特点;研究不良行为学生教育转化经验与对策,对全市不同类别学校教师成功经验和案例进行分析归结,客观地反映学校教育转化工作的实际效果;不良行为学生教育转化个案跟踪研究及案例数据模库建设,通过研究案例跟踪范式,对教师进行个案跟踪指导和群体教育中的预防策略指导,总结了成功案例,提高了预防和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摘要:针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需求已开始从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到高中阶段的新趋势,本文分析了国内若干特大城市的相关政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提出: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入学难是系统性的体制问题。流动人口子女高中阶段教育问题与义务教育问题性质不同,政府对其具有不同的法律责任以及更大的政策选择空间。当前要在承认其需求合理性的同时考虑其现实制约性,在战略和管理两个层面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入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同时积极探索解决具有“落户"特征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入学问题。
  •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北京市语文学科中考改革发展研究》从“命题指导思想和发展变化”“考试内容和试题框架的逐步定型”以及“测试的结果和对试题的总体评价”三方面对自2003年至2008年以来的全市统一中考语文学科的命题进行了回顾。从“语文基础”“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几个板块描述了试题的变化轨迹,分析了试题导向在促进课程改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北京市未来5年阶段性命题的发展目标和试卷整体框架调整设计预想。
  • 摘要:首先,在认真比对和分析高职专业群建设实际及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对高职专业群基本概念要义、专业群的选择以及建设目标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关于高职院校“专业群”概念的一般性表述,使概念的普遍适用性有所提升;总结了在高职专业群确立与选择中的三个基本认识和做法,为专业特色形成和发展预设了空间;明确了专业群建设的综合改革目标。其次,在广泛的调研基础上,本文全面总结了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水平和发展特色。研究显示,基于专业群建设的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呈现三个特点:“内生式”的建设模式;“合作式”的建设路径;“外生式”的建设动力。
  • 摘要:10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跨功能区择校生大规模下降,由11.0万人减少至3.1万人,首都功能核心区成为择校热点。2006—2008年:(1)跨区县择校生总量约4万人。(2)朝阳、丰台、昌平三区县流出的跨区县择校生最多。东城、海淀、崇文流入的跨区县择校生最多。(3)海淀、密云的跨区县择校生增量最多,平谷、大兴、通州的跨区县择校生减量最多。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发现:(1)跨区域择校的主因是追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2)择校就学时尽量“就近”,兼顾就学的“便利性”。(3)由于对跨区域择校的政策限制,可行性难度大。治理跨区域择校的思路:(1)总体上看跨区域择校问题并不严重,但择校压力仍然存在。(2)治理方向: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核心区外扩展。(3)治理重点:尽快扩充朝阳、丰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4)改革尝试:内外有别的就学政策。
  • 摘要: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阐述了公民教育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价值教育,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个体认同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以及公民教育以处理个体与社会的一系列关系为基本内容特征。通过上述观点的论述进一步充实公民教育的内涵并对公民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建议与启示。
  • 摘要:本文采用了自编问卷抽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市中小学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调查研究。系统调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课程设置、教材与师资情况;了解了被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和教育内容的认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的看法,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解与相应的家校配合情况。在分析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整体加强全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心理教育的实效性提出建议。
  • 摘要:创新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人的发展永无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制度创新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的选择的产物。制度创新激发人的历史创造活力,发挥人的主人翁精神,使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文化创新,其方向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其内容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化创新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实践发展的新阶段,是人创造本性得以实现和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 摘要:本研究在理论上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的内涵、结构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教师作为专业发展能动者将实现四种角色的转变,成为专业发展目标的设立者、专业发展活动的自我调节者、组织交往中的一员和自在自足的发展者。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是指在专业发展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体积极主动地为改变自身的专业发展境遇及其所处的专业发展环境做出选择,并朝着选择的方向施加影响的个人品质。其在结构上包括:发挥个人潜能的能动性和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动性。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在于四个过程:选择过程、动机过程、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
  • 摘要:如何建立新的教研机制,形成校本教研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针对北京市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深入学校和教学第一线,就校本教研的模式与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索。总结了建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经验与策略。探讨了校本教研的内容与研究方式,包括行动研究、自我反思、合作研究、经验交流的模式与策略,并总结了来自实践的案例与经验。这些来自实践的成果可以为北京市更多的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有益的经验。
  • 摘要:文章首先对从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研究、课堂提问的界定、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方法分析以及教师提问与学生应答策略四个方面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着力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以不同班额的班级为研究样本,从学生课堂回答教师提问为研究视角,分析不同班额班级中教师提问涉及的学生数量与范围,多角度地理解与分析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提问,向教师提出如何分析大班额与小班额的学生课堂发言质量,如何实现理想状态下的小班化教学。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在新课程下关注教师如何教、关注学生如何学”这一涉及课堂教学本质的永恒话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